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伦坡安全会议机制建立以前,鉴于地区关系的复杂性,印度作为印度洋地区的定海神针,一直同区域各国保持着密切的战略安全互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未能按宪章的承诺排除双边问题的影响,这使印度对以南亚为中心的多边协议特别警惕。印度早前确有承诺将成为该地区的“净安全提供者”,但它只会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履约,恰如科伦坡安全会议所示。
即便如此,科伦坡安全会议并非印度一厢情愿。若说有变,那就是印度与斯里兰卡的双边共识变成了两国及其共同邻国马尔代夫的三边共识。2004年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发生海啸后,印度及时介入并提供援助,并以最快的速度撤出驻扎两地的印度军队,这一举动建立了两国对印度的信任,也消除了对其试图建立永久军事基地的怀疑。人们对科摩罗和马达加斯加加入科伦坡安全会议反响平平。然而,这两侧是印度在安达曼海和拉克沙群岛海的陆地领土延伸,中间是与印友好的美国迪戈加西亚基地,更不必说留尼汪岛是法国领土,无论队友或对手承认与否,一个“护塘”的安全网正在形成。然而,该愿景有其局限性,因为域外势力的介入可能会与科伦坡安全会议的理念本身产生冲突。
与美国领导的“四方安全对话”,甚至是“澳英美同盟”不同,科伦坡安全会议仍将是一个促进区域利益的区域性倡议,其范围和目标有限,将由共同商定的宪章和路线图来确定。如果需要扩大成员数量或议程范围,只能通过主权国家的共识来实现。成员国,包括集团中最大的国家——印度,都很清楚这些限制,也知道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国家超出固定议程的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协议的完全崩溃。
然而,作为该集团不言自明的领导者,印度有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免科伦坡安全会议这一“实验”在未来的某一天失败,就像三国国家安全顾问会议在亚明担任马尔代夫总统期间(2013-2018年)的大部分时候都被搁置一样。这将是科伦坡安全会议安排中最具考验和最棘手的部分,通过双边和独立机制克服这种周期性的国内变化将决定目前该计划能走多远和成功与否,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使各国对未来有信心并不断推动合作,才能在没有域外大国干预的情况下共同开发利用这片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