期刊文章
边界与海洋研究
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对北极地缘政治格局和治理格局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过去一年,俄罗斯不断调整北极战略的推进方向,其北极政策呈现一系列新动向。本文以“俄罗斯北极政策的调整”为主题,立足于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政策与实践,分析其北极政策调整的动因和影响。
一、俄乌冲突下俄罗斯北极政策的调整
(一)进一步强化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和能力建设
一是进一步提升北极地区在国家安全与海权建设中的战略地位。2022年7月,普京签署了新的《俄罗斯联邦海军条令》与《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将北极海域视为与俄罗斯国家发展、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巩固国防直接相关,并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关键海域。二是升级北极空天监测和防控能力。北极军事建设出于适应陆上力量缺失的考虑,转向自动化尖端武器的发展。三是提升北方舰队的进攻能力。2023年2月,北方舰队自冷战以来首次开展了核武器的部署。如此大规模的投入,使得北方舰队职能得以拓展,成为了能够采取进攻行动的强大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对北方海航道的内水化管控与商业开发
在新版《海军条令》中,俄罗斯表明在北极的优先事项之一,就是把北方海航道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运输通道,同时还要完善航道航行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冲突爆发后,北方海航道作为俄罗斯北极战略的核心议题,进入内水化管控和全球化的全新阶段。2022年11月30日,俄罗斯通过法律将东北航道纳入管辖范畴,要求停泊在北方航道内水的外国军舰和其他国有船舶不得超过一艘,外国军舰在驶往西伯利亚海岸以北之前,必须提前三个月通过外交渠道通知俄罗斯。同时,俄罗斯极力推动北方航道的全球化进程,拓宽其商业范围与用途,试图将其打造成服务于全球的运输水道。
(三)加快布局与域外国家和组织的北极事务合作
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不再寄希望于旧有的北极合作机制,而是开始构建以自身为中心、以双边北极合作关系为脉络的合作网络,实现俄罗斯所期望的“泛北极合作”。在实践中,俄罗斯进一步提升与中国、印度等国的北极合作水平,拓展双边合作领域,视金砖国家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等国际组织及成员国为俄罗斯优先考虑的合作伙伴。在最新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的外交次序中,中国被单独列出,足可见俄罗斯对中俄北极合作的重视,这也将成为我国参与北极治理更深层次领域的重要机遇。
(四)明显加强北极民生建设和对原住民的安抚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在北极展开的一系列新项目都需要大批劳动力,人口问题已成为俄北极战略的严重制约。俄新版安全战略明确地将“稳定”——首要的是国内稳定,确定为俄国家安全战略的最高目标。为了安抚原住民部落,保证国内稳定,防止国家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同时吸引北极人口回流,尽管财政已经非常紧张,但俄罗斯依然抽出大量资金用于北极民生,一方面保护原住民社区不受打扰,另一方面积极吸引俄罗斯公民流入北极,以保障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劳动力供给,从而配合俄罗斯在北极的安全、能源战略和北极航道建设。
二、俄罗斯调整北极政策的动因
(一)拓展战略纵深,扩大国家发展的安全空间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形势更为恶劣,瑞典与芬兰申请加入北约的行为更是使得俄罗斯陷入致命的地缘困境。面对如此严峻的地缘封锁,北极作为俄罗斯重要地缘战略方向,在其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俄罗斯未来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俄罗斯在北极有军队长期驻守保障安全,丰厚的能源与广阔的领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北极还为打破西方封锁提供了突破口。北极海冰的消失能够让俄罗斯舰队在北极海域畅通无阻,不再需要寻求出海口以进入大西洋海域,舰队的航行范围和威慑能力大幅提高。一旦北极在军事与地缘上得到充分利用,北约的军事封锁与围堵将大打折扣。俄罗斯能够与北大西洋直接连通,甚至能进入太平洋海域,俄罗斯安全发展空间将得到迅速拓展。因此,北极地区已成为俄罗斯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
(二)推动能源开发,发挥能源禀赋的权力效能
