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海研究】曾祥裕 张春燕:印俄海上安全合作的进展与困境

推文时间:2021-08-17     国别类型:    期数: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

俄罗斯与印度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声速导弹

图片来源:新华网

本文作者

曾祥裕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春燕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4期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

一、近年来印俄

海上安全合作的新进展

印俄(苏)海上安全合作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近年来,印俄海上安全合作进一步深化。美国在2017年底正式推出“印太”战略,既对印俄海上安全合作构成了压力,也从侧面推动印俄两国加大战略平衡。印俄海上安全以双边合作机制为引领,以深入的军备合作为重点,也涉及海军演习和海上安全协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海洋安全合作机制

以良好的政治互信为基础,印俄海洋安全合作机制多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两国海军高层互访不断。2017年3月,俄罗斯联邦海军司令率俄海军5人代表团访印;2018年11月,印度海军参谋长回访;2019年7月,印度西部海军司令部司令率团赴俄参加俄罗斯海军节庆祝活动;11月,俄北方舰队副司令回访印度并参观了印度海军在卡尔瓦尔的基地设施。两国建立了印俄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下设海军分委会。2019年2月18—21日,委员会召开第29次会议,重点讨论了“超日王”号航母维护、“欣都戈什”级潜艇改装和舰载飞机与潜艇的生产支持,俄制海军装备的全生命周期支持等问题,一大批俄制装备的生产厂商首次参会。印俄建立了海军参谋对话机制,2019年10月30日在孟买举行第四轮会谈,讨论了“因陀罗”系列演习、人员培训、经验共享、医疗后勤合作与高层交往等事宜。两国海军舰船互访较多,有力地增进了两军交往。

 (二)军备合作

印俄海军军备合作涉及采购、租借、维护、改造升级、联合生产与联合研发等环节。印俄两国国防部长在2004年1月20日签署协议,确定由印方购买俄方“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改名“超日王”号,又译“维克拉玛蒂亚”号)。2018年,印方又同意以9.5亿美元从俄方采购2艘“塔尔瓦”级(俄方称11356型)护卫舰。印度从俄采购大批“米格—29K”舰载机和“卡—31”与“卡—28”直升机,其中的“米格—29K”还根据印度海军所需专门改制。

印度最早的潜艇部队由1965年起采购的苏(俄)制“狐步”级构成,20世纪80年代又从苏(俄)采购“基洛”级潜艇并改称“欣都戈什”级,构成其常规潜艇部队的骨干。2017年,印方邀请包括俄罗斯的红宝石设计局阿穆尔船厂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潜艇生产商竞标合作建造6艘潜艇。印度早在1988年1月至1991年1月就从苏联租借第1艘核潜艇,2009年起租借第2艘核潜艇,2019年3月又与俄方商定再租借一艘核潜艇。

苏(俄)制装备的维护与升级改造也成为印俄之间的一大纽带。按印方要求,俄方耗时六年对“超日王”号航母进行了重大改装。2018年,印度海军与俄方签定500亿卢比合同,为“欣都戈什”级潜艇提供改装服务,将4艘潜艇的服役时限从20年提升至35年并加装新型装备。印方本土的信实海军工程公司(Reliance Naval and Engineering Limited)与俄方兹韦兹多奇卡船厂建立了合资企业,联合从事8艘俄制潜艇改造工作。

 (三)技术合作与技能培训

印俄的海军技术合作进展较大。1998年,印俄两国联合研制海军用“布拉莫斯”导弹,2005年开始装备印度战舰,印方后来一度与越南讨论销售事宜,现在又与印尼就此进行磋商。印度塔塔电力战略工程公司(TPSED)与俄罗斯M/s MARS公司联合研发的航母作战管理系统(CMS)已于2019年3月28日交付印度政府。两国在军备生产领域也有合作,如2018年11月,印俄签署协议联合建造4艘“塔尔瓦”级护卫舰,其中两艘在印度果阿船厂建造。两国国防部长2018年12月还讨论了“卡—226”直升机和护卫舰等装备的联合生产项目。2010年,印方再次派遣船员赴俄接受潜艇操作培训。

 (四)海上联合演习

印俄“因陀罗”(Indra)系列演习是两国海上安全合作的重头戏。经俄方主动提议,印俄两国在2003年4月举行首次“因陀罗”联合海军演习,2005年10月又有俄太平洋舰队一个中队与印度海军举行“因陀罗—2005”演习。2018年12月,两国在维沙卡帕特南和孟加拉湾举行“因陀罗—18”演习,俄方4艘舰艇和印方5艘舰艇与1艘潜艇参演。

二、印俄海上安全合作中的问题

(一)“印太”战略上的分歧

美国推出的“印太”战略对俄罗斯持明确的不友好态度,《印太战略报告》将俄罗斯称为“复兴的恶意行为者”,《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责俄罗斯挑战美国权力、影响与利益,试图侵蚀美国的安全与繁荣,批评俄试图塑造与美国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世界。因此,俄罗斯对“印太”必然高度警惕,这就与印度的态度拉开了较大距离。2018年5月印俄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期间,印方新闻稿称双方“就印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与协调”,而俄外长回避了“印太”一语。2018年10月普京访印期间,印方新闻稿称两国在反恐、阿富汗局势、“印太”等领域有共同利益,而俄方的新闻稿未提及“印太”。

