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事务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小组负责人阿列克谢·库普里亚诺夫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美国、中国、俄罗斯都无法预判新德里“摇摆不定”的节奏:华盛顿一再向印度施压,要求与俄罗斯断绝关系;北京时刻关注喜马拉雅山的实控线,两国边界争端并未解决;俄罗斯看上去像是最合适的盟友。
而上述名单中,美国是最年轻、最强大的国家,美印关系有着悠久而动荡的历史,目前的美印和解始于世纪之交:进攻阿富汗的美国迫切需要一个不喜欢塔利班的盟友。鉴于巴基斯坦在鼓动塔利班运动方面发挥的作用,印度是一个明显的选项。此外,迅速发展的中国成为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中国威胁着美国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并在印度洋日益活跃。自那时以来,印美关系一直在稳步发展,每个合作伙伴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利益。印度人需要来自美国的资金、技术和武器,美国则希望印度成为牵制中国的盟国。
在此情况下,印度的立场看起来十分强硬,它仅凭自己的存在便成为了对中国的制衡,但在感受到美国刻意的推波助澜时,印度人便奉行谨慎政策不卷入任何联盟,对于习惯了单边主义的美国而言,这种做法难免引起不解。美国政客经常试图迫使印度为美国的道义和物质支持买单:全面开放来自美国的商品市场,更积极地参与对抗中国的行动,将他们的民主模式转变为美国标准。但美国越推搡,印度越反抗。新德里不想成为对华工具和美国附庸:印度人希望成为强大的权力中心——首先是在亚洲,然后是世界层面。在他们理解中,美国是朋友而非主人。
如果说印美关系是基于互利合作的清晰逻辑,那么新德里和北京的关系就复杂得多。几千年来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并存,联系较弱。地理因素使得两国也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贸易;另一方面,文化交流蓬勃发展,例如佛教文化的传播。
尽管近几十年两国对于边界线的争端使得两国关系中加入了不信任的因素,但是两国仍然建立了成功的贸易体系。202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超过1000亿美元。新德里担心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并试图尽可能减少印度经济对中国的依赖,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
与中美不同,俄罗斯和印度的贸易看起来非常平淡温和:尽管做出了种种努力,在疫情爆发前不久,也才勉强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增长率甚至落后于美元通胀率。但俄罗斯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这是由于三个因素:长期友谊、关键行业的合作和对未来的规划。
俄印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曾经苏联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帮助印度重新站了起来,印度的老一辈和中一辈人对此记忆深刻。而现在俄罗斯人似乎已习惯于把印度人的友谊视为理所当然;为了保持它的活力,俄罗斯需要以系统和资源效率的方式支持教育、技术和人道主义合作。
在经济上,俄罗斯坚持其在核能方面的地位,但在空间研究和军事技术合作方面正逐渐失去优势。谈到未来,人们通常会想到大政治。在印度的理想未来图景中,俄罗斯作为友好的权力中心之一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俄罗斯领导人的地缘政治构建中,印度也是如此。现在,俄罗斯已经几乎与欧洲和美国的投资和市场隔绝,这些地缘政治考虑最终必须被赋予实质的内容。印度完全有机会成为前往俄罗斯的投资和西方商品的中转站,成为俄罗斯商品的市场,而俄罗斯的技术则是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的政治精英们掌握了在多极之间平衡的微妙艺术,并学会了将其他大国的分歧转化为本国的优势。毫无疑问,他们这次也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