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

边界与海洋研究

耿嘉晖: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建设探析

本文作者

耿嘉晖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3期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

近年来北极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催生了一系列治理机制。在北极大国博弈和再安全化的背景下,强化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的作用,夯实北极非传统安全合作,有助于稳定地区局势,实现地区善治。本文认为在机制碎片化背景下,机制互动、机制关联和机制复合体的产生,在逻辑和进程上存在顺序性关系,在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有限排他、主体多样、利益多元的现实基础上,“机制复合体”因其灵活性、适应性和弱等级性,是顺应北极海洋污染现实,适用于北极海洋污染治理现状的机制间关系模式。在整体把握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优势和挑战,展望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未来发展,探讨中国深化参与的重点方向。

一、机制复合体生成的进程性逻辑

机制复合体的生成遵循多节点的过程性逻辑。功能主义视角下源于现实问题的治理需求,促进了国家等主体对机制的创设和参与。复杂问题领域的精细化治理、国家权力政治博弈和国内政治因素又造成了机制“碎片化”现象。在此背景下,机制复合体的形成有着如下过程逻辑:首先,多重机制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因利益交汇和利益竞争产生了机制互动。其次,合作性互动和具有相容性的竞争性互动在重复发生中被稳定为机制关联,最后,机制主体在以既有机制关联为框架继续推动机制互动,进一步聚合机制关联,促使机制关联向复合网络化转变,最终形成了“机制复合体”这一多元复杂的机制关联网络。其中,机制互动、机制关联和机制复合体是机制间关系转变和演进的关键节点。

二、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生成的逻辑进程

北极海洋污染治理领域分布着多层次、密集化的治理机制,体现出显著的机制碎片化特性,适用于“机制复合体”的机制间关系模式。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形成遵循如下逻辑:分布于多个层次的治理主体,以多个机制为载体,在治理需求和自身利益诉求的作用下,创设或参与了相关机制,发起了类型多样的机制互动,并由此建立多样复杂的机制关联。伴随着机制关联的网络化进程,形成了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

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设置丰富,呈现愈发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在北极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结构基础上,严峻的海洋污染形势使得数量众多、层次不一、性质多样的机制主体积极参与到北极海洋科研和污染治理的实践中,创设了各类空间尺度不一的治理机制,并将其作为开展治理实践的重要平台。二战结束以来,北极域内外国家、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行为体,为适应北极海洋污染规制管理、科学研究、应急响应等需要,创设了众多作用在全球、北极全域和北极次区域的治理机制。这些机制与北极国家内部和双边的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呈现出机制主体愈发多元、作用层次愈发广泛、功能区分愈发明显的发展趋势,总体上丰富了北极海洋污染治理领域的机制配置,也造成了该领域机制供应过剩、机制碎片化加剧的制度现象和结构特征。

机制互动是机制主体参与北极海洋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式。北极海洋污染治理领域各个层次的机制存在着功能性的相互依赖,大多数机制主体基于提升机制效能以应对机制间竞争、实现机制自身利益和保全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等目的,选择了积极参与和扩大交往的行动策略,既促进了治理经验和理念的传播和扩散,也促成了该领域各种类型的机制互动。北极海洋污染治理领域机制互动以多样性为主要特点。首先,既存在机制间为建立稳固联系而进行的制度性互动,又存在半正式的政治性互动和非正式的功能性互动;其次,机制目标在趋同和趋异之间的分布,也使得机制互动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特点;再次,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过程,涉及到知识、观念、技术、行动、规范等多种治理要素,机制互动也因此有着多样的作用方式。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互动的多样性导致了该领域机制关联的复杂性,并为机制关联的进一步网络化奠定基础。

北极海洋污染治理的机制关联,是北极海洋污染治理领域机制互动稳定化的产物。通过合作项目、合作计划,联盟、论坛与伙伴关系以及国际条约、国际协定等形式表现出来。机制关联推动了北极海洋污染治理进程,促进了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建立。首先在功能层面,北极海洋污染治理的机制关联,可将机制互动稳定在自身框架内,令互动更加稳定、可预期,减少各方交易成本,增加机制合作,减少机制竞争,提升互动的效率,推进北极海洋污染治理。其次在结构层面,北极海洋污染治理的机制关联,将该问题领域内的各个机制及其主体连接起来,建立了引导相关机制进一步互动的路径框架,为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形成奠定了结构性基础。

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就是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关联“复合化”之后形成的机制网络。所谓机制关联的“复合化”,就是机制主体为了进一步实现治理目标和自身利益,通过延续和拓展机制互动,聚合既有机制关联,并使其形成机制关联网络的过程。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具有架构复杂、机制关联“松散-耦合”、等级化程度较弱的特征,呈现“多中心聚类”的结构模式,表现出“松散-耦合”的结构特性,相较于统一机制安排和离散的“机制群”,具有中等的制度化程度与内部约束力。

三、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评价与展望

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优势和挑战并存。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优势,体现在易于合作的议题属性、技术进步到治理能力提升的快速转化、灵活的复合体结构与合作为主的机制间关系等方面。这使得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能够适应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现实,成为北极海洋污染治理的现实模式,具备较强的代表性与合法性。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挑战,暴露在议题低政治属性的弱势地位、机制外不利环境对治理合作关系的破坏、冗杂的机制结构和规则较弱的约束性等方面。这些问题恶化了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运作环境,令复合体效力不彰、约束性下降,不利于推进北极海洋污染治理,阻碍了机制复合体的进一步发展。

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仍将存续并不断发展。首先,“机制复合体”模式仍将长期存在于北极海洋污染治理领域,以“松散-耦合”为基本特征。在确定性方面,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内部子机制间的机制关联一直在加强,但近来全球和北极地区地缘政治态势的恶化,放大了机制关联建立和作用的不确定性;在机制复合体内外的机制联系层面,北极海洋污染治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趋势,要求子机制间加强机制关联密度,但机制复合体的内外联系同样会受到地缘政治竞争和冲突的挑战。因此,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总体还将维持“松散-耦合”的结构特征,强化机制关联、增强治理效力是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发展优化的目标。


四、中国深化参与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生成的重点方向

作为负责任大国和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深度参与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是中国的责任所在,利益所系。第一,中国应在宏观政策与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参与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战略定位,细化重点参与领域,传递深化参与和完善发展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中国价值。第二,中国应构建平衡完善的北极海洋污染治理功能体系,重视提升北极海洋污染科研水平,扩展北极海洋污染治理伙伴关系网络,夯实参与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能力和外交基础。第三,在遵守既有规则和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中国应深度融入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关联的发展进程,适当促进北极海洋污染治理的机制供给,强化中国与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完善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应凭借上述努力,增强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活力,推动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创新,提升北极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复合体的运作效率,以治理合作带动政治合作,促进北极地区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