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7日    作者: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3664

2018年11月2日,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边海楼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武汉大学“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联合主办,共邀请了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auto_2353.png


在开幕仪式上,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吴亚纳耶夫教授致欢迎词。余敏友教授指出: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互为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关键国家,中俄也是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国家。当前,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俄应该更加增强政策协调、深化务实合作,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吴亚纳耶夫认为中俄两国应继续努力深化双边合作,举办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学术研讨会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多层次多方面地总结问题和探寻解决方案,为“一带一路”在欧亚大陆的顺利推进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以学术论坛的形式展开,与会嘉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探讨了中俄两国在全球、区域和双边框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对策建议。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议题一:全球和区域框架下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共同利益、共同挑战与合作机遇


auto_2356.png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冯玉军教授

发言主题是:国际大变局下的中俄关系。冯玉军教授首先分析了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变化:(1)从整体战略格局来看,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正在进一步加强,美国的“一超”地位并未实质性衰落,与此同时,多极化的进程遇到很多阻力;(2)从国际秩序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和多边主义国际秩序正在遭受冲击,现实主义、保守主义正在抬头;(3)从国际关系的实际运行来看,各个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务实,实用主义成为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的特点;(4)从治国理政的取向来看,国内议题的重要性高于对外事务,各个主要国家把主要资源、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基于此,冯玉军教授认为:中俄关系走近并未缓解双方来自美国的压力;传统的以地缘政治为核心的三角关系已经不符合现在国际议事日程的变化;中俄、中美、俄美三组双边关系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特点,应平行发展、并行不悖。三国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共同促进三组双边关系的良性互动,解决日益复杂的地区和国际问题,包括军事领域;中美俄三国不应试图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反对另外一方;中美俄应发挥建设性大国的责任,共同维护国际和平和地区安全。

 

auto_2355.png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吴亚纳耶夫教授

发言主题是:作为欧亚倡议对接结果的中蒙俄三边合作。吴亚纳耶夫教授首先梳理了中蒙俄三方经济合作的进程,指出中蒙俄三国分别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草原之路”战略、“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和欧亚伙伴关系,三方倡议中的三个共同点在于“要发展、推动一体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就确定了三方有机会进行倡议的对接。要实现三方倡议的对接,一是应当巩固三边关系、增强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协作,拓展区域性和经济上的合作,二是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运输、贸易、旅游以及海关领域的互利合作。此外,吴亚纳耶夫教授重申了2018年6月上合组织在青岛举行峰会时普京总统关于建设三方经济走廊的讲话,以表达自己的期许,希望三方能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努力克服现存的各种障碍,促进三方共同发展与共赢。

 

auto_2357.png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米军教授

发言主题是: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基础、挑战及路径。米军教授首先强调了在全球经济多边主义退潮的背景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于三国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合作乃至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具有重大政治经济价值。从中蒙俄经济走廊主体国家战略诉求来说,对于蒙古、俄罗斯、中国而言,中蒙俄经济走廊符合三国的战略诉求。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挑战来说,主要有:合作机制软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走廊建设进程;中蒙俄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经济联系弱;资金短缺及边境口岸带动效应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俄罗斯和蒙古的基础设施因素的制约是影响合作的重要瓶颈。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发展路径来说,主要包括:加强多层次区域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通过基础设施供给的大联通激发经济走廊潜能;从口岸经济与口岸城市协同发展方面提升边境口岸带动作用;构建跨境产业科技合作园区提升中蒙俄产业联系度。

 

auto_2358.png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库林采夫博士

发言主题是: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的对接:俄罗斯和中国的利益。库林采夫梳理了中俄在经济上的可能性:(一)俄罗斯对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感兴趣,并在寻找共同的投资条件;(二)同中国达成协议,保护双方经济利益;(三)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大欧亚紧密相关,与中国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四)与中国合作有利于双方应对西方的经济制裁。因此他认为中俄双方应建立新的欧亚经济走廊,加强贸易合作;发展良好的经贸环境;加强与中亚关系,促进中俄政治关系进一步发展。同时,他强调中俄在对接问题上,应当特别关注: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保障天然气、石油项目稳定,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机制;加强跨境交通领域的合作;借鉴上合组织的经验,加强制度联系,如海关制度。 

 

auto_2359.png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周茂荣教授

发言主题是: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内容、特点及展望。周茂荣首先回顾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提出的背景,即俄罗斯与中国将“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对接的愿望与要求。周教授在协定的主要内容中指出,这一协定主要着力于推进贸易便利化、关注贸易新议题以及推进部门合作与机制建设三方面。虽然这一协定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果,但建立真正的自由贸易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方面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内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欧亚经济联盟国家与中国建立自贸区的疑虑与戒心难以消除。据此提出三点对策建议,即:将协定的内容最大程度落实,以事实来证明和提升各方经贸合作水平;从低层次一体化起步,逐渐提升一体化程度;加强对“欧亚经济伙伴关系”倡议的研究,促成更大范围自贸区的构建。

 

 

