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海研究】王亚宁:浅析硬边界的内涵
推文时间:2019-08-20
国别类型:
期数:
原文首发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19年第3期,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减,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官网链接。
全球市场的构建使得学界对“软边界”理论进行了深化,“无边界世界”(Borderless World)理论把“软边界”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全球化进程对传统边界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是对物理边界的冲击,即对边界地理位置的冲击,而是对边界内涵的冲击,即如何解读边界的功能与意义。主权边界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民族国家核心利益边界的变化,辨识各国不断变化的主权边界的意义就在于,理解各国为保护这些核心利益采取的各种措施,这里的“主权边界”指的是主权国家间的“边界线”,“边界变化”指的是边界功能的变化。国家边界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边界的功能却随着社会建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硬边界(Hard Border)不是指边界线的手感“硬”,而是指边界线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跨越边界的难易程度在人的心理上形成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带有类似于“硬”的属性。硬边界不仅指边界的物理属性,而且指人对边界的心理感受,因此“硬边界”在实质上既指处于恶劣自然环境载体上的物理边界,也指人们“心理认知”的边界。“硬边界”实际上是边界难以跨越的现实在人们心理长久积淀所形成的认知,因此“硬边界”在实质上属于“心理上”的边界,用“硬”来描述边界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虽然“硬边界”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但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硬边界”的内涵却各不相同,因此系统梳理“硬边界”内涵,有助于更加全面的理解“硬边界”。(一)边界线的位置具有难以逾越的自然属性
在武器落后、交通能力有限的历史背景下,硬边界的首要内涵是边界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难以逾越的自然属性,这实际上是各国把自然障碍转化为国家防御能力的具体实践。虽然随着武器射程的增加和交通能力的提高,自然障碍的防御能力有所降低,但是自然障碍依然在阻止非法移民、跨境犯罪及恐怖主义活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因为跨越自然障碍的成本较高,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交通成本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难度。从这个角度看,边界线的位置具有难以逾越的自然属性依然是硬边界的基本内涵。
(二)边界线附近具有浓郁的军事氛围
边界线附近驻有大量军队。邻国间是否存在边界纠纷以及彼此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边界线的“软硬”度,当邻国间存在边界纠纷时,为了掌握应对边界纠纷的主动权,边界纠纷的当事国都会在边界附近驻扎军队,并修建军事设施,这种情况使得“硬边界”的军事属性凸显;当邻国间关系不友好时,在边界线附近驻扎军队也是邻国间相互防范的自然反应,这种情况也使“硬边界”的军事属性凸显。但是全球化背景下,邻国间相互依赖度的提升使得“军事防边”的属性有所淡化,因此“硬边界”的军事内涵也有所淡化,但是由于边界本身所具有的安全属性,因此“硬边界”的军事内涵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邻国间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合作、联合军事演习、联合执勤执法等的主要目的是联合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共同维护边境安全,上述活动依然属于军事活动,因此其以新的形式体现了“硬边界”的军事内涵。边防管理力量具有军事属性。边界线具有浓郁的军事氛围是“硬边界”内涵的军事属性,主要表现为边界线附近驻有大量军队以及边防管理力量具有军事属性两个大的方面。冷战的结束使得在边界线附近驻扎大量军队成为少数现象,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邻国间关系紧张以及边境地区出现重大安全问题时。大多数邻国间都减少了边界线附近的驻军数量,在边界线附近驻军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各种跨境犯罪活动。而边防管理力量具有军事属性则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军事力量是主要边防管理力量,如俄罗斯边防军、蒙古国边防军等,另一种情况为警察为主要边防管理力量,但是军事力量在特殊情况下参与或协助边防警察实施边防管理,或者在边防管理中运用一些军事技术或装备等,这些都属于“硬边界”的军事内涵。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家间相互依赖度的提升,因此“硬边界”的军事内涵在大幅度淡化,而“硬边界”的制度内涵却在提升。
(三)边界制度较为严格
