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绿色‘一带一路’与能源经济国际合作”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2日    作者: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2313

3月25日,“2019年绿色‘一带一路’与能源经济国际合作”研讨会于我院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武汉大学-中国电建“一带一路”建设研究院、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承办,共邀请了来自悉尼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大合影_副本1

(与会嘉宾合影)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首先致辞,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问候与欢迎。余院长特别强调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六年,能源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议题,能源合作与经济合作是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次研讨会围绕绿色“一带一路”与能源经济合作,能够切实推动我院“一带一路”研究和学科发展。


auto_2501.jpg

(余敏友)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施训鹏主持了主题研讨会,他对武汉大学-中国电建“一带一路”研究院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形成,因此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以更深入的途径进行交流与研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能源经济合作。


auto_2496.jpg

(施顺鹏)


受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是国内外能源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现将会议上系列研究问题与学术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auto_2499.jpg

(苏斌)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斌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全球贸易背景下“一带一路”国家的隐含能源环境效率分析。他从国际贸易与碳排放、GDP相关数据的关联性出发,认为产业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密不可分,这种关系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更应得到重视。苏教授分别介绍了单区域框架与多区域框架下的隐含能源环境效率分析,主张相关研究不仅要从生产端,还应该从需求端去分析问题。截至2019年3月6日,中国与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而中国是全球由投资拉动的最高的国家,这类研究方法有利于分析能源消耗与GDP的关系问题。


auto_2498.jpg

(宋枫)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宋枫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Has China’s Oversea Investment in Energy Resource Promoted Its Energy Security?(中国对能源资源的海外投资是否促进了能源安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能源安全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号召“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对能源资源的海外投资总额由此持续增加,但是能源安全的问题却仍然缺乏定量的研究和分析。宋老师采用企业微观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海外投资对能源进口可能性和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海外投资确实提高了能源进口可能性和数量,对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auto_2495.jpg

(沈一帆)

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沈一帆博士的发言主题是:Global Uncertainty, Macroeconomic Activity and Commodity Price(全球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活动与商品价格)。2009年不确定性被普遍接受为影响经济周期的新因素,学界展开了针对一个特定国家或一些区域国家的不确定性研究。沈博士利用33个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六项宏观经济数据序列构建全球不确定性指数,并分析了全球不确定性对GDP、失业率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球不确定性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uto_2502.jpg

(俞剑)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俞剑副教授的发言主题是:How does the Chinese Economy React to Uncertainty in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s(中国经济如何应对国际原油价格的不确定性)。他通过对国际原油价格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并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拓展和横截面检验与稳健型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油价不确定性冲击对中国实际GDP和投资有抑制效应,进而会刺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二是油价不确定性中油价上涨或下降的影响具有对称性;三是油价不确定性冲击对华东地区实际GDP和投资的抑制效应更大,因而对于油价波动的识别需要更加警惕。


auto_2503.jpg

(王丹)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王丹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A hybrid framework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counting for Chinese cities(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二维统计模式)。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城市排放构成,而目前没有关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官方数据和广泛认可的统计模式。她以湖北省“十二五”期间14个地级市(自治州)共26种能源排放数据为依据,运用中央统计和地方统计的二维数据对上述城市的排放模式进行面板数据统计分析。她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发展模式和温室气体排放模式,要依据中央统计和地方统计的不同特点设计适合中国统计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模式。


auto_2493.jpg

(胡晖)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晖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The role of financial capital market in energy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BRICS countries(金融资本市场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来自金砖五国的证据)。他认为开发低碳能源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资本市场在本国能源生产乃至能源转型中扮演何种角色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他随后利用1996-2015年金砖五国的面板数据,讨论了公共债券、私人信贷对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auto_2494.jpg

(李锴)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锴博士发言的题目是:气候政策、技术创新与出口低碳变革。他提出研究这一主题有三个关键变量,分别是政策、变革和创新。随后,他详细介绍了研究模型、数据来源、指标处理等方面内容。最后,他得出结论认为,节能目标和新能源补贴对出口低碳升级有显著正影响。


auto_2500.jpg

(谭秀杰)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谭秀杰博士的发言主题是:Carbon efficiency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in China: tren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中国工业行业碳效率:趋势和影响因素)。他认为目前碳强度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碳效率的高低,有必要从全要素的视角来测度碳效率。他基于1999-2015年的数据,使用随机前沿方法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并对影响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人均研发资本存量对于行业碳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响。


施顺鹏_副本2

(施顺鹏)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施训鹏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Water and carbon footprints of hydrogen from electrolysis(电解制氢过程中的水足迹和碳足迹)。他认为氢能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未来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随后,他介绍了电解制氢过程中的水足迹和碳足迹的概念,并用详细数据说明了不同技术下电解制氢的成本。最后,他希望大家多关注氢能这一新的清洁能源。



(图文:付姗姗  孙丽  李祉妍 秦媛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