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与欧美的全面制裁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国家经济严重受挫的严峻时刻,能源出口收益成为俄罗斯在“战时状态”下实现经济自保,弥补制裁损失的关键。目前俄罗斯90%的天然气和60%的石油产出来自北极,北极已成为俄罗斯经济的核心驱动引擎。除了本身所带来的商品价值,北极能源资源更是俄罗斯应对制裁与封锁的权力工具。俄罗斯除了大幅提高供给之外,还从其他方面采取措施拓展自身能源禀赋带来的权力效能。第一,利用卢布结算能源强化卖方话语权。第二,大力开拓欧洲之外的能源市场,利用经济贸易寻求政治支持;第三,通过“能源—航道”正向联动保证运输安全。
(三)重构合作网络,破解欧美国家的政策封堵
受到冲突的溢出效应影响,西方与俄罗斯在北极的合作也迅速破裂。2022年3月3日,除俄罗斯外的其余北极七国发表联合声明,它们将暂时停止参加北极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的所有会议。但俄罗斯是现今北极国家中北极领土最为广泛、合作需求最为强烈的国家。随着北极在俄罗斯国家战略地位日益提高,俄罗斯对北极的投入也与日俱增。对此,俄罗斯被迫要对欧美的北极脱钩行动作出应对,重新寻找新的北极合作伙伴。2023年2月发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至2035年北极国家政策基本原则的修正案》已不再提及北极理事会,转而强调在双边基础上发展与外国的关系,并考虑到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利益。俄罗斯外交部表示,在包括北极理事会在内的多边北极合作机制削弱的背景下,与北极域外的国家发展高纬度合作非常重要。
三、俄罗斯北极政策调整的影响
(一)加剧北极地区军事化进程
冲突爆发后,北极地区军事化进程迅速加快,各国北极战略陆续将军事安全置于北极事务的核心位置,把增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能力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尤其是冲突爆发后,北约强化了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谋划,增强在北极的军事存在,以实现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围堵。随着瑞典和芬兰申请入约(芬兰已正式加入北约),俄乌冲突后的北极地区,已日渐呈现出“北约—俄罗斯”的两极化政治格局。英美正努力加快瑞典加入北约的进程,并努力整合北约成员的北极战略,以求形成北约整体的北极战略以对抗俄罗斯。北极七国与俄罗斯有可能陷入以军备竞赛为核心的“安全困境”,加剧北极地区军事化进程。对我国而言,俄罗斯与北极七国的军备竞赛,将严重影响我国战略安全利益。我国应当对北极地区军事走向保持密切关注,积极呼吁北极国家以对话代替冲突与竞争,保持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加速北极二元化的治理格局
北极的合作共识迅速让位于安全竞争,这也直接导致了北极治理机制的分裂。北极七国对俄罗斯的孤立,导致了北极现有合作机制的停摆,大量问题无法解决,未来北极合作面临分裂。在被排除出原有的北极合作机制之后,俄罗斯利用北极能源项目呼吁许多非北极国家参与到与俄合作之中,以打破西方对北极话语权的垄断,建立起俄罗斯的北极治理领导地位,构建以俄为中心的“泛北极合作圈”,与欧美主导的北极理事会体系形成机制对垒。北极治理正由北极理事会主导、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的协商体系走向美俄对峙、相关组织失能的割裂状态。现如今,俄罗斯与其他北极国家恢复国家间合作的希望依然十分渺茫,现有的北极治理体系与合作机制已无力处理北极事务,北极治理框架的二元化趋势愈发明显。
(三)加重北极域外国家的参与成本
北极气候系统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域外国家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域外国家积极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原因。冲突爆发后,北极经济和政治合作受到阻滞,域外国家参与成本大幅提高。一方面,北极地区投资环境急剧恶化,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的经济收益锐减。另一方面,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面临着平台机制缺失、选边站等问题,额外增加参与北极事务的政治成本。在非北极国家中,中国由于中俄关系导致其在北极事务中的角色受到严苛审视,中国在二元化治理格局中可能面临最大压力。未来,我国作为北极治理的重要域外大国,应当在深化与俄合作的同时,加强与北极七国的互动与协调,力争保留与北极七国的合作空间,实现我国参与北极治理行动的独立性。同时需要强化我国北极行动话语建设,传播中国北极声音,提升对华北极行动的正面认知。
重点推荐
- 周边外交的新进展与新挑战
- “旧金山和约”与东亚领土争端
- 《边界与海洋研究》两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全文转载
- 论南海仲裁案裁决在管辖权及可受理性问题上的事实与法律谬误
- 澳大利亚南极立法体系及其困境
- 1956 年台湾当局就南沙群岛问题对菲交涉及其影响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
邮编:430072
联系电话:027-6875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