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论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维塔·斯皮瓦克、亚历山大·加布耶夫:冰河时代:俄中在北极的能源合作

12月27日,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专家维塔·斯皮瓦克、亚历山大·加布耶夫发表了关于俄中在北极能源合作的评论文章。文中指出,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液化天然…

12月27日,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专家维塔·斯皮瓦克、亚历山大·加布耶夫发表了关于俄中在北极能源合作的评论文章。文中指出,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的最大外国合作伙伴。面对西方对俄罗斯联邦的制裁,正是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启动资源项目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同时,莫斯科正在进行平衡,试图通过其他外国伙伴的参与以及进口替代的帮助来平衡对北京的依赖。诺瓦泰克(Novatek,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商)项目所建立的模式有可能成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典范。专家就此总结了莫斯科和北京在合作开发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初步成果。

首先,俄罗斯有意让中国参与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项目,这在莫斯科与西方的冲突之前就已经存在。毕竟在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矿物市场,特别是碳氢化合物,较短的运输距离使这一市场更具吸引力。将俄罗斯项目的股权卖给中国人,可以让俄罗斯的原材料在合作伙伴的帮助下进入中国市场。此外,中国公司拥有巨大的财政实力,而俄罗斯项目运营商对这些资本极为感兴趣。

其次,中国民用造船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北京的优惠政策,使中国承包商成为俄罗斯北极地区发展的有吸引力的技术合作伙伴。甚至在西方制裁之前,中国船厂的订单就已经开始到来。同时,中国公司本身对这些合同也非常感兴趣,因为参与这些合同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三,美国的制裁是中国参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催化剂,它切断了俄罗斯与西方金融机构的联系。中国资本得以友好地参与远北地区的大型项目,使北京有机会加强与莫斯科的战略关系。 

第四,尽管外部条件不利,但俄方仍在努力规避在北极地区发展中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因此正在尽力实现伙伴关系的多样化。

专家强调,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一直并将继续是俄罗斯在极北地区大型项目的主要外国合作伙伴。尽管莫斯科有意识地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一些收效。但在未来,这种平衡行为能否成功将取决于三个因素:俄罗斯将在北极地区实施的项目的商业利益,西方制裁的变化和进口替代战略的成功实施。

专家评论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纳塔利娅•阿扎罗娃:太空两极——俄罗斯和中国能否在月球上赶超美国?

12月21日,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专家纳塔利娅•阿扎罗娃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自俄罗斯战略东移后,似乎没有哪个领域不寻求同中国的合作了,甚至是在太空。今年俄罗斯和中国宣…

12月21日,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专家纳塔利娅•阿扎罗娃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自俄罗斯战略东移后,似乎没有哪个领域不寻求同中国的合作了,甚至是在太空。今年俄罗斯和中国宣布将在月球联合建立一个科研站。目前而言,使两国在太空领域进行合作的主要因素是同美国之间的竞争,但两国是否能克服太空战略计划以及预计投资量之间的巨大差异仍然是个问题。

自上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已经进入外层空间,但外空国际法律框架仍然存在大量空白。美国是第一个制定本国月球探索法律框架的国家,并于2019年宣布了其月球计划“阿尔忒弥斯”。2020年美国宇航局与七个国家——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阿联酋签署了“阿尔忒弥斯”协议,后来巴西、乌克兰等国家也相继加入。该协议以《外层空间条约》为基础,规定了太空探索的一般原则,其中还规定了违约的处罚条款。

专家表示,尽管俄罗斯与美国在太空领域进行了长期合作,但它从未签署该协议。事实上,俄罗斯和美国日益扩大的政治分歧也反应在外层空间合作上。而根据2011年的沃尔夫修正案,中美两国航天领域并未进行合作。此外,中国也有自己的月球计划,俄罗斯也参与其中。

今年春天,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与中国国家航天局签署了合作建设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几年来,俄罗斯和中国一直在推进月球计划的整合。2019年,两国就协同实施俄罗斯“月球-资源-1”轨道器任务和中国“嫦娥七号”月球极区探测任务达成一致(这两个任务现在都包含在一个新的联合项目中)。同年,两国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月球和深空探测联合数据中心。现在俄罗斯和中国正在制定一项单独的政府间月球合作协议。

专家指出,中俄项目合作书可能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正在成为俄罗斯在太空探索方面的优先合作伙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月球站项目只迈出了第一步,两国的月球计划很难整合,俄罗斯刚开始执行的计划在中国则早已经成功实施,并且俄罗斯航空领域定于2028年试射的“叶尼塞”超重型运载火箭项目也陷入了停滞状态;其次,两国航天项目的投入总体上也不成比例。中国的民用航天预算仅次于美国,截止2020年最低估计为89亿美元;而俄罗斯为国家太空计划拨款仅有约27亿美元。虽然自2001年起,俄罗斯和中国便定期签署太空合作计划,然而两国的太空合作依然呈现零散化特点,几乎没有大型联合项目。总之,中俄能否克服重重困难,将协议中的豪言壮语落在实处仍然需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