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原因及前景
特朗普在竞选时打出“使美国再次强大”的旗号,作出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承诺以捞取选票。他正式入主白宫以后,当天便签署行政命令正式退出了TPP,随后又两度颁布“禁穆令”。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赢家,为何会发生逆经济全球化?分析其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美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二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美国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高收入就业职位流出。美国的产业空心化源于其跨国公司根据比较利益而在全球配置资源,将生产链上的某些环节转移到国外,从而造成国内就业岗位的流失,使一部分蓝领甚至白领失去就业岗位,造成中产阶级人数减少、收入下降,中低收入者受到严重冲击。
从短期看,特朗普推行的逆全球化举措或有助于提振美国经济,增强民众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但从中长期看,特朗普的逆全球化难以全面彻底,也难以持久,原因在于:(一)全球价值链已经形成,各国经济已经形成了高度相互依赖的格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伤害对手,最终也会伤害美国经济及产业链上的其他相关方。(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出于根据比较优势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他们不会轻易将中低端制造业务撤回国内,而且企业经过了长时期的外包并非说撤就能撤回。(三)特朗普的决策会受到国会、司法体系、各种利益集团以及决策团队等各方的掣肘,这一点已为特朗普就任以来的事实所印证。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朗普推行的逆经济全球化只能表明经济全球化受挫,断言经济全球化终结为时尚早。
二、特朗普逆全球化对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
特朗普在国际上战略回撤转而更加注重美国国内发展,显然有助于减轻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压力,扩展了实施该战略的空间。
奥巴马任内极力推动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是在WTO之外撇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来为未来的国际经贸制定新规则。特朗普一上台便宣布美国退出TPP,并使TTIP谈判无疾而终,显然有助于减轻我国在未来经贸规则制定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沿线国家共同参与和推进全球化,共同参与和设计未来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特朗普曾指责欧盟是德国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击败美国占据领导地位的工具,同时批评“北约已经过时”。特朗普上台以来,淡化美国与欧盟国家的同盟关系,压根不提美欧TTIP谈判,令欧盟倍感郁闷和焦虑,急欲寻找能与之加强合作的伙伴。中国无疑是其最佳选择——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之争,双方互为数一数二的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旨在实现亚欧两大经济圈的相联相通,有助于欧盟国家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显然,中欧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特朗普退出TPP,抛弃奥巴马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减轻了对中国的围堵压力。南海争端的降温,使东盟中某几个成员在南海问题上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有助于维持和加强东盟内部团结,避免因南海问题而造成矛盾和分裂,东盟对华合作的意愿加强,有利于多年来形成的东亚区域性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升级和扩展,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尽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过程还会有困难,但毕竟外部条件有了改善,有利于加快该项谈判进程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特朗普逆全球化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挑战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特朗普入主白宫带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会打乱全球价值链,使国际贸易与投资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下降,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在特朗普逆全球化的示范下,可能会加剧沿线国家的反对党、工会和绿色和平组织等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怀疑与否定。美国的战略收缩以及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还有可能使中东、西亚等“权力真空地带”的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转而将对全球化的怨恨指向“一带一路”,从而破坏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投资与互联互通项目。
尽管眼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但亚太地区仍充满商机。特朗普上台之后虽然抛弃了TPP和“亚太再平衡”战略,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就会放弃在亚太的存在。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前不久首访亚太时就明确指出:“特朗普政府意识到亚太地区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美国将继续增强其在亚太的参与度”;“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参与,必须有益于美国劳工、美国人民和美国企业的利益”。今后,美国很可能会与部分亚太国家谈判签署双边自贸区协议,以从中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同时,特朗普还会以“美国企业受到中国不公平对待”、“中美贸易严重不平衡”为由,要求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否则便根据其国内法,如美国贸易法中的201、301、超级301条款频繁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此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盟友可能会在中国周边挑起事端,试图在推进RCEP谈判中与中国较劲。
在特朗普推行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俄中大三角关系会如何演变,也值得密切关注。随着美国战略回撤、与“北约”关系松散、美欧TTIP谈判被弃,西欧民粹主义、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并扬言一旦上台便步英国后尘“脱欧”,加上日趋严重的难民危机、移民难题与恐怖主义袭击,使欧盟自顾不暇而无力强推“北约”与欧盟“东扩”进程,这将减轻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俄推进“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对接的动力与紧迫感可能会有所变化。
四、关于中国对策的几点思考
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我们应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在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契机全面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同时,积极贡献全球经济治理理念和治理规则这种“公共产品”来继续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不是全盘推翻、另起炉灶,而是加以改进、补充和完善。
“一带一路”是一项宏大的长远战略,决不能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也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要努力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只有这样方能使其可持续。
继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又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努力构建“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包容原则并不冲突,与沿线国家组建自贸区可为相互贸易与投资提供制度保证,促进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形成与扩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出现“黄金十年”,双边贸易额由2002年的54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436亿美元的事实便是最好的例证。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中国—欧盟自贸区及中—英自贸区,并在实现“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基础上,争取构建一个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以及中亚国家在内的跨亚欧大陆的自贸区,以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节点;利用升级后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力,积极推进RCEP和亚太自贸区的组建,也必将有利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让沿线国家特别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的“便车”,共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成果,这就要求中国具有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之提供后盾。中国虽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仍不高,尤其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带来的诸多矛盾显露,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我们必须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公、社会分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前尤其需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劳工保护、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我们既要努力加强国防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又要吸取苏联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最终被拖垮的深刻教训,管控好与美国、日本及其他周边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原文刊载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3期(总第7期),本文为原文节选
作者:周茂荣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