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卡内基欧洲中心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朱迪·邓普西撰文指出,德国在实践中未能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措施,具有其历史、能源及内政各方面因素。
专家表示,在俄罗斯与北约冲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德国虽然公开支持北约向波罗的海三国及罗马尼亚等北约成员国运输武器、部署军队的路线,但在事实上阻挠北约的行动,例如要求英国运输飞机绕过德国领空、禁止向爱沙尼亚运输德国制造的武器等。
第一,从历史角度看,德国对俄罗斯的模糊态度受长期德俄关系及历史负罪感影响深远。部分德国政治家认为乌克兰及其他中东欧国家作为德俄之间长期合作或敌对关系留下的政治遗产,也是俄欧之间的战略警戒带,应当报以尊重;另外,德国对二战时侵略这些国家抱有深深的历史负罪感。他们认为,俄乌问题的产生,在于这些国家期望建立独立于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并计划加入北约、欧盟等西方国家阵营。俄罗斯将这类行为视为对自身安全利益的严重威胁。
第二,从能源角度看,德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与经济依赖也是阻碍德国对俄罗斯实施严格制裁的因素。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占其他欧洲国家市场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
第三,从德国内政角度看,德国政府内部及公众的分歧巨大。本届德国政府为三党联合执政,由绿党领导的外交部门奉行强硬的对俄政策,而社会民主党领导总理府沿袭上任总理默克尔的东方政治(Ostpolitik)路线,即拒绝对俄罗斯采取过于强硬的制裁措施,通过增加外交对话和经贸合作解决俄罗斯问题。德国公众对于现有对俄政策的态度,也呈现对立的情形。
专家认为,德国的行为加剧了北约内部,尤其是东西欧的分裂。一方面,与俄罗斯或乌克兰直接接壤的波罗的海三国及中东欧国家强烈谴责德国无视其现实国家安全利益,并质疑德国至少在经贸合作上的亲俄倾向,进而寻求摆脱严苛的欧盟机制,追求美国的协助。另一方面,法国虽然支持德国,但是法国的支持建立在欧洲“战略自主”的立场上。然而,欧洲的防御能力严重依赖于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组织,独立的欧洲防御体系建设仍在起步阶段,且将不可避免影响欧洲国家与北约的信赖关系。因此,不论是战后遵循和平主义的德国,还是迫切需要任何防御协助的中东欧国家,都难以完全认可法国的主张。
专家总结道,目前北约内部就对俄政策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影响欧盟一体化及欧洲独立防御体系的建设进程。如果欧洲国家难以尽快团结一致,则北约将难以维持足够实力与俄罗斯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