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俄罗斯一体化前景研究中心专家弗拉基米尔·涅日丹诺夫在欧亚与专家网站发表评论文章,分析了中乌关系的未来走向以及两国间贸易的发展趋势。1月4日是中乌建交30周年,在建交初期,双方关系积极发展,经济合作稳步提升。2013年乌克兰危机使得基辅重新靠向欧盟与北约,但中乌关系并未因此断绝,虽然不再活跃,但仍然保持中立和友好。
然而,出于某些政治考虑,基辅在2021年初对收购了马达西奇公司的4家中国企业和3名中国公民实施制裁。与此同时,乌克兰跟随西方国家怀疑中国人权问题。中乌关系因此出现危机,中方也对上述行为表示坚决反对。
然而,北京和基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制裁措施已被新的投资协议所取代,两国在2021年6月30日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两国的公司和金融机构将开始合作建设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北京将2022年庆祝中乌建交30周年视为加强双方合作的契机。与此同时,基辅宣布愿意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国家市场的“桥梁”。
在2019年,中国就成为乌克兰的主要贸易伙伴。2020年,基辅对北京的商品出口比2019年翻了一番,达到71亿美元,而中国对乌克兰的进口额为83亿美元。2020年,中国占基辅贸易额的14.9%,两国合作的主要领域在农业和军事方面。中国将乌克兰视为武器和军事技术的重要来源。自 1992 年以来,乌克兰和中国一直在军事、技术和科学领域开展合作,基辅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这些领域的很多技术。
专家强调,北京与基辅关系的未来走向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中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立场、美乌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俄乌矛盾的激化。目前中美关系的恶化以及乌克兰在敏感问题上的行动都使得中乌关系下行,而中俄两国加强友好合作也将影响中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立场。事实上,乌克兰已受制于本国的政策,本来乌克兰可以加强与中国的互动,获得东西方“桥梁”的地位,不仅可以使政治稳定,还将使得经济繁荣。而目前来看,中乌能否成为真正的战略伙伴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12月17日,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专家斯坦尼斯拉夫·库瓦尔丁发表评论指出,澳大利亚的气候政策与俄罗斯有很多共同点,例如两国的经济结构中化石能源出口占了巨大份额、两国都尚未有充足决心采取措施脱碳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等。澳大利亚与俄罗斯相似,都希望能源转型顺利,同时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化石燃料的作用,这也可能使两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成为重要伙伴,因为气候问题经常在不同国家间形成不同的联盟。但要实现这种趋同并非易事。
专家表示,气候变化的议题早已出现在澳大利亚政界,民意调查也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但仍未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群体行动。与此同时,气候问题一直是澳大利亚竞选活动的中心主题之一,反对党积极批评执政党的经济主张,主张制定更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但情况也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澳大利亚社会也并未很好地接受绿色活动家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吁,部分呼吁甚至还遭到当局的镇压。
专家认为,澳大利亚的官方和社会立场不难理解,毕竟任何显著减少排放的战略都可能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打击,澳大利亚是原材料大国,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与矿产出口有关。澳大利亚政府和社会都了解煤炭收入对国家的重要性。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保证,澳大利亚的煤炭行业在未来几十年不会受到威胁,他不会对澳大利亚人征收气候税,也不会为脱碳支付任何费用。澳大利亚出口的另一个重要项目是农产品,尤其是牲畜。该行业还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在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大量产生的甲烷。因此,在格拉斯哥,澳大利亚拒绝签署承诺到 2030 年将甲烷排放量减少30%的声明,尽管该文件得到了美国和欧盟的支持。
目前,澳大利亚不愿承担任何繁重的气候承诺,认为作为原材料供应商,它很难在不影响自身出口的情况下减少排放。莫里森总理最近关于澳大利亚将主要通过技术和能源效率方面的自然进步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言论让人想起俄罗斯的立场,普京总统也多次谈到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减少排放的重要因素。
而这些相似性是否足够使两国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盟友呢?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尽管都享有加油站的美誉,但是俄罗斯在技术领域仍然比澳大利亚先进的多,例如在核能方面,俄罗斯显然对于利用核能减少碳排放有很大兴趣,相比而言澳大利亚虽然是铀的主要出口国,但并不严重依赖这种出口,并对在国内建设核电站持相当怀疑的态度。另外,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如果莫斯科忽视世界议程的一个重要新议题将导致其付出比澳大利亚大得多的代价。
当然,一切并不绝对,目前气候议程已经超越了大国之间的对抗(例如,美国和中国在格拉斯哥签署的联合气候宣言就是证明)。这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选择:要么与美国和其他有影响力的西方国家寻求共同点和合作领域,要么尝试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仍然能够忽视气候议程的国家建立联盟。前一条道路似乎更有希望,就像澳大利亚虽然对化石燃料的未来看法与俄罗斯相似,却并不意味着愿意在国际安全等其他领域与俄罗斯团结一致。
