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Al-Monitor专栏作者基里尔·谢苗诺夫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过去的一年对叙利亚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可能是决定性的一年:在此期间出现的趋势或将决定该国在短期甚至中期的发展。自2021年内战开始以来,叙利亚首次避免了要动用大型地面和空中部队的全面敌对行动。在俄罗斯和土耳其总统于2020年3月签署伊德利卜备忘录的附加议定书后,叙利亚总体上没有发生军队级别的军事行动,期间只进行了小规模的军事行动,目的是在不改变双方接触线的情况下,通过空中压制和炮火针对性摧毁伊德利卜省的恐怖主义势力。
专家指出,在叙利亚东北部的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紧张局势,来自叙利亚国民军的亲土反对派势力与隶属于以库尔德人为主的叙利亚东北部自治政府的亲美库尔德-阿拉伯民主势力之间定期会发生冲突。同时,所有这些敌对行动并没有打破现状,也没有改变各方领土。一方面,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发展;另一方面,叙利亚的军事局势在2021年终于稳定下来,这完全是因为来自外部的军事存在,这可能会使国家在未来几年内长期被划分为不同的势力范围。双方充分评估对方的能力,避免一切可能将导致不可预测后果的冒险军事行动。因此,敌对行动一般仅限于侦察交战以及空中和炮火打击。如果预设的地面战役计划被搁置,并为规定了无限期的撤出期限,当前的交火也会逐渐停息——那么也可以预想更长的完全停火期。
然而,也存在一些可能引发新一轮暴力的负面因素在阻碍和平进程。首先,目前缺乏一个明晰的政治解决途径(很明显,第2254号决议的规定已经实际上不可行);其次,对立双方——政府和反对派都不愿意作出妥协,宪法委员会的工作无法取得任何进展,而该委员会基本上是各方形成共同立场的唯一途径。这只能证明,叙利亚目前由于外部军事势力干预而划分的多个势力范围将继续存在,如果俄土美三角关系失衡或者一方离开导致平衡被打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有可能恢复。只有叙利亚人自己重启和平进程,才能摆脱目前随时可能崩溃的停滞状态。
10月29日,俄罗斯军事政治分析网站专家德米特里·涅费多夫发表评论文章,分析了当前伊朗与俄罗斯在双边和区域合作方面的趋势。10月,伊朗军队总参谋长穆罕默德·巴盖里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并与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举行会谈。俄罗斯军方负责人指出,莫斯科和德黑兰正在叙利亚和阿富汗问题上积极开展合作。会谈中两国计划达成协议,涉及广泛的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包括武器购买和专家培训,在西亚进行打击恐怖主义的演习等。
专家表示,伊朗外长侯赛因·阿米尔·阿卜杜拉希安在总结最近对俄罗斯、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访问成果时指出,德黑兰致力于加强与莫斯科和北京的关系,并不意味着要减少与西方国家的对话,特别是关于在维也纳恢复谈判以重启“伊朗核协议”以及准备与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代表谈判恢复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与此同时,伊朗正试图“推动”与莫斯科签署“战略”协议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4月份与北京达成的协议。
专家提到关于伊朗、中国、俄罗斯三方军事政治合作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应对海上交通威胁方面,同时,阿富汗问题也需要三国更密切协作。对于中国而言,在“一带一路”项目框架内,波斯湾和里海沿岸的港口使伊朗成为中国向中东地区和黑海盆地国家运输货物的最佳中转通道,与此同时,人们担心中国投资后伊朗国内市场可能会受到中国商品的冲击。至于俄罗斯,尽管进行了多年对话,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与公开的政治互动水平并不匹配,也许在10月26日两国签署谅解备忘录后情况会好转。
专家强调,深化俄伊经济关系是化解美国单边制裁的有效途径。西方国家正在努力遏制俄罗斯与伊朗的合作。与此同时,危险依然存在,随着俄罗斯和伊朗可能发生的权力更迭,当前所有这些军事、安全和地区互动领域的关系与合作都可能受到影响。
10月18日,俄罗斯军事政治分析网站专家弗拉基米尔·库德里亚夫采夫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目前围绕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竞争仍在继续,这些竞争异常激烈,可能造成局势不稳。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发表声明指出,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苟延残喘的“伊斯兰国”及其他激进组织的武装分子正以伪装、渗透等多种形式进入阿富汗。有理由认为他们的异动得到了美国特定力量的帮助,华盛顿旨在造成俄罗斯(通过中亚)、中国、伊朗和阿富汗局势不稳。美国其它通过这种方式更加高效地控制阿富汗。
