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海研究】张安:冷战时期中阿关系演变中的苏联因素

推文时间:2021-08-12     国别类型:    期数: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本文作者

张安

法学博士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华中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4期

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

冷战时期,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从友好逐步走向破裂。在这一历程中,苏联一直是影响中阿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苏联在中阿关系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

一、双刃剑:

中苏友好与中阿关系的发展(1949-1962)

近代以来,英俄曾长期在阿富汗博弈,阿富汗一度被迫接受英国的“保护”。一战结束后,英国霸权减趋衰弱,1919年阿富汗借机独立。苏俄第一个宣布承认阿富汗政府并与之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但阿富汗对历史上遭受的俄国的侵略心有余悸,长期对苏联(俄)保持戒心,苏阿关系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二战后,由于阿富汗频繁“请求美国使阿富汗的军队实现现代化”,但美国“没有人理会这些请求”,且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中,美国公开支持巴基斯坦,这使阿富汗对美国极为失望。因此,鉴于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惟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且近在咫尺,阿富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支持。而由于阿富汗是苏联“柔软的下腹部”,具有特殊地缘战略价值,苏联迅速抓住了阿富汗伸出的橄榄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大了对阿富汗的援助力度,从而使两国关系在短期内飞速发展。

在苏阿关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中苏关系也处于蜜月期,从而为中阿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为中阿外交关系的建立及中国打开在阿富汗的外交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阿富汗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地位并不高。因此,中国对阿富汗的关注也较少,对阿政策主要“以苏为主”。但中国充分利用各种客观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活动,积极开展了一些“既为阿方所需,又是我们不难办到的工作”。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阿关系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阿富汗的对外战略中,由于苏联与美国是阿富汗中立外交的两大支柱,阿富汗更重视苏联和美国,而将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和苏联视为一体,且由于中国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小于苏联,阿富汗把阿中关系附属于阿苏关系。阿富汗担心社会主义阵营在阿富汗的影响过大而难以控制,但阿富汗不管在获取援助方面,还是在国际事务中又不得不依靠苏联。于是,在某些时候,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会被阿富汗有意地有所疏远。因此,这一时期,苏联因素对中阿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它虽对中阿关系的发展主要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也存在消极影响。

二、绊脚石:中苏关系恶化

中阿关系的波折(1962-1979)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两党两国之间由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差异而心生罅隙,双方关系不断恶化。从苏共二十二大结束后的1962年开始,苏联驻阿大使馆“已不再搞多少形式上的团结友好”。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驻阿大使馆明确将苏联称为“苏修”,在阿富汗开始与苏联进行争夺。

阿富汗对中苏分歧一直保持密切关注。对阿富汗而言,基于传统的中立外交政策,与中苏两国均保持友好,更符合阿富汗的国家利益。因此,阿富汗在苏联与中国之间大多持中立的态度。

面对苏联的挑衅,中国政府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中国政府决定“正确地加强对阿富汗人士的正面宣传,以抵消一部分修正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以改善中阿关系。1963年,中阿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1965年3月,中阿签订《中阿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国政府给予阿富汗政府一千万英镑的无息和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中国政府还“将派遣专家和技术人员前往阿富汗提供技术援助”。

面对中国的竞争,为维护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苏联持续加强对阿富汗的工作,特别是对阿富汗的援助不断增加。由于担心苏联在阿富汗的影响过大,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在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同时,一度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这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在苏联和阿富汗亲苏势力的支持下,1973年,有着“红色亲王”之称的阿富汗前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建立阿富汗共和国。苏联第一个承认了达乌德政权。决定了达乌德政权建立之初的对外政策必然会受到苏联的影响,从而使极度恶化的中苏关系下的中阿关系必然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但随着达乌德政权的巩固,作为民族主义者的达乌德,并不想彻底投靠苏联,而是力图重拾阿富汗传统的中立外交政策。于是,他试图通过大力发展与美国、中国等国的关系以平衡阿苏关系。在此情况下,中阿关系有所恢复。

