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项目主任季莫费·博尔达切夫发表文章表示,从长远看,世界不会重现1945-1990年间两级对峙的冷战状态。
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所采取的立场表明,人类现在比我们最近想象的更加团结,甚至能够应对这些重大挑战。但是,俄罗斯不应该认为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就会自动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如果认为占世界人口85%的大多数国家拒绝加入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就意味着支持俄罗斯的任何行为,这是不明智的。
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六个月后,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都在努力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但同时又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冲突中受益。唯一的例外是中国,随着与美国的冲突加剧,莫斯科和北京之间显示出真正深度的相互信任。这些信任源于两国关系过去二十年的健康发展,以及他们对两国关系态度的客观巧合——即双方的相互支持与眼前的危机无关。
当然,现在判断国际秩序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还为时过早,因为西方将不得不承认其在维持全球主导地位的斗争中的历史性失败。实践证明,大国往往非常危险地界定其权力能力的限度和范围。现在,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历史时期的结束,即全球政治的重组。在现阶段,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国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表明今后我们不会重现1945-1990年冷战时期特有的两极体系。
印度作为人口最多的大国之一,在世界上扮演着非常雄心勃勃的角色。到目前为止,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真正的大国的水平。但印度始终无意让自己分裂成对立的阵营,或成为美国、俄罗斯或中国等竞争对手的资源基地。印度一直与莫斯科保持着商业关系,近几个月来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之一。印度的立场不是反俄的,印度官员不断强调,在与俄罗斯合作领域的克制仅与印度企业担心受到美国报复的合理恐惧有关。
其次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们尤其看到,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危机演变为军事政治冲突状态六个月后,支持美国与莫斯科对抗的国家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几天前,联合国发表了一项试图围绕谴责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的新声明。在今年3月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中,类似的决议得到了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支持。但是现在,只有58个国家表示支持该决议,并且其中的30个国家是美国领导的北约军事联盟的正式参与者,还有几个是与美国签订了双边防务条约。
到目前为止,整个国际社会三分之二以上不再表明其对欧洲事务的立场。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俄外交工作的结果,国际社会不断指出俄乌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美国的政策。随着欧洲局势的僵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越来越多地适应这种条件下的生活。
对美国自身而言,由于其拉拢其他国家的能力下降,美国选择对国际社会其他成员进行施压,以期维护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核心地位。然而,这一战略不可能成功。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期望与俄罗斯和西方平等合作,而这种合作的步伐将取决于其他国家从中的获益程度。
反过来,欧洲的冲突将日益成为地方性的。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到俄罗斯与欧洲的冲突之中,这将俄罗斯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受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俄罗斯应避免将其他国家划入到他们的武装斗争阵营之中。如果这种现状真正持续下去,我们就可以避免世界分裂成对立的阵营,以此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