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西方国家内部一直对俄乌冲突走向存在两种相反的预期,自然导向截然不同的对乌政策。今年入夏以来,乌克兰逐渐失去东部地区,使对乌克兰持悲观预期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一观点认为,乌克兰因伤亡惨重、物资匮乏,国家濒临崩溃,因此西方国家应当促使俄乌两国进行和平谈判。乐观预期则相信乌克兰能够顶住压力,因为俄罗斯损失的重型武器比乌克兰更多,又缺乏乌克兰那样丰富的武器来源。这一观点认为以乌克兰让步换取的和平谈判意味着为未来欧洲的安全埋下隐患,因而支持西方国家短期内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以尽快结束武装冲突。
专家认为,第二种预期更贴合俄乌冲突的目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尽管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取得重大进展,从宏观角度看,俄乌控制线却自今年四月以来并未出现几十公里的明显变化,显然双方都业已因为消耗巨大而陷入僵持状态。另一方面,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乌克兰具有更多优势。第一,乌克兰的军备资源更充足。根据军事网站Oryx对双方武器折损的分析,俄罗斯目前约损失多于乌克兰四倍的坦克及五倍的装甲战车,在乌克兰境内的补给线也遭到一定破坏。在面临西方国家制裁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向伊朗等军工生产能力较弱的国家购买军备或自行生产。第二,乌克兰的军民伤亡大于俄罗斯,但是动员后的潜在服役人员更多。尽管俄乌官方均未公布伤亡情况,但外界普遍认为双方平均每天的人员伤亡数量均有数百人,而乌克兰一方更为惨重。从两国体量看,乌克兰人口仅为俄罗斯的三分之一,却具备强大的动员能力。今年二月底,乌克兰立即禁止大部分18-60岁男性公民离境,确保大量预备服役人员;同时,乌克兰国防部长奥列克西·列兹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称,乌克兰已经通过调动边防、公安等多部门人员,形成100万人规模的机动武装部队。俄罗斯目前只有放宽入伍年龄限制、增加服役补贴等间接扩军措施,故短期内将不会大幅扩大军队规模。第三,乌克兰具有更强大的战斗决心。俄罗斯国内民众普遍支持本国行动,而随着西方国家制裁不断生效,民众立场可能出现变化。
综上所述,乌克兰仍具备一定的优势,西方国家和乌克兰自身都可以乐观看待俄乌冲突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乐观建立在“谨慎行事”的物质基础上,即西方国家不能为短期利益而动摇持续支持乌克兰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