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正在通过“血与铁”(blood and iron)的方式迫使法国重新审视现有的外交政策——不仅包括法国作为欧盟主要成员国的战略方针,还需要考虑到法国在印太地区乃至“南方国家”的定位。
首先来看法国在欧盟层面的政策。法国在俄乌冲突中面临法俄关系与欧盟团结的双重问题,需要将“战略自主”方针让步于欧盟内部团结。实现欧盟“战略自主”是法国长期追求的目标,即具备独立防御能力的欧洲,才能在中美竞争中为自身谋求更大利益。今年春季,法国虽然同其他欧盟成员国一起对俄罗斯施加制裁,并为乌克兰提供军事、经济和政治支援,但是法国仍试图与俄罗斯保持稳定的联系。同德国一样,法国此举也面临中东欧的欧盟成员国不满。这些国家倾向于将俄罗斯视为对其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进而支持维系以美国为主要力量的北约防御体系,而非耐心等待欧盟独立防御体系建立。法国领导层预测,尽管俄乌冲突会削弱俄罗斯的国力,但它仍会坚持通过经济、政治等非军事途径威胁中东欧乃至西欧国家的社会秩序。因此,法国在现阶段只能降低“战略自主”的优先级,支持加强北约力量;另一方面,法国也并不需要完全放弃“战略自主”,而可以通过设立工业-金融业项目间接强化欧盟防御设施。
其次是法国在印太地区的政策。法国需要加强同美日印澳“四方会谈”(Quad)的联系以及法国海军进攻力量,弥补其在印太地区防御力量薄弱的缺陷。法国在印太地区拥有广阔的专属经济区,却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
最后是法国在“南方国家”的政策。欧盟即使在现阶段面临困境,也需要长期坚持对“南方国家”的援助。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的“南方国家”并未同“北方国家”一样旗帜鲜明地反对俄罗斯,而是尽力避免在俄乌双方乃至“北方国家”的“中-俄或西方的二元叙事”中作出选择。其中一些“南方国家”,如印度、阿联酋等国已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而很多中小国家选择“第三条道路”:拒绝明确反对俄罗斯,但仍寻求“北方国家”的物质支持。这一局面加剧了欧盟维系全球外交的成本,但法国与欧盟不能因此减少对“南方国家”的投入,防止这类国家改变亲欧亲法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