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两场“国家边界地理”课程讲座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3日    作者: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1827

       2019年6月中上旬,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郝晓光老师应邀到访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并为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家边界地理”课程带来了两场精彩讲座。两次讲座均由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熊晓煜主持,吸引了来自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以及其他学院师生们参与。


       郝晓光老师在地名及地图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其有关藏南地名考证报告曾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其主编的《系列世界地图》被国家科考和国防科研采用并引起极大社会反响,地图原稿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2_副本

(主讲嘉宾:郝晓光老师)


       第一场讲座主题为“中国地图藏南地名补白研究” ,于6月4日下午举行。郝晓光老师简单梳理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的来龙去脉,着重阐述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在中国地图上的表示问题。郝老师还与在座师生们分享自身多次科考经历,介绍了藏南多个地区地名的命名状况。

 

       第二场讲座主题为“新编世界地图——历史与科学的交融”,于6月11日在边海楼举行。

   

       郝晓光老师首先向在座师生们展示了多幅古代和现行的世界地图,认为由于制图需要遵循保证时区和陆地完整原则,现在世界通行世界地图主要分为欧美版和亚太版两种版式,且均为经线地图。郝晓光老师认为这两种传统世界地图存在着两极地区形状变形、面积过大等问题,只适用于描述东、西半球与世界的地理关系,不适用于描述南、北半球与世界的地理关系。而新编《系列世界地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郝晓光老师主编的《系列世界地图》一套四张,分别为东、西、南、北半球版。这四张地图以东、西、南、北四种角度,从经度、纬度两种方向,将世界形态、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完整地展现在师生们面前。《系列世界地图》具有比例不失真等优点,同时打破了过去世人只有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惯性思维模式,在国防建设、科学考察、教育、地缘政治等领域均能得到广泛应用。


1_副本


       郝晓光老师的两场讲座学术性和趣味性兼具,极大地培养了师生们兴趣,拓展了在座师生对地理、地图领域的认知。

 

(图文:王梦瑶 李潇枭 杨曾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