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论】拉凯什•夏尔马:印中边境新常态:“禁止巡逻缓冲区”的确立

推文时间:2021-08-13     国别类型:    期数: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

印度军车在中印边界西段附近

图片来源:印度快报

作者简介与内容说明

拉凯什•夏尔马,Rakesh Sharma,印度陆军退役中将,博士,陆战研究中心杰出研究员。

编者注

在加勒万冲突爆发后,中印陆续在边界西段协商建立了“禁止巡逻缓冲区”。印度陆军退役中将拉凯什•夏尔马认为这一举措独立于以往边境协定之外,应该据此尽早达成新的正式协议。他还指出,建立缓冲区意味着“不巡逻”将成为边境实控线附近地区的常态,印度应推动部队永久驻扎在高原地区。

在莫尔多/楚舒勒举行第十轮军长会谈后,中印军队在边境实控线附近的部署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国核查后在班公湖南北两岸与热赞山口-热钦山口(Rezangla-Richenla)地区分阶段、协调同步地进行了脱离接触。班公湖北岸有史以来第一次建立了大约8公里的缓冲区,以避免频繁发生对峙和冲突。该缓冲区的建立并没有违背中印双方的领土主张。

在4月9日举行的第十一轮谈判中,中印在军队部署上出现了僵局,即“下一步该如何部署?”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中国一直专注于7月份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庆祝活动。一年前在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会议期间,印度外长苏杰生与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了一小时的会晤。然而,如今王毅却发表声明称“去年中印边境事态的是非曲直十分清楚,责任不在中方。中方愿通过谈判协商,在紧急事态上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中国将此次对峙事件归咎于印度,忽视了自己在中印边界西段(印称“东拉达克”)的“多处侵犯”,甚至派遣预备部队前往阿克赛钦。

2021年7月31日,在莫尔多/楚舒勒举行的印中第12轮军长级会谈同意在戈格拉地区脱离接触。这一决定业已做出,我回顾戈格拉地区的脱离接触条款时发现了五个问题。

第一,印中第12轮会谈决定在戈格拉建立5公里的禁止巡逻缓冲区(《印度时报》2021年8月7日报道),这的确驳斥了反对者的批评。不过,两国在边界西段的实控线主张相互冲突,该地区可识别的地形特征及双方军队的部署也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确定禁止巡逻区域的准确位置。目前暂停巡逻的区域不能以“千米”来精确划分,因为区域内的地形特征可能会导致分歧。这样一来,加勒万河谷的缓冲区约4公里,班公湖北岸的缓冲区约8公里。班公湖南岸以凯拉什山脉的山脊线为界,如今双方又在戈格拉哨所以东设立了5公里长的缓冲区。同理,在德普桑平原,解决冲突的方式似乎也将是在“瓶颈”处(Raki Nalla)设立3-4公里的缓冲区。这些暂停巡逻的地区,不仅禁止印度军队在“我方实控线”范围内巡逻,也同样禁止中国军队在“中方实控线”一侧巡逻。毫无疑问,我们对中国军队的不信任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进行监督和核查。

其次,戈格拉地区的脱离接触,的确降低了该地军队发生对峙、意外开火的可能性,也打破了人们常说的“实控线具体化(LOC-isation of LAC)”说法。一旦出现任何蓄意违反巡逻禁令、导致局势升级的行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中印边境实控线的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可以避免双方巡逻部队进行接触,也没有控制“实控线沿线(tail-end of the LAC)”,并避免了争议地区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争议地区也无法巡逻。中印边境的其他地区仍存在多种可能性,印度要继续巡逻,在实地与信息层面对本国领土保持控制,避免这些争议地区未来在中国军队的“扩张主义”下变成既定事实。

第三,重新审视局势后我们可以发现,暂停巡逻就是“中国计划”的最终结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印度军事力量的重心都在印巴边界、反恐行动与锡亚琴冰川(Siachen Glacier)上。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少量部署使得中国军队能“临时越境”,而又不会遭遇强烈反击。在过去十年里,印度军事能力的稳步建设逐渐遏制了中国军队的“侵犯行为”。在边境冲突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印度陆军官兵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与担当。这种精神改变了2020年边境对峙的局势,证明中国“在南海所做的一切”无法在中印边境重现。如果说2020年6月15日的加勒万冲突加剧了中国军队的担忧,那么随后印军的集结及其精神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在阿克赛钦地区实控线沿线的关键地点推动暂停巡逻,是中国军队刻意设计的。因为这将避免重蹈加勒万河谷的覆辙,或在新规则下避免接触。很明显,这一禁令将让印中巡逻部队保持距离,以大体上“解决”阿克赛钦问题。