11月1日,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教授乌鲁别克·哈萨诺夫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在国际体系稳定机制失效的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寻求以自身利益为主的务实政策,首要条件是对于本国在世界和本地区的地位有建设性的理解。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实施了新的外交战略,主要目的是在中亚营造互信、睦邻、合作的氛围。中亚各国也都肩负着转型时期的共同任务,即改革政治和经济结构。这也使得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态势正在形成:中亚各国之间正加强合作,增进政治互信,使其成为一个更加独立、可预测和稳定的地区。
专家认为,中亚全新关系模式的出现,实际上导致了该地区国家利益的转变。各国对新态势的实际适应和应对只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采取联合行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正是得益于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双边关系的新水平,本地区开始形成密切的区域互动。新态势使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显着加强。因此,到2017年底,乌兹别克斯坦与该地区国家的贸易额增长了20%,超过30亿美元。正如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阿斯塔纳举行的中亚国家元首峰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未来几年内双边贸易额将达到50亿美元。同时,中亚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在过去四年中增加了50亿美元,到 2020年将超过280亿美元,俄罗斯在中亚累计投资超过200亿美元。这一切都表明,目前中亚市场对俄方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专家同样指出,在2016年9月至2021年7月期间,随着周边国家元首在双边工作会议和国际组织框架内对话中达成共识,本地区国家边界划定谈判趋于密集和持续,各方在划定边界线方面已经达成妥协,包括边界线中复杂且颇有争议的部分。
同时,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取决于邻国阿富汗如何全面融入该地区经济进程,不考虑阿富汗因素就不可能确定共同的区域议程。将当今的阿富汗融入区域经济进程的全方位援助被确认为优先事项之一,而乌兹别克斯坦在加强阿富汗和平进程的国际努力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最后,专家强调,中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协调配合,不仅会显著增强该地区的国际主体性,也有利于有效支持和保护其利益。地区新政治态势的形成证明中亚各国睦邻友好合作有助于保持健康友好的氛围,为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持。
10月18日,芬兰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马尔科·西迪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能源转型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地缘政治影响。这将削弱化石燃料生产国的影响力。此外,新能源地缘政治将越来越受到绿色技术、稀土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因素的影响。
专家表示,日益明显的气候危机和由此缔结的国际协议(巴黎气候协定等)正在促使全球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能源转型”。能源转型可以定义为能源部门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向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以及基于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预计需要大量投资。
外界普遍认为,能源转型将给沙特、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俄罗斯和挪威等化石燃料生产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削弱其地缘政治影响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损失的规模将取决于转型速度以及这些国家适应新的全球能源结构的能力。那些依靠能源跨境运输获得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的能源过境国(乌克兰、格鲁吉亚等)也将成为输家。相反,欧盟和日本等化石燃料的大型进口国将受益于绿色能源转型,特别是如果他们开发适当的技术并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源。
专家认为,在可再生能源的地缘政治中,一种新型的资源和技术竞争将出现。获取关键矿物和稀土元素对于高科技和可再生能源(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高效照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主导着稀土金属的生产和加工,并控制着各自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份额,但其他主要国际参与者正在努力追赶并确保获得资源。俄罗斯在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面对欧盟不断增长的需求,它可能成为替代供应商。
俄罗斯拥有大量稀土资源,并且目前用减税和低价贷款吸引投资者,这将使其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稀土生产国。预计到2025年,俄罗斯将基本满足自身对稀土的需求,并将于2026年开始出口。关于钴的生产俄罗斯目前排名第二,仅次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年产量超过6,000吨(而刚果民主共和国为95,000吨),总储量估计约为25万吨。
专家认为,稀土、锂和钴的生产和加工将成为俄罗斯和欧盟之间潜在的合作领域。欧洲公司可以提供投资,在俄罗斯开发和获取这些矿物的替代来源,从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因此,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这些领域的合作将成为转变欧俄能源伙伴关系并使其适应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