(二)美印关系和巴俄关系的持续制约

美国长期反对印俄扩大安全合作包括海洋安全合作,美印防务采购很可能大幅提升,从而逐步削弱印俄纽带。近年来,俄罗斯与巴基斯坦关系明显提升,媒体披露巴方可能向俄采购90亿美元的军备。印方对此颇有不满。

(三)军备合作领域喜忧参半,问题日渐积累

印俄军备合作卓有成效,但也积累了很多问题。两国军购领域多次出现交货延误且反复涨价的现象,最典型的是印俄军备合作的样板工程“超日王”号航母的交货延迟了5年,最终价格更是上涨到原价的3倍。印方也多次因要求不当、操作不熟练、管理混乱等人为因素引发装备故障,增加了俄方日常维护与升级改造的难度。两国在防务技术转让领域分歧也不少。

(四)海洋安全合作机制实效有限,进展缓慢

尽管印俄已建立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及海军分委会,多次开展海军参谋对话,定期举行“因陀罗”系列演习等,但其总体成效仍有很多不足。除了可称为“硬”合作的军备合作外,可统称为“软”合作的各种有形无形机制均进展缓慢,影响不大,这与印度积极参与的其他合作机制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三、印俄海上

安全合作的影响与未来前景

印俄海上安全合作产生了复杂而重要的战略与安全影响,巩固了印俄双边关系,扩大了印俄两国的外交机动空间,提升了两国海上安全能力,对“印太”战略和四国协调机制构成制约。首先,这一合作极大地巩固了印俄双边关系。印俄两国长期保持密切关系,而包括海军装备合作在内的军备合作是印俄关系最稳定,最见实效的领域。印度海军唯一一艘现役航母来自俄罗斯,8艘俄制常规潜艇占印常规潜艇部队的53%,两艘核潜艇有1艘从俄租借。正是得益于俄方的直接培训和装备租借,印方才得以在推出国产核潜艇的“硬”装备之前,提前掌握了操作核潜艇的“软”技能,快速形成了核威慑力。此外,两年一度的印俄“因陀罗”海军演习已发展为“因陀罗”三军年度演习,成为印俄安全合作的标志性活动。

其次,印俄海上安全合作有力地扩大了两国的安全活动空间。苏联一度将印度洋作为重点扩张区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退出了印度洋。印度在90年代初推出了“东向政策”,积极与东方太平洋沿岸地区发展关系,但其重点长期放在偏南的东南亚地区,对偏北的东北亚并没有找到好的抓手。“因陀罗”演习由此成为两国的重要的地缘政治抓手,在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展现了两国的实力,凸显了对印度洋关键地区的持续关注。

再次,这一合作大幅提升了两国的战略灵活性。印度的国际海军军备合作在冷战结束后进入多元化阶段,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合作明显增加,同时继续高度重视与俄罗斯的合作。如果没有持续的印俄合作为后盾,印度是很难多次拒绝美方军售倡议的,也难以借多国军购竞标谋取最有力的交易包括联合生产和技术转让。21世纪以来的俄美关系持续紧张,乌克兰危机以来进一步恶化。在美国和西方的重重挤压之下,扩大与印度这一新兴大国的关系有助于俄罗斯打破围堵,摆脱孤立。

最后,对“印太”战略构成制约。印度对美国提出的“印太”战略总的说来是支持的,但出于发展印俄关系并维持战略自主的考虑,印方也不愿完全捆绑在美版“印太”战略之上,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不仅不追随美国,有时候还故意与美方拉开距离。美印围绕印俄合作已多次发生冲突。2018年10月,印度不顾美国反对决定从俄罗斯购买价值52亿美元的S400远程防空导弹;此后两个月,印俄如约举行第11次“因陀罗”演习;2020年9月,两国海军又在孟加拉湾举行“因陀罗”演习。上述举措均引起了美方的不满。

考虑到印俄海洋安全合作对两国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一合作的现实基础,这一合作必然还会继续发展。两国已商定确定印方以30亿美元向俄方租借第三艘核潜艇10年,预计2025年交付。两国的“因陀罗”三军演习已机制化、稳定化、常态化。尽管如此,美印关系和“印太”战略仍对印俄海上安全合作构成较大制约。当前,美印关系进展较快,印度对美“印太”战略极为热心,美印海军装备合作已取得较大进展,这些因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会继续甚至加速发展,对印俄合作的制约也会日渐凸显,可能会大大拖累印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前进步伐。

《边界与海洋研究》和国内多家数据库建立了合作关系,全文阅览或下载请登录以下任意一家数据库: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

(http://www.nssd.cn)

中国知网

(https://www.cnki.net)

维普网

http://www.cqvip.com)


END

编辑排版 | 李    阳

“武大边海”是边界与海洋问题最专业的信息平台

推送最新边海资讯、边海观察,发布边海问题专家观点

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边海知识

微信投稿邮箱:cictsmr@whu.edu.cn


“武大边海”独家授权转载《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论文

期刊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

编辑部联系电话:027-68753503

《边界与海洋研究》国内邮发代号:38-455

国际邮发代号:C9291


更多资讯请关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官网:

http://www.cibo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