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伊万·季莫菲耶夫:问题导向:对俄罗斯的制裁结果将会如何

推文时间:2022-05-11     国别类型:    期数:

2月26日,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项目主任伊万·季莫菲耶夫针对当前俄乌局势发表评论文章。近日对乌克兰发起的军事行动引起了不少对俄罗斯当局决定的质疑,专家认为可以从未来的欧洲秩序及力量平衡、乌克兰的未来,以及冲突将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和国内政治成本等方面分析这些质疑。

首先,对于俄罗斯发起的这次军事行动,专家认为应从欧洲安全秩序的背景下来看待,其中的关键问题便是北约的东扩。俄罗斯一直反对前华沙组织的成员国和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而乌克兰和其他后苏联国家的加入更被俄罗斯当作一条红线。此前的一系列被莫斯科认为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煽动的颜色革命更是火上浇油。直到2014年乌克兰事件后,俄罗斯收复了克里米亚并公开支持顿巴斯,乌克兰更为急切地向西方靠拢,至此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型结构也形成了:西方国家集体对俄实施制裁,乌克兰即使不能短期内加入北约,至少也能使其武装部队现代化,并逐步加强其国家地位。

而在局势恶化以前,俄罗斯一方面陈重兵于俄乌边界,另一方面展开了同西方国家的一系列外交谈判,虽然美国和北约回应了俄罗斯的要求,但并未对原则问题作出让步,欧洲一些国家的高级官员访俄也并无成果,重启诺曼底模式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同时,基辅明确表示,在执行明斯克协议方面不会有进展,并坚持加入北约。这也直接使得克里姆林宫下达了行动指令。

专家认为,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之一是迫使西方国家与俄罗斯进一步对话,并对俄罗斯之前提出的安全要求作出让步。然而目前来看,美国和北约并无和谈的意向,相反,立场十分强硬。由此,欧洲秩序将由具体行动而非协议来重新塑造,俄罗斯有相当大可能会将乌克兰领导阶层重新洗牌,而西方也将通过最大限度的制裁来封锁和遏制俄方行动。从而在欧洲形成一种不对称的两极化,就力量平衡而言,这种两极化的特点便是双方实力之间的差距很大,在莫斯科持续行动的背景下,北约国家的国防开支将大幅增加。即便如此,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差距也有好几倍,并在未来将不断扩大。

毫无疑问,西方将不惜一切代价,不顾经济损失,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主要表现在会对俄罗斯主要银行进行封锁,将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和其他原材料逐步赶出欧洲和世界市场,同时寻找其他原材料产地。鉴于俄罗斯仍然严重依赖进口,这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失衡。届时俄罗斯经济将进行调整,试图寻找新的市场和供应商,主要对象将是中国。但无论如何,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损害将是持久和巨大的。从长远来看,经济差距将成为俄罗斯武装力量和技术水平落后的一个因素。然而即使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足以阻止北约的直接军事干预,即使不考虑核武器。

至于乌克兰的未来,专家指出,俄罗斯方面似乎有个计划,要用武力改变其政治体制而目前乌克兰能抵抗俄军多久也不清楚,最有可能的是,将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打散乌克兰武装力量,但地下活动和游击战可能会持续很久。当然,军事阶段的持续时间对俄罗斯所受制裁的严重程度影响不大,在制裁的背景下,莫斯科将不得已注入大量资金以重建乌克兰经济,而这些资金将因地方腐败而不同程度减损。

从中长期来看,这场冲突对俄罗斯的经济影响将是巨大的,可以预计会造成卢布大幅贬值、通货膨胀、进口成本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以及更严格的出口控制。如果取代俄罗斯商品的政策取得成功,将对俄罗斯的预算收入产生巨大影响。在收入减少的同时,由于与西方的军备竞赛加速、需要为乌克兰领土提供资源、国防开支也将增加,各种经济因素的结合将影响俄罗斯公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从而可能会加剧国内政治问题。实际上,鉴于俄罗斯的庞大储备和延迟影响,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然而,从中期来看,不能排除反战情绪的积累会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突然爆发。国内政治稳定对经济基础的依赖将是非线性的,难以预测,在西方的战略谋划中,国内抗议将是一个重要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