现代边界的“硬”主要体现在依据边界制度管理边界上。这里的边界制度指的是广义的边界制度,既包括边界条约、也包括出入境制度、签证制度等。边界条约是“硬边界”的基本制度内涵。由于边界条约确定了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是边界线存在的合法性来源,所以边界条约属于“硬边界”的基本制度内涵。边界管理协定以及边境地区合作协定等则是在边界条约的基础上,为了更加细化边界管理或边境地区管理而达成的协定,因此其在性质上属于“硬边界”基本制度内涵的演化内涵,本质上依然可以看作“硬边界”的基本制度内涵。需要强调的是,“硬边界”的基本制度内涵指的是边界线本身所具有的制度内涵,由于边界线本身所具有的制度内涵具有很强的恒定性,这种恒定性是边界线“硬质感”的体现,所以将其纳入“硬边界”内涵的范畴下研究。护照签证制度是“硬边界”的外在制度内涵。护照和签证制度是“硬边界”的外在制度内涵,护照犹如一道严格的边界线,将本国公民与他国公民严格区分开。签证则是一国是否允许他国公民跨进本国边界线以内地方的凭证,因此签证也具有边界的阻拦功能。护照和签证制度共同构成了一道强硬的“制度”边界,只是由于办理护照和签证的地方大多位于边界线以外的地方,因此护照和签证制度就成为“硬边界”的外在制度内涵。边防管理是“硬边界”的实践内涵。边防管理是“硬边界”的实践内涵,这是因为边界是一条静态的抽象的界线,边防管理把静态的边界线变为动态的“屏障”,这个屏障主要用于阻挡那些可能危害本国安全的因素;对于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因素,边防管理则呈现出浓郁的服务本色来,所以说,边防管理成为“硬边界”的实践内涵主要是针对不法行为而言的。
(四)边界管控的智能化水平高
智能边界不仅缓解了边防管理任务繁重与警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而且提高了边防管理的速度和效率,使得边防管理越来越现代化。与此同时,智能边界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边界的“硬度”,即现代技术在边防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升了边防管控能力,强大的边防管控能力就像一道无形的“技术墙”,不仅对犯罪分子产生了威慑,而且可以预防犯罪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智能边界就是“硬边界”的技术内涵。边界管控手段的军事化属性增强。全球化背景下,边界安全更易遭受恐怖主义活动和跨境犯罪等活动的威胁与挑战。面对上述威胁与挑战,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对边界的管控,即边界开始硬化。边界的硬化首先体现为边界管控手段的军事化。在各国的边防管理实践中,派驻军事力量,运用军事技术和装备不仅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威胁,同时也能使本国民众产生较好的安全感,进而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即政府在面对各种威胁和挑战时,确确实实采取了最为严厉的应对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即使边界管控的主体是边防警察,在面对恐怖主义等威胁时,其所采取的措施与使用的武器装备等也越来越具有较为明显的军事属性。综上所述,虽然全球化背景下,边界的软化几乎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现实,但是边界管控手段的军事化属性增强同样也是硬边界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边界管控的法律制度将更加完善。边界线位于国家领土的最外围,最易遭受外部因素的挑战与威胁,因此边界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有效维护边界安全,各国都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边界管控措施。虽然各国的边界管控措施不尽相同,但是依法进行边界管控基本上是各国的共同做法。不管是护照签证制度,还是边境地区通行管理制度,抑或是国界制度以及移民、难民制度等,都是依据相关法律制定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为了更加有效地维护边界安全,各国将不断完善边界管控的法律制度,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有效地依法管边,而且有助于依法打击各种危害边界安全的犯罪分子。边界管控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使边界具有强硬的制度外壳,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边界管控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硬边界实践的发展趋势。边界管控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由于边界线大多位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方,再加上威胁边界安全的因素日趋复杂化,因此提升边界管控的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各国边界管控的主要做法,因为智能边界不仅可以缓解警力有限的现实困难,降低自然条件对边界管控的制约度,而且可以实现边界管控的可视化与同步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和装备运用到边界管控中,这样边界管控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边界管控的智能化实际上为跨越边界树立起了一道技术壁垒,这道技术壁垒从另一个层面强调边界的“硬”属性。边界管控的智能化水平越高,边界所具有的“硬”属性就会越明显,因为其所蕴含的技术壁垒更为坚硬。
“武大边海”是边界与海洋问题最专业的信息平台
推送最新边海资讯、边海观察,发布边海问题专家观点
面向公众普及宣传边海知识
微信投稿邮箱:cictsmr@whu.edu.cn
“武大边海”独家授权转载《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论文
期刊投稿邮箱:bjyhyyj@whu.edu.cn
编辑部联系电话:027-68753503
《边界与海洋研究》国内邮发代号:38-455
国际邮发代号:C9291
更多资讯请关注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官网:
http://www.cibo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