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展顺利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本文作者
魏 伟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欣欣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
赵 丽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

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1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原文下载链接。

2020年12月30日,中国和欧盟如期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以下简称“中欧投资协定”),中欧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未来必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下文对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背景和历程进行梳理和回顾,探寻协定背后的博弈和诉求,从不同维度评估本协定的积极意义,并对协定签署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进一步加强中欧投资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中欧投资协定的缘起和谈判历程
(一)协定谈判背景
1.中欧双边投资水平低
中欧贸易近年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双边投资水平较低,与双方贸易量和经济体量极不对等。虽然中国已陆续和欧盟26个成员国签订了25个双边投资协定,但在涵盖范围、合作深度上有许多不足且较为分散,现有诸多协定并未有效提升双边投资水平。
2.双方均存在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中国而言,引入更多欧洲的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可以成为中国调结构、促转型的催化剂。对欧盟而言,中国作为拥有巨大国内市场和大量资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强与中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能够为欧盟逆转经济颓势提供新引擎。
3. 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体系受挫
随着多边贸易规则创新减慢、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争端解决机构屡遭危机等问题的出现,WTO功能遭受压缩,难以满足成员国的利益诉求。中欧双方正是在此背景下,适时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以推动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强化双边经贸合作。
(二)协定谈判历程
1.谈判历程
2013年11月,中欧双方在第十六次中国-欧盟峰会上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2014年1月,双方在北京进行首轮谈判,于2015年11月第8轮谈判中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在协定议题范围问题上取得进展,并就制作合并文本做出安排。此后保持每年3—5次的谈判频率,在2018年7月谈判双方交换了市场准入清单出价,标志着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入新阶段。2020年,中欧双方克服疫情影响,在对文本和清单剩余问题进行磋商后,最终于 2020年12月30日宣布如期完成谈判。
2.谈判的阻碍因素
从中欧内部来看,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一直是历次谈判的焦点和难点。首先,中国对于外资进入部分行业有较严格的限制,欧盟近年来也加强了对国外投资的审查工作。其次,中国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便利等方面一直占据优势地位,而欧盟要求中国给予国有企业的政策必须透明,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外部看,美国的背后施压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谈判进程。
3.谈判的促成因素
第一,中国期待与欧盟携手共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加强与欧盟经济利益的绑定是化解美国贸易围堵、分化欧美构建“制华同盟”的重要抓手。虽然双方在投资协定谈判上存在一定分歧,但中国仍从全局、战略角度审视中欧投资协定,在具体细节上做出一定让步。
第二,欧盟与美国经贸合作出现倒退,希望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特朗普执政以来,欧盟与美国经贸关系乃至战略关系产生裂痕,比如欧盟与美国近年来屡次陷入数字税纠纷。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欧盟看到了进一步进军中国市场的机遇。
第三,RCEP协议签订激发欧盟危机感。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让欧盟产生严重危机感,尤其是日本的汽车零部件可借此更易进入中国市场,对欧盟特别是德国汽车产业对华出口产生冲击。
第四,美国权力交接的过渡期降低谈判干扰。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程屡次受到美国政府干扰,欧盟希望摆脱美国阻挠,与中国建立更为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双方抓住美国权力交接的空窗期,加紧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第五,欧盟需要对冲英国脱欧影响。英国脱欧对欧盟整体实力产生较大的影响,欧盟迫切需要与其他国家深化经贸合作关系以对冲英国脱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六,新冠肺炎疫情见证中国经济韧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重创世界经济,而中国抗疫成功率先复产复工,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欧盟审时度势,认识到与中国深化经贸关系的重要性。
二、中欧投资协定的主要内容
(一)市场准入承诺
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在欧洲层面,欧盟将在更大程度上开放服务业和制造业行业,一些较为敏感的能源、农业、渔业、采矿业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也有望开放。在中国层面,中国首次在所有行业中,以负面清单形式做出开放承诺,将大幅度取消制造业的外商投资限制,使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与欧盟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整体持平。
(二)公平竞争规则
立足于营造法制化的竞争环境,双方就国企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共识。在国有企业方面,中欧投资协定要求国有企业根据商业规范行事,在购买和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不得歧视。在强制技术转让方面,也制定了非常明确的规则。通过对服务部门的补贴施加透明度义务,以补充现行多边规则中对透明度要求的重要空白部分。