据政治新闻网报道,美国讨论了在乌兹别克斯坦部署反恐力量的可能性。美国同巴基斯坦关系恶化、乌兹别克斯坦并不在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之列且地理优势显著等因素显示出美国选择这一国家绝非偶然。但美军重返乌兹别克斯坦的阴谋似乎并不能得逞。一方面,乌外长宣称:“不存在这一问题,从未讨论过”。乌国防部也做出了同样的表态。此外,俄外长拉夫罗夫也对此予以否认。
专家指出,8月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举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表明乌兹别克斯坦实际上处于总体安全体系之中,更不要说在独联体和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其次,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总结与美国副国务卿纽兰会晤结果时宣称,俄罗斯不接受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这一表态表达了非常清晰的信号。再次,俄罗斯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不久前允许之前遭禁的15.8万名乌兹别克斯坦公民入境(必要时完全可以采取反向措施)。最后,近三年来,中国一直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头号对外贸易国,一旦乌兹别克斯坦作出不利于地区稳定的决定,中国也将采取严厉的经济措施。
专家认为,“对乌兹别克来说,与美国进行紧密的军政合作,对外政策的不利和经济风险远远大于收益。其次,结合近期中亚国家反俄民粹主义活动甚嚣尘上,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是不是有人故意发动信息战,挑拨俄罗斯与中亚盟友的关系?如果不能精诚团结,应对阿富汗威胁将难上加难。”
10月6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尼基塔·斯马金发文评论伊朗加入上合组织的影响及意义。专家指出,9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签署的数十份文件中最重要的一份是决定启动接纳伊朗加入该组织的程序。从形式上看,这一决定尚未使德黑兰成为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而只是启动了加入该组织的进程,但事实上根本性的决定已经做出,伊朗已经可以被视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
专家认为,伊朗前总统哈桑·鲁哈尼多次主张要扩大与上合组织的合作,但在职期间未能加入该组织。原因之一是他的团队集中于处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但后来诸如核协议和欧洲大规模投资都由于美国外交政策的不一致导致计划失败。而伊朗加入上合组织则为现任总统易卜拉欣·莱希任期内的外交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在恢复核协议的谈判明显陷入停滞的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尽管伊朗方面没有违反协议条款,但唐纳德·特朗普仍果断地退出了伊核协议。这一事件成为伊朗“转向东方”的关键点。伊朗政治精英们再次看到,美方签署协议和保证毫无意义。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永远失去了伊朗,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不会有较大可能性好转。
专家表示,伊朗加入上合组织的背景是组织内部日益需要在成员国之间建立新的国际互动机制。最显著的例子是阿富汗。美军撤出阿富汗后,上合组织成员国在解决来自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和毒品等安全威胁方面只得亲自上阵,而伊朗对于阿富汗问题的有效解决将起到关键作用。另外,在西方制裁越来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可能也将面临伊朗类似的问题,而德黑兰在这一方向上充当了探索新方法的先锋。
专家强调,上海合作组织的转型方向是要成为不同观点国家之间开展对话和制定新型国际秩序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对整个上合组织来说是一次独特的考验,一个有着完全不同世界观和特定目标的国家将需要定期与区域大国们进行对话和谈判。可以说,伊朗加入上合组织是上合组织形成更加成熟的国际机构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