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海研究】史春林:1900年以来马汉海权论在中国的译介述评

推文时间:2019-08-13     国别类型:    期数:

点击上方“武大边海”直接订阅

美称中国推崇马汉海权论,觊觎美军海洋霸权

资料来源:新浪网

本文作者

史春林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安全保障国际合作机制研究”(16BGJ0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参与海上搜救国际合作研究”(15YJAGJW003)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19年第3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官网链接。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在1890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海权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首次正式提出“海权”(sea power)这一概念。马汉的海权论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以“海军《圣经》”之誉跻身影响人类进程的16部经典之列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出版后就立即在有关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到1895年该书就在美国连续出版了10版。从翻译来看,该书的俄语译本在1895年出版,德语和日语译本都在1896年出版,法语和西班牙语译本分别在1899年和1900年出版。中国对马汉海权论的译介,则始于1900年。

一、晚清时期马汉海权论在中国的译介

(一)晚清时期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背景
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不断从海上入侵,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兴船政以扩海军”,特别是在洋务运动中建立了庞大的北洋舰队,但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却灰飞烟灭。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采取各种手段纷纷强租优良的港湾。面对严重危机,清政府开始重建海军。清政府先后从国外购进各类舰艇20余艘,特别是1909-1910年又两次派载洵与萨镇冰等率团前往欧美及日本等国家考察海军建设情况。另外,戊戌变法时期及之后,西方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论著在中国被大量翻译和传播,中国赴欧美和日本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正在这些国家盛行的马汉海权论便引起了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的注意,随之开启了译介海权论的工作。


(二)晚清时期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表现
1900年3-4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并在上海出版发行的《亚东时报》中文月刊开始连载由日本人剑潭钓徒节译的《海上权力要素论》,译文原作者署名为“北美海军参将马鸿”,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体现了海权论的核心观点。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在东京创办的《海军》杂志刊载了中国人齐熙从日文版转译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改题名为《海上权力之要素》。1909年,清政府海军处三等参谋兼军制司驾驶科科长吴振南完整翻译了马汉在1908年出版的《海军行政管理与战争:一些总原则及其它短文》,当时译称为《海军政艺通论》。


(三)对晚清时期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评价
第一,马汉特别强调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这正是晚清有识之士最感兴趣的地方,他们对此高度认同并予以发挥。第二,马汉认为海权既包括对海洋的军事控制,又包括对商业和航运业的控制。第三,马汉认为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是影响海权盛衰的主要因素,当时的有识之士对这六点都非常赞同。总之,晚清时期,通过对马汉海权论的译介与引进,中国思想界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起了经略海洋的观念,并“提出了通过重振中国海军确立和维护中国海权的思想主张,深刻影响了中国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的转型,而且对清末的海防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久,随着清政府的垮台,海军重建工程夭折,马汉的海权论并未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检验。

二、民国时期马汉海权论在中国的译介

(一)民国时期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民国时期。从国际上看,当时围绕海权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且争夺中心正逐渐转向太平洋。从国内来看,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不久,海军便卷入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阀混战之中,海军建设长期滞后。民国时期,涌现出海军协会等一批学术团体和专门期刊杂志。1912年8月,《海军杂志》在北京创刊,这是中国海军学术界在国内创办的第一本海军杂志。这一时期,海军学术队伍也不断壮大且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此外,民国时期,一批有着强烈济世情怀的知识分子在《东方杂志》《申报》《字林西报》《清华学报》《三民导报》《京报》《大公报》《中山日报》等报刊上也发表了大量探讨中国海权建设问题的文章。


(二)民国时期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表现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民国时期译介马汉海权论的重点。《海军期刊》从1928年第1卷第6期开始,连续8次刊登了唐宝镐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第一次完整地把《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核心部分即第一章翻译过来。另外,《海军整建》在1940年第1卷第6-8期又刊登了淳于质彬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在此基础上,《海军整建》还从第1卷第11期开始连续刊登了由蔡临冰翻译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其他部分。在对《海军战略》的翻译方面,蔡鸿幹主编的《海军建设月刊》在1941年第2卷刊登了由海军部编译处工作人员、《海军建设月刊》编委王师复翻译的《海军战略》一书的第一章“绪论”,题为《海军战略论》。


(三)对民国时期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评价
第一,对马汉关于海权与国家盛衰关系的解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对马汉关于海权构成要素的分析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第三,对马汉关于海上贸易与海军发展关系的阐述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第四,对马汉关于影响海权主客观因素的看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其五,对马汉关于争夺制海权的观点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总之,上述对马汉海权论的解读及运用海权论对国内外海权发展态势的分析,“对提高民众的海权意识,引起民众对海军建设的关注、唤起民众同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肆意践踏中国海权的罪行进行坚决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不过,由于民国时期国内政局动荡,对马汉海权论的译介也受到较大干扰,中国学者有关中国海权建设的意见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汉海权论在中国的译介

(一)改革开放以来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背景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海洋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海洋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日益突出,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和非传统海上安全威胁带来的挑战不断加大,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来保卫海上通道和海外利益,必须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为此,我们更需要从马汉海权论中汲取理论养分,为中国的海洋战略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掀起了一个译介马汉海权论的高潮。


(二)改革开放以来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表现
首先,对马汉海权论主要代表作进行完整翻译。第一,对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完整翻译。第二,对马汉《海军战略》的完整翻译。第三,对马汉《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的完整翻译。第四,对马汉《纳尔逊的生命:大不列颠海权的体现》的完整翻译。其次,对马汉海权论主要代表作进行节选摘译后以合编本形式出版。早在1997年,箫伟中等人就选译了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等4部重要著作,以《海权论》为名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此后,一兵等人也都节选摘译了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等论著,以合编本的形式出版。


(三)对改革开放以来译介马汉海权论的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有关马汉海权论述的译著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翻译质量较高。例如,范祥涛在翻译《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一书时,对于那些军事、地理等方面的专业术语更是谨慎查考,以使译名做到准确统一。另外,范祥涛还针对原书中几处较为明显的印刷错误经推敲确认后进行了更正,并对书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专业术语等在进行考查后做出必要的页下注释,还在书后附上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

四、今后译介马汉海权论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扩大马汉有关海权论著的翻译范围。目前国内对马汉其他有关海权的论著还缺少译介,因此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译介。其一,是对马汉自传的翻译。其二,是对马汉论文及论文集的翻译。其三,是对马汉书信的翻译。


第二,提高对马汉有关海权论著的翻译的质量。现在从事翻译的英语专家大都不懂专业知识,因而造成过分拘泥于原文的翻译腔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可携手合作,建立翻译共同体。


第三,正确处理对马汉有关海权论著的译介与研究和运用的关系。首先,正确处理译介与普及的关系。其次,正确处理译介与研究的关系。最后,正确处理译介与运用的关系。

END

编辑 | 杨松霖

排版 | 张启薷

“武大边海”是边界与海洋问题最专业的信息平台

推送最新边海资讯、边海观察,发布边海问题专家观点

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边海知识

微信投稿邮箱:cictsmr@whu.edu.cn


“武大边海”独家授权转载《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论文

期刊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

编辑部联系电话:027-68753503

《边界与海洋研究》国内邮发代号:38-455

国际邮发代号:C9291


更多资讯请关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官网:

http://www.cibo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