(三)可持续发展
双方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承诺不以降低劳工和环境保护标准吸引投资。双方承诺执行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气候协定》在内的多边环境协定。执行已批准的劳工组织公约,努力争取批准尚未批准的国际劳工组织基本公约,并承诺继续努力争取批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强迫劳动的基本公约。
(四)争端解决机制
建立一个有效、透明的争端解决机制,以避免和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协定将规定解决争端的执法实体以及争端解决依据的法律等,以解决投资领域的两类主要争端:一是缔约双方针对双边投资协定中条款的解释与适用而产生的争议,二是投资者与东道国直接的投资争端。
三、中欧投资协定的意义
(一)加强中欧投资合作,实现“贸易”+“投资”双轮驱动
中国和欧盟统一的投资协定的达成,使双方拥有了一个平衡、高水平且互利共赢的投资合作框架体系,必将极大促进中欧间双向投资的增长,并通过双向投资进一步带动双边贸易额的提升,从而形成“贸易”+“投资”双轮驱动的经贸发展新模式,为双方合作深入发展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源。
(二)契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谈判如期完成表明中国要构建的“双循环”绝不是“闭循环”,而是要在更大开放基础上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具有积极象征意义。协定将为中国企业收购欧洲优质资产以及欧盟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机遇,为我国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协定将推进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协定也将吸引更多欧盟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我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有助于欧盟经济增长和实现“战略自主”
欧盟一直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一体化收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都深受新冠疫情影响而陷入负增长的情况下,作为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中国,则成为最佳选择对象。协定也有助于增强欧盟内部的团结,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在欧洲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施加各种影响,此次欧盟不顾美国警告先与中国敲定投资协定,显示欧盟一体化程度和战略自主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将助力欧洲实现“战略自主”。
(四)促进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推动全球化健康持续发展
中欧投资协定进一步强化中国、欧盟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使得中美欧“大三角”关系走向平衡,有利于形成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协定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表明不同经济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阶段并不天然构成双方开展深入合作的障碍,在充分考虑双方述求、进行适当妥协的前提下,可以达成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经贸合作安排,有助于全球化持续发展。
四、未来展望和深化中欧投资合作
的政策建议
(一)中欧投资协定的未来展望
第一,中欧投资协定的最终签署生效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美国对中欧投资协定一直持负面态度,美国有可能继续向欧盟施压。另一方面,协定的最终生效需要双方立法机构批准,一部分欧盟议会议员可能就协定中的部分内容表达反对意见。
第二,中欧投资协定的落地为今后达成为中欧自贸区协定提供可能。欧盟对缔结双边自贸协定一直持保守态度,而此次中欧投资协定的内容涵盖了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等同样涉及贸易领域的多方面议题,为今后双方商签自贸区协定提供了可行路径。
第三,应注意该协定生效后对我国经济社会可能造成的冲击。一方面,中国此次承诺开放的领域较以往双边投资协定更广,特别是大量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服务业可能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安全造成威胁。另一方面,欧盟将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对我国企业形成更大压力,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推动中欧深化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中欧企业间的合作。推动中国企业与欧盟企业在高端制造业以及新型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中国与欧盟的优势互补,巩固既有中欧经贸合作的成果,还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中欧投资协定。中欧投资协定带来的投资便利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欧投资协定有效对接,将为双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合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创造更为丰富的机会。
第三,加大对协定的宣传,助力企业走出去。中欧投资协定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且稳定的制度环境,在中欧投资协定生效后,政府应通过新闻媒体、官方网站以及培训会等方式及时向企业解读该协定的条款,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扩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END
编辑 | 付姗姗
排版 | 李 阳


“武大边海”是边界与海洋问题最专业的信息平台
推送最新边海资讯、边海观察,发布边海问题专家观点
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边海知识
微信投稿邮箱:cictsmr@whu.edu.cn
“武大边海”独家授权转载《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论文
期刊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
编辑部联系电话:027-68753503
《边界与海洋研究》国内邮发代号:38-455
国际邮发代号:C9291
更多资讯请关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官网:
http://www.cibo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