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俄罗斯创新发展研究所地缘政治研究中心负责人德米特里·罗迪奥诺夫在军事政治分析网站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俄罗斯此前在北极的政策侧重于化石燃料的开采,同时军事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这也迫使北欧国家、美国及北约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专家表示,此前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发表了一篇题为《俄罗斯在北极:发展计划、军事实力及冲突控制》的文章提出,随着北极的气候变化,一方面引起俄罗斯当局加快对北方海航道的开发,另一方面俄罗斯出于对北冰洋沿岸安全因素的担忧会加强该区域的军事存在,这同样让北约感到危机。
专家指出,越来越多的非北极国家将目光投向北极,包括德国、中国等。欧盟长期以来都表现出对该地极大的兴趣,近年来提出了欧盟的北极战略。显然欧盟认为自己是该地区的密切参与者,并希望积极参与北极规则的制定。特别是欧洲人反对将北极军事化并且主张禁止在北极及邻近区域开采化石能源。此外,布鲁塞尔一直努力获得在北极理事会中的观察员地位,而新加坡、印度和韩国也早已成为了该组织的观察员国。
专家认为,俄罗斯长期依靠着广袤的北极地区,在悠长历史中对北方海航道建设投入了难以估量的心血,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其它领域的开发,因此俄罗斯自然认为这是其本国的水道,应由俄罗斯管理,甚至在美国、加拿大或芬兰出现在世界地图之前,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贸易、捕鱼等专有权是通过国内法确立的,从未受到质疑。而2018年美国国防部提出了北极学说,旨在封锁北方海航道,理由很简单:北极直接关系美国国家安全。
专家指出,这些年来各国始终努力扩大在北极的影响力。无论是美国要买下格陵兰岛、欧盟对北极环境的关注亦或是挪威对北方海航道环境和经济状况表示担忧,呼吁检查路线是否符合欧洲标准等主张,都基于政治利益。显然对于欧盟来说,北方海航道是苏伊士运河的最佳替代方案,通过该航线到达太平洋,航行时间缩短了近一个月且不用担心海盗,只需要同俄罗斯进行谈判。
专家表示,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此前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俄罗斯的北极战略“不切实际”,并认为俄罗斯很难与中国达成协议,但显然中俄两国并不存在发生冲突的前提,并且在同西方的关系上双方患难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