达乌德的做法逐渐超出了苏联的容忍限度。1978年4月27日,苏联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权。塔拉基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5月7日,应阿富汗的要求,中国承认了阿富汗新政府。被苏联扶持上台的塔拉基,虽然在上任之初口口声声宣布要奉行中立外交政策,但实质上彻底“倒向了莫斯科”。紧随苏联之后,塔拉基政权或影射、或直接攻击中国。面对阿富汗种种破坏中阿关系的言行,一方面,中国政府予以坚决反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又保持克制,“不公开与喀布尔对抗和决裂”。但中国试图挽救中阿关系的种种努力,最终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失败。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特别是1973年达乌德上台后到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在中苏关系破裂乃至全面对抗的情况下,苏联因素不仅是影响中阿关系最主要的因素,而且基本上是负面因素,是中阿关系绕不过去的绊脚石,极大地阻碍了中阿关系的发展。

三、拦路虎:苏联入侵阿富汗

与中阿关系的中断(1979-1992)

1979年12月27日,苏联正式出兵阿富汗。12月28日,苏联扶植流亡苏联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原“旗帜派”首领卡尔迈勒组成新政府。

苏联出兵阿富汗这一事件,破坏了地缘政治平衡,对中阿关系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这一时期,不管是基于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是为改革开放寻求安全的周边环境的考量,或是出于对弱小的阿富汗的同情,中国领导人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阿富汗已经成为中国在估算全球、地区及军事利益时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占领阿富汗可以被看成是苏联包围中国的整个计划的一部分”。由此,中国没有对苏联的侵略行径坐视不理,而是一直表示强烈谴责。中国政府还将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当成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必要前提之一。

面对中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谴责,并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提供合法性依据,苏联进行了辩解、反驳和攻击。阿富汗政府也多次攻击中国。面对苏联的诬蔑,中国巧妙地利用国外媒体的报道予以澄清。而针对阿富汗的攻击,中国政府直接予以反驳。不仅如此,中国政府还反守为攻,多次谴责阿富汗傀儡政权对巴基斯坦的入侵。此外,中国政府还既舆论支持阿富汗抵抗组织,又为其提供物资支持。《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多次采访阿富汗抵抗组织及其领导人,不断向国际社会展现阿富汗民众抗苏的不屈意志。中美“两国政府在经巴基斯坦向阿富汗境内的抵抗运动提供援助方面进行合作”。除了物资援助,中国还曾短期培训阿富汗抵抗组织的医务人员。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苏联入侵阿富汗并操纵阿富汗政权,成为中阿关系最大的拦路虎。在苏联的操纵下,阿富汗傀儡政权鹦鹉学舌地攻击中国,导致中阿官方关系实际上停止了。中国对阿富汗傀儡政权不予承认。连苏联自己也承认,从苏联出兵阿富汗开始,“阿中官方关系实际等于零。” 这一状态一直延续到1992年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的垮台。这一时期,中国也一直与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一起积极支持阿富汗人民的抗苏战争,最终迫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四、结语

冷战时期的中阿关系,从友好走向破裂,苏联着眼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采取的种种举措无疑是其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无论中国还是阿富汗在制定对对方的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到苏联因素。换句话说,基于苏联对阿富汗的强大影响力,冷战时期苏联因素是阿富汗对华政策的基础,也是中国制定对阿政策的重要依据。苏联在中阿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冷战时期阿苏关系的变动,尤其是阿富汗对苏联依赖的逐渐加深,使阿富汗对华政策不得不越来越看苏联的脸色行事。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变化常常对中阿关系带来冲击。冷战时期,特别是中苏关系恶化后,中苏两国存在着战略竞争关系。在阿富汗就是如此。苏联对阿富汗的影响逐渐加大,从通过援助等间接影响到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的直接干预,使其在中苏阿三角关系中处于最有利地位。这深深地体现了苏联的国家战略和不断调整的南亚政策,具有着特殊时代的冷战印记。

《边界与海洋研究》和国内多家数据库建立了合作关系,全文阅览或下载请登录以下任意一家数据库: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

(http://www.nssd.cn)

中国知网

(https://www.cnki.net)

维普网

(http://www.cqvip.com)


END

编辑排版 | 李    阳

“武大边海”是边界与海洋问题最专业的信息平台

推送最新边海资讯、边海观察,发布边海问题专家观点

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边海知识

微信投稿邮箱:cictsmr@whu.edu.cn


“武大边海”独家授权转载《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论文

期刊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

编辑部联系电话:027-68753503

《边界与海洋研究》国内邮发代号:38-455

国际邮发代号:C9291


更多资讯请关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官网:

http://www.cibo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