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示】关于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培训开…
- 第八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博士生论坛(一号通知)
- 志愿者招募 | 2025 年中国国际法学会第六期暑期国…
- 【公示】2025年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短期出访与…
-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招聘启事
-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拟…
-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拟…
-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上半年博士生延期资助…
-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名…
-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调…
-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硕士统考拟录取名单公…
-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
-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2025年博士研究生综…
-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考…
-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外语综合水…
-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5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
2025年6月24日,由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周边外交热点问题研讨会顺利召开。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余敏友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余敏友教授表示,期待各位学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共同绘制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的“学术同心圆”。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及安徽大学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此外,《国际问题研究》《国际安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的编辑老师也参与了此次研讨。
首先,与会专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南亚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战略定位与应对之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副院长傅梦孜研究员带来了题为“中国周边外交中的南亚:超越竞争、成就未来”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最需要补强的重要区位,是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是缓解地缘政治的现实需要,是亚洲发展的需要,也是化解中印关系严峻现实的需要。傅研究员认为,中国面对印度可以做到超越竞争、管控竞争、合作共赢,力争做到友好而不敌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楼春豪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南亚在全球地缘政治变动中的地位,特别强调了冷战结束后印度及时调整了经济、外交政策方向,成为改变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印度崛起成为改变地缘格局的一个方面。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陈小鼎教授分享了周边国家对华政策的差异性及其应对研究,他认为当前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结构性矛盾、安全机制“碎片化”及地区认同薄弱三重难题。为化解复杂形势,陈教授建议中国需构建“多元一体”周边外交体系,精准对接各国个性化诉求,强化中国崛起的正当性叙事,并以战略定力持续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其次,与会学者在聚焦于印巴冲突与地缘政治,特别是对上合组织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永彪教授分析了印巴冲突对上合组织的影响。朱教授强调,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国内前辈学者的创新成果,以构建具有自主性的区域研究知识体系。他呼吁上合秘书处建立应急机制,就印巴冲突等主动发声并形成集体立场,构建成员国军事冲突调解机制。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邓烈教授分析印巴冲突对上合组织的影响时谈到“‘911’事件后,中国面对美国向中亚扩张的压力,上合组织更多承担安全方面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应谨慎研判印度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定位和地位。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孟庆龙教授探究了印巴冲突的互动和联动效应。孟教授建议我国需保持战略定力,践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在命运共同体导向下对各国精准施策,强化上合组织作用,推进文明互鉴以增信释疑。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云松研究员继续探讨了印巴冲突的双多边影响,他认为此次为期四天的印巴冲突不仅反映了主要大国间战略矛盾的显性化,也展现了地区国家在复杂博弈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努力。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李韬研究员结合自身实地考察经历,对印巴冲突再升级及中国的应对方略进行了前瞻性探讨。面对复杂局面,他建议中国积极调整对巴战略,探索“强化防务合作”路径,在保持战略定力中抓住窗口期。
再次,学者们分析了全球南方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新观点与新见解。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张家栋教授探讨了中印关系与全球南方的未来,他分析指出,中印两国在全球南方的发展实践呈现差异化路径与互补潜力。张教授认为中印若能超越地缘竞争,其互补性合作为多极化秩序提供包容方案潜力巨大。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文星副教授通过回顾近期有关全球南方学术热点问题,分享了题为“也论全球南方:基于联合国俄乌冲突投票行为的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他指出,研究发现南方阵营的高度分化,不存在立场一致性。安徽大学法学院王晨雨老师报告题为“中印竞合与全球南方未来:印度主导权争夺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他呼吁中印关系应超越零和博弈,重拾合作智慧,避免两败俱伤。中印双方可加强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低政治议题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共同推动全球南方治理体系革新。
同时,部分学者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达赖喇嘛相关动向之于我国的影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早霞教授从历史学角度讨论了中美建交前后达赖势力与美国勾结的过程,同时介绍了美国涉藏政策的新动态。程教授认为达赖是美国利用涉藏议题反华的有用工具符号,是美国手握的一张干涉中国内政之“牌”,而这张牌如何打则要服从中美关系大局走向。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关培凤教授分享了印度前驻华大使顾凯杰关于达赖喇嘛转世相关问题的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认为,中印关系的状态直接影响印度不同意见者在其国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稳定的中印关系对中国周边外交至关重要,中国应在涉我重大问题上争取一个中立而不敌对的印度。
此外,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钟厚涛副教授在线上分享了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对台政策走向,他认为美国对华政策整体上是“新政府打破旧秩序”,既不同于拜登时期,也不同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本届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处于较为低调的态势,未来会重新加大关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章节根副研究员,分析了当前巴基斯坦政治安全形势及中国在巴面临的突出性安全问题。他强调针对巴基斯坦恐怖势力的威胁,不能仅聚焦于反恐本身,更要将其看作巴境内的一个未解的政治问题和外部势力破坏中巴关系与削弱中国在巴战略影响的问题,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侯艾君研究员认为,在对华合作方面,塔吉克斯坦社会认知近年显著转向积极,民生合作成为重要推力,但需关注文化认知差异。他强调,塔吉克斯坦在地缘博弈中呈现显著双重性,需在疏离、依赖与机遇间谨慎平衡。未来研究需强化跨学科视角,深入理解其复杂抉择。
《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赵青海老师、《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副编审齐琳老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部张梦晗老师重点就如何进行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从编辑视角进行了分享。他们共同强调选题要坚守政治底线,关注节点性议题、热点和重点议题,内容方面需注意文章结构逻辑,更需重点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述。
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孟庆龙教授与关培凤教授分别主持,与会学者们围绕中国周边外交的复杂性、挑战与机遇展开了跨学科的深入探讨。最后,余敏友院长对会议做了概要总结,并再次感谢各位学者参与此次会议,期待未来在这一重要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
(文:吴奕锋;图:王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