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中,使用武力往往意味着非理性以及零和博弈思维。俄乌冲突爆发就体现了这两个特征,这场持续近半年的区域冲突不仅是俄罗斯与北约地缘利益矛盾激化的结果,还是俄罗斯向西方意识形态发起的正面挑战。俄罗斯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具有浓厚的“大俄罗斯”倾向,即通过碎片化的史实串联形成公开反西方的多极叙事:一个“伟大的俄罗斯”必须对抗西方的各类侵略,而斗争至今从未停止。
欧盟对俄欧矛盾的态度与俄罗斯形成鲜明对比:俄乌冲突爆发数月以来,欧盟仍然未能形成反对俄罗斯的统一力量,部分国家如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等国制裁俄罗斯的意愿不如其他欧盟国家强烈;即使欧洲民众普遍认为应当支持乌克兰,但随着能源、粮食和经济问题日益严峻,专家认为民众可能也开始逐渐妥协。由此可见,如果欧盟未能重视俄乌冲突蕴含的深刻的意识形态矛盾,则自然无法长期抗衡俄罗斯。欧盟及各成员国必须尽一切努力确保欧洲乃至世界的长期和平,克制短期的物质需求。换言之,为了有效应对俄罗斯带来的安全挑战,欧盟不能简单地修补崩解的旧秩序,而要考虑建立包含欧盟战略自主、欧洲地区和平稳定等内容的新秩序。
这样的新秩序,考虑到业已持续数世纪的“俄罗斯-西方”二元叙事,可能会像雅尔塔体系一样具有强烈的对立色彩。一方面,俄乌冲突动摇了北约在欧洲的安全秩序,使俄罗斯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战略上的“头号敌人”并受到多领域制裁,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俄罗斯难以快速修复外交关系、振兴经济与科技产业。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缺乏有效手段遏制俄罗斯的安全威胁,只能采取务实手段,建立全面而具有约束力的地缘政治、外交与安全框架。
短期而言,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和平谈判结果将是直观体现欧盟是否能够认识到、是否愿意直面俄欧意识形态冲突的佐证。虽然美国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俄乌冲突削弱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实力,但是欧盟直接接壤俄乌两国,更重视维持“均势”,即防止俄罗斯过于强大以破坏俄罗斯与欧盟(及其他欧洲国家)稳定的共存秩序。最后,专家为欧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争取为俄乌谈判建立开放、客观、和平的平台,二是对俄罗斯采取“零信任”外交模式,强调欧盟价值观而非意识形态上的力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