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


6月28日,印度防长辛格在拉达克地区视察
图片来源:印度快报
本文作者
Birender Dhanoa, 退役少将,曾任教于印度陆军战争学院,并曾驻扎于印度西部边境。
编者注
近日,美媒称“印度向边境增兵5万”。在印度政府拒绝对此发表评论的情况下,退役陆军少将Birender Dhanoa发文称这一消息“在最低限度上是正确的”。他还将印度的“力量再平衡”归功于几任政府的长期军事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的示强”,毫不掩饰其针对中国的意图。Dhanoa对印度军事力量的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印度国内对美媒报道的普遍态度。然而,在中印双方避免采取边境军事行动以防止局势升级之时,这种态度只会对边境局势缓和与增进中印互信产生消极影响。
6月28日,彭博社(Bloomberg)发表报道并断言:印度将5万增援部队(及新装备)部署到了北部边境各地,对中国采取了进攻性的军事姿态,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报道还指出,在指挥官被迫对中国的威胁采取防御姿态之前,这种从西到北的力量再平衡让他们可以进行“进攻性防御”,从而使针对中国的整体威慑姿态变得更加强大。其他网络新闻平台和印刷媒体也正反复提及这一点。尽管这些报道的基本事实无误,但媒体仅仅解释了“再平衡”的相关历史决策和表面效果。只有更深入地审视,才能务实地看待这个问题。
除了班公湖与凯拉什山脉地区的脱离接触外,印中军队在边界西段的对峙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从去年6月在加勒万山谷第14号巡逻点的血腥战斗,以及8月中国对印度抢占凯拉什山脉(Kailash Range)的激烈反应来看,这显然不是一场普通的两国实控线对峙。彼时,两国都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大致保持在相同水平。所以五万军队的历史性调动绝不是突发性事件。印度基础设施及军队的建设一直按照能力发展计划进行,这一计划基于自2006-2007年以来对战略威胁进行的一系列分类评估(作者参与了两项此类研究,以考察军队的转型),以及中国研究小组(China Study Group,CSG)对印中接壤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快速回顾过去十年印中边境军事紧张局势的时间线,就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力量再平衡的合理结论,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中国在“拉达克东部、中部(喜马偕尔邦和北阿肯德邦)、锡金和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的主权主张是众所周知的,也是有文件记录的。自1993年以来,印中两国签署并遵守了一系列边境议定书与边境协议。直到2013年,中方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德普桑平原(Depsan Plains)集结军队,打破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发生在德普桑平原的对峙经过三周多的一系列谈判才得以解决。次年,在习主席首次访问印度前夕,印中军队在楚玛尔(Chumar)地区就修路问题再次展开对峙。16天后对峙局势得到解决,随即印度在该地区部署了近一个旅的部队。中印最严重的对峙发生在2017年6月,位于洞朗高原的印度-不丹-中国三国交界附近。印度代表不丹阻止中国修建横跨托尔萨河(Torsa River,中国境内称康布麻曲)狭窄处的道路,因为这可能使中国军队在冲突时期绕过防御工事,给印度西里古里走廊(Siliguri)的战略安全带来更大的威胁。这场对峙持续了两个多月,两国在纵深地区部署了师级规模的兵力,印度空军和海军都参与其中。尽管对峙在两国最高层谈判后得到了解决,但在洞朗事件发生之时,印度武装部队已经在“中巴勾结”的威胁中战斗了将近十年。如今印度军队必须为未来边境局势预留专门的部队,以避免放弃任何争议地区的领土主张。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军队于2020年4月在中印边界西段加大赌注,大肆投放军力和战备,意在对印示强。
回顾中印军事的紧张局势可以发现两个事实:第一,印度领导人及军方早在近十年就意识到了日益增长的威胁。第二,如果说现在印度有能力在拉达克和“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等地部署更多部队与军事设备,并在摩擦点附近长期维持这一部署,那是因为构思于世纪之交、由团结进步联盟(UPA)政府最初推动、莫迪总理在两届任期内都积极贯彻的政治进程发展到了顶峰。全国民主联盟(NDA)政府在过去七年中持续且全面地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让拉达克与“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好地和印度各地连接在一起,这可能间接导致了中国的“好战姿态”。
自2012年中国成为主要对手以来,印度三军都进行了国防采购并积累了庞大力量。印度军事力量的提升主要集中在陆军和几个空军层面上,包括为东部司令部增派步兵师、组建山地突击队、增派远程火箭炮和导弹、增设电子战部队、提升防空力量等。印度陆军还加强了后勤基础设施,旨在为常年驻扎高海拔和复杂地形地区的增援部队提供支持。印度空军已经具备了重型战略运输与特种作战能力,部署了C-17和C-130J运输机、可依据拉达克和东部山区地形要求快速运输部队并保障后勤的CH-47“奇努克(Chinook)”中型运输直升机以及强大的AH-64E多功能攻击直升机等。近期,阵风战斗机的部署又增加了印度空军的进攻能力。空军预计还将在今年从俄罗斯接收S-400 “凯旋(Triumf)”地对空导弹系统。
总而言之,印度历史性的军事转型有时是受邻国影响而被迫进行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已经持续了十年的、缓慢且深思熟虑的建设进程。安全部门最初可能反应很慢,但必须承认他们对威胁的认识非常清晰,并与之在战略与战术层面上进行了长期对抗。印度军事力量的再平衡只是事态发展的高潮,如果中国自2017年以来没有如此明显地对印度示强,这一进展可能未来几年都无法出现。边境对峙爆发恰逢新冠疫情蔓延,而印度加强了对边境的控制,这突显出印度的政策可能并不总是符合预期,但它们确实在危险来临时奏效了。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rebalancing-forces-against-china-an-ongoing-process-or-a-paradigm-shift/
文章于7月5日发表于“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网站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编译 | 侯 盈
校对 | 万 佳
排版 | 巴春颖


“武大边海”是边界与海洋问题最专业的信息平台
推送最新边海资讯、边海观察,发布边海问题专家观点
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边海知识
微信投稿邮箱:cictsmr@whu.edu.cn
“武大边海”独家授权转载《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论文
期刊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
编辑部联系电话:027-68753503
《边界与海洋研究》国内邮发代号:38-455
国际邮发代号:C9291
更多资讯请关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官网:
http://www.cibo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