议题二:双边领域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动力

 

auto_2360.png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莫克列茨基研究员

发言主题是:2018年国家元首选举之后的俄罗斯和中国的国际发展:优先方向。莫克列茨基研究员从2018年俄罗斯总统大选后,普京2018年3月1日发表的《2018年国情咨文》、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上的发言及10月19日发表的重要讲话出发,分析了三个讲话的关键点:对外开放、远东发展和保护当前世界秩序。他认为,普京新的总统任期内的对外政策旨在急剧变化的国际条件下为俄罗斯的内部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条件。在新时期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负责任。中俄国际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中俄的长期互利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保障世界繁荣和安全。

 

auto_2361.png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李仁真教授

发言主题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俄金融合作。李仁真教授指出,金融合作历来是中俄经贸领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支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两国在本币结算、投融资、金融科技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并呈现出合作主体日渐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模式持续创新等特点。然而,相对于两国间高度的政治互信及安全合作,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存在诸多制度障碍和法律风险,亟待进一步重视并加以解决。李教授分析认为,中俄持续展开金融合作具有显著优势,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中俄经贸往来稳步发展、中俄双边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等。此外,俄罗斯面临西方的经济制裁,与中方合作需求空前强烈。与此同时,中俄金融合作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中俄经贸合作整体水平不高,金融合作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二是双边金融合作体系机制不健全,一些业务领域的合作仍有障碍;三是金融监管领域合作不足,跨境金融业务风险较高。据此,李教授建议,中俄两国应当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其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双边金融政策沟通与对接;提升双边经贸领域本币结算便利化水平;优化双边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整体布局;深化双边金融监管协调和合作。

 

auto_2362.png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刁莉副教授

发言主题是:我国政策性石油贷款与中俄能源合作。刁莉指出经过 2017年5月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俄全面战略对接合作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政策性贷款下的能源合作正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她以“中俄政策性石油贷款”项目构建VAR 模型深入分析了中俄石油合作的利益分配以及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长期来看,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并且相较于中国短期的得益,俄罗斯在石油贸易中的长期得益更多。(二)短期内有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但长期不利于中国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表现出国家利益流失的倾向。(三)俄罗斯获得的是长期利益而中国获得的是短期利益,说明两国在一定时期内有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础。建议扩展政策性贷款在对外能源合作中的运作范围,确定政策性石油贷款项目的合理期限以降低风险,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强化中俄之间的石油供应机制等。


auto_2363.png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匡增军教授

发言主题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俄北极合作。中俄北极合作的基础包括: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北极合作提供政治保证和政治前提;两国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为中俄北极合作提供物质基础;两国北极利益诉求的部分重叠为中俄北极合作提供前提;两国对北极合作的共同认知是开展北极合作的关键因素;北极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为开展中俄北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中俄北极合作的问题包括:俄罗斯对于两国间在北极地区开展合作表现出矛盾心态;中俄北极合作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俄北极合作领域广泛但不够深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俄北极合作的深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贸为支柱,以特色为突破口,以机制为抓手,以政府为牵引。双方要从全球、区域和双边的多维度来看待北极合作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层面来处理北极合作,以建设性姿态推动中俄北极合作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auto_2364.png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牟沫英讲师

发言主题是:中俄东段边境经贸合作影响因素新析。传统观点认为,中俄东段边境经贸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中俄东段边境经贸合作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因此,需要重新深入认识、思考影响中俄东段边境经贸合作的因素。影响中俄东段边境经贸合作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点:双方东段边境地区经济同质;俄方边境地区市场容量有限;俄方各级政府的分歧与忧虑;双方边民的心理隔阂。中俄边境在从事边贸活动、发展边贸合作中可能存在一些隔阂,希望可以采取措施改善当前双方边贸合作的现状,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边贸活动的发展。

 

auto_2365.png

武大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生欧开飞

发言主题是:俄罗斯国家边界政策:继承与调整——基于2018年版《俄罗斯联邦国家边界政策原则》的分析。欧开飞分析了俄罗斯边界政策调整的具体原因:一方面,边境地区形势变化是影响俄罗斯边界政策调整的外部因素。随着冷战的结束,传统安全在国际关系中的极度优先地位相对下降,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突显,因而在国内和国际政治议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一变化在一国的边境安全中同样有所体现,俄罗斯边境安全中存在传统边境安全及非传统边境安全问题,其中非传统边境安全问题对边境安全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处理边界问题能力的提升是俄罗斯边界政策调整的内部因素。首先,俄罗斯出台的相关国内立法和政策文件;其次,俄罗斯与邻国积极解决边界问题;再次,俄罗斯积极开展边界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俄罗斯对边界政策执行机关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和优化人员配置。

 

auto_2366.png

武大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生张悦

发言主题是:“一带一盟”对接中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张悦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过程中,构建命运共同体既要考虑一般命运共同体所共有的特征,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欧亚地区的特殊性,进而找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求同存异,有效应对对接中碰到的困难和挑战。“一带一盟”对接要从政治出发,以经济为主线,构筑安全屏障,渗透文化交流,贯穿环保意识,形成相互依存的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不同,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全方位地构建国家身份地位和共同观念,能够打破现实主义所无法解决的“修昔底德”陷阱和矫正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人理性选择方法,为“一带一盟”对接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引。因此,在“一带一盟”对接中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能够使各参与方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不损害他国利益,实现互利共赢,而且能够维护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文字整理/瞿继文、欧开飞、龙香兰、马晨晨、王维康、张悦  

摄影/秦泽昊、张启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