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雅罗斯拉夫·里斯夫利克:“金砖+”的乘数效应

推文时间:2022-07-11     国别类型:    期数:

6月24日,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项目主管雅罗斯拉夫·里斯夫利克发表评论文章认为,2022年中国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的主要成果是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推动“金砖+”合作机制走向制度化,并探索扩大金砖国家规模的有效路径。目前关于“金砖+”模式的争论围绕着两种观点展开。第一种认为,金砖国家的规模应该按顺序扩大,即每年接纳一个新国家加入。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采取“一体化组织整合”的模式,即为金砖国家所在的区域组织之间建立一个合作平台。在目前这个阶段两条道路都可能实现,并且各有利弊,但区域性“一体化组织整合”模式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金砖+ ”机制的倍增效应可极大拓展金砖国家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合作。

就规模而言,两种路径可以用算数级数和几何级数之间的差异来解释。如果将吸纳单一国家加入的渐进式扩容方法看作算数级数,那么以“一体化组织整合”为路径的“金砖+ ” 模式则是在范围和影响力上都更为宏大的几何级数。在算数级数模式下,金砖国家可能会通过多轮扩容逐步吸纳一个或多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加入(例如二十国集团中的“全球南方”国家成员)。而几何级数模式则可推动实现金砖五国各自参与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的叠加——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 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组成的“BEAMS”平台——使扩容数量最多增至25个(5x5或者金砖五国经济体的平方),形成由金砖五国在各自区域的邻国和伙伴所组成的“金砖+”朋友圈。

“金砖+”几何级数还可进一步升级,通过吸纳非洲联盟、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及属于“全球南方”的欧亚大陆经济体扩大平台规模,将更多国家纳入合作机制。对欧亚大陆发展中国家的吸收可以通过诸如上海合作组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欧亚经济联盟等主要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实现。这样一个跨越“全球南方”三个大洲的广阔合作平台可以称为 “三大洲洲际合作组织”,其成员包括125到130个发展中经济体(确切数量取决于吸纳欧亚大陆经济体的具体方法)。这样,对“金砖+”平台的第二轮扩容就可以实现5x5x5的几何级数,或者说金砖五国经济体的三次方。

如果将所有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数字联盟和其他可通过“金砖+”平台实现多边化的组织也考虑在内,那么“金砖+”机制的几何级数式扩容还可以实现进一步升级。例如,以色列-南方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协定或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由贸易协定都可以通过吸纳更多“金砖+”机制中的发展中国家成员来扩大规模。在现阶段,“金砖+”平台正在纳入更多一体化联盟或推动这些联盟间的匹配组合。“全球南方”的各个主要区域和区域性一体化组织都有自己的联盟网络,可通过“金砖+”机制这一广泛性的“全球南方”合作网络实现共享。

如果“金砖+”平台更开放、更包容,并且由发展中国家同全球合作伙伴构成的同盟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那么倍增效应将会进一步增强。换言之,为了加强倍增效应,“一体化组织整合”模式下的“金砖+”平台需要具备可扩展性并能够与其他区域性集团开展合作(即可实现“全球化”的区域性联盟)。反过来,着力打造区域性发展机制(需具备针对公私合作伙伴的标准化投资协议)和大力发展可扩展和复制的数字经济联盟将会促进上述目标的达成。总而言之,如果采用第一种渐进式的扩容模式,这种“金砖+”机制只关注自身,而不是力图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联盟网络,那么其现状可能只是发生一些无关紧要的变化,同时“全球南方”乃至全球经济也会错失良机。

相反,如果“一体化组织整合”模式下的“金砖+”能做到开放和包容,并确保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间的互联互通,那么这一扩容模式能够创造无限可能。这将为经济合作带来“倍增效应”,并能够启动新的全球化进程,促进发达国家区域性组织和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组织间的联通。这一范式可能才是金砖国家的真正使命:金砖国家的价值不在于成员国各自的发展,而在于彼此携手,共同构筑并支撑全球经济架构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