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北约的两种模式——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的前景

推文时间:2022-07-11     国别类型:    期数:

本周一,瑞典和芬兰两国议会讨论了有关加入北约的政府报告。毫无疑问,不久后这将成为现实。

忽视瑞典和芬兰的决定对俄罗斯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显然是错误的。如果这两国加入北约,后果将不可避免地更加严重。波罗的海实际上正在变成“北约湖”。俄罗斯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如扩大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海上军事存在,增强防空力量、陆基导弹系统等。

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陆上接触线正在加倍延长。这将需要莫斯科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在与芬兰的边界部署更多的部队和设施,并使卡累利阿和摩尔曼斯克地区的军事基础设施现代化。

北极地区的战略形势也将发生不利于俄罗斯的变化。从现在起,俄罗斯方面将不得不独自面对团结的“西方集体”。多年来,北极理事会被公认为北方国家保护北极免受全球地缘政治对抗的一个值得称赞的范例,但其未来却令人质疑。

芬兰和瑞典地位的变化增加了既是欧盟又是北约成员国的国家数量。西方两个主要组织的这种“同步”使欧洲从美国手中获得“战略自治”的前景从先前的不太明确变成了彻底的不明确。

此外,两国加入北约令俄罗斯关于乌克兰必须保持中立地位的立场陷入尴尬境地。如果允许赫尔辛基和斯德哥尔摩在不征得克里姆林宫同意的情况下放弃中立地位,那么为什么要禁止基辅这样做呢?如果俄罗斯军方如此担心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从哈尔科夫地区北部边境飞往莫斯科,那么此类导弹从芬兰东部边境飞到圣彼得堡的飞行时间将更短。

今天,北欧已形成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次区域国家参与北约的模式。一种是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为代表的“波罗的海模式”。另一种是挪威、冰岛、丹麦所选择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即“北欧模式”。

“波罗的海模式”意味着将本国定位为西方文明面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军事政治前哨。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领导人一直是莫斯科最坚决、最不妥协的批评者,并准备在加强北约东翼、在其领土上部署北约基础设施、与华盛顿建立“特殊关系”的道路上尽可能走得更远。

相反,“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则是将北约成员国身份同与莫斯科开展积极双边合作的政策相结合,对北约在其领土上的过度活动采取更克制的态度,并持续寻求达成妥协协议,即使是在最难调和的问题上。几十年来,俄罗斯与北约成员国挪威的关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俄罗斯与其完全中立的邻国瑞典的关系,这绝非巧合。

到目前为止,赫尔辛基和斯德哥尔摩将以何种模式参加北约尚不明确。重要的是促使两国政府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将取决于莫斯科做出的许多决定。例如,特别军事行动久拖不决,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北方邻国选择“波罗的海模式”。相反,尽快达成和平协议将促使它们朝着“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的方向前进。

选择何种模式还取决于莫斯科是否愿意对芬兰和瑞典的地位变化表现出克制的姿态。这也适用于波罗的海、俄芬边界和北极地区。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北约成员身份从来都不是其与莫斯科合作时不可逾越的障碍。例如,俄罗斯和土耳其在叙利亚的多年协作,以及莫斯科向安卡拉出售最先进的“S-400”防空系统,即使莫斯科和安卡拉之间的分歧、矛盾和尖锐冲突比俄罗斯、瑞典和芬兰之间的总和还要多。

几个世纪以来,芬兰和瑞典一直是俄罗斯关系最密切的北方邻国。如今,两国仓促加入北约只是一个插曲,尽管对俄方来说不太愉快,也确实遗憾,但绝不能让这一事件给俄芬和俄瑞关系的未来蒙上重重的阴影,并使未来短期或中期关系的恢复失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