第四,印中边界西段的管理基于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建立的信任措施,即两国在1993年、1996年、2005年和2013年达成的四项正式协议。虽然实际控制线本身是一个不完整的概念,但1996年的协议规定了双方信任措施,意味着两国达成了不开战条约,尤其在实控线两公里范围内。2005年的协定指出:如果双方边防人员因实际控制线走向分歧或其他原因发生对峙,应保持克制,对峙时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双方应停止在该地区的活动,不再前进,同时返回基地。很明显,巡逻部队接触时应当要遵循的既定程序和信任措施。但显而易见这些措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失效的,这一现象在2020年6月15日的加勒万事件中达到了顶峰。创建暂停巡逻区域,会对上述已签署的协议产生什么影响?暂停巡逻的协议是在2021年2月和7月在楚舒尔与莫尔多的谈判中达成的,但它们独立于现有的正式协议之外。作为一种新的重要信任措施,如果暂停巡逻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双方就应该颁布另一项正式且明确的议定书,并建立核查制度。过去不遵守协定的行为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新协定的信心,但这些协议的确在双边与多边层面对中国造成了约束。

第五,中国军队目前部署在阿克赛钦的兵力水平并不意味着常规战争威胁的存在。无论如何,当中国军队对未来与印度的战争进行战略分析(SWOT分析)时,都会发现领土战争位于“劣势(Weaknesses)”与“威胁(Threats)”之间。然而,空中作战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预示着中国将侧重使用空军、导弹和火箭。拉萨至林芝的铁路线以及通往西藏和新疆的高速公路意味着中国军队的动员周期将大大缩短。中国还侧重展望新型战争,在战略支援和火箭部队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部分军队还可能永久驻扎在超高海拔地区。实行无巡逻禁令将使得印中边界西段的管理模式发生极大的变化。过去边界避免巡逻接触的模式持续了近30年,那么可以设想,这种新的模式可能会维持同样长的时间。考虑到基层士兵的健康与社会需求,永久驻扎将强调军队救济方案的重要性,并大大缩短士兵任期。不仅如此,道路运输与航空感应(aerial induction)的压力也将有所提升。

印度军方在两国边界西段部署拉什特利亚步枪部队(Rashtriya Rifles,RR)后,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这些部队的更替不由参谋长决定,而是由步兵部队的名单决定,如信号部队(Corps of Signals)、航空兵部队(Army Aviation Corps)、后勤部队(Army Service Corps,ASC)、军械部队(Army Ordnance Corps)和机电工程部队(Corps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s,EME)等。印度的最佳选择是将部队固定驻扎在超高海拔地区,并以兵团为单位进行更替(如拉什特利亚步枪部队)。印军可以从部署防空部队、炮兵目标监视与捕获部队(Surveillance and Target Acquisition,SATA)和工兵开始,再部署炮兵、装甲兵等机械化步兵部队。在过去的25年里,拉什特利亚步枪部队在战斗中的凝聚力和作战能力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永久驻扎的部队还将保留有关地形、敌方和地面情况的专业知识。部队在和平区域可以得到更好的管理,并将缓解来回部署的压力。

总而言之,印度边界实控线附近的边境管理将产生实质性变化。在这一关键时刻,预测更长远的边界问题走向将充满风险。印中军队敌对的最坏情况可能与之前设想的截然不同。无论是在和平时期的边境管理中,还是在边境事态升级的过程中,印度必须有精准的目标并做好战略规划与具体准备的平衡。


https://www.vifindia.org/article/2021/august/09/eastern-ladakh-fixing-no-patrolling-buffer-areas

文章于8月9日发表于“印度辨喜研究基金会”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编译 | 侯    盈 

 校对 | 万    佳

排版 | 巴春颖

“武大边海”是边界与海洋问题最专业的信息平台

推送最新边海资讯、边海观察,发布边海问题专家观点

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边海知识

微信投稿邮箱:cictsmr@whu.edu.cn


“武大边海”独家授权转载《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论文

期刊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

编辑部联系电话:027-68753503

《边界与海洋研究》国内邮发代号:38-455

国际邮发代号:C9291


更多资讯请关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官网:

http://www.cibo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