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高原一条偏远道路而引发的印度和中国军事对峙结束了。人们热烈讨论评估双方的得失,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印度“赢了”而中国“输了”。有人甚至认为印度对中国的挑战提供了一种“模式”——其他国家可以学来对抗中国的威压——如果其他国家强硬起来,中国将会退缩。
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种体育竞赛式的输赢类比揭示的可能还不如它所掩盖的东西多。
首先,目前尚不明确是印度“赢了”。从印度的观点看,边界被恢复到2017年6月前的状态是一种胜利。然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印度军队的确是从中国的领土(也被不丹声索,但不包括印度)上撤退了,而且在对峙现场,是印度军队先撤退的。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依然驻留在了洞朗,即使北京选择不继续向前扩建引发对峙的道路。
也没有来自中国或者印度的迹象表明中国为了让印度撤军做出了某种让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的是中国的主张和行为不会改变,中国将在洞朗“继续行使主权权利”。换言之,中国仍将在洞朗继续巡逻并保留在6月初对峙前完成扩建的那部分道路。
中国寻求缓和可能还另有原因,而这些原因都与印度的介入没有关系。中国将在9月初主办金砖国家峰会,主动对抗将为即将召开的峰会蒙上一层阴影。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前夕,习近平不可能希望有任何程度的风险升级,以免对即将发生的重大的权力转移产生影响。因此,一旦这些事情过去,中国就不可能再受牵制,就会有更大的决心承受来自中印边界的风险。
此外,即使印度通过阻挠中国扩建道路获得了战术方面的胜利,但它却可能在战略方面失分。讽刺的是,或许正是印度的行为向中国强调了加强在洞朗军事地位的必要性。在6月对峙之前,中国在该地区的常驻军力相当有限。数十年来,中国在该地区一直维持了一条道路,但是没有驻守部队。相反,印度却已在毗邻洞朗的多卡拉地区保持并发展了一个前哨据点。
现在既然印度已选择要在洞朗对抗中国,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寻求纠正这种战术性的力量失衡状态。事实上,中国发言人已建议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发言人说,中国将继续驻守军队,很大可能会利用对峙开始后部署到洞朗的部队。如果中国这么做,它有可能会在离印度多卡拉较远的地方建设军事设施,这将使印度下次再想要干涉和阻挠中国的行动时更为艰难。当六月份印度挑战中国建设人员时,只需将其军队从现有边界上移动一百米。而在未来,印度可能面临着困难的抉择,究竟是冒着更大的风险来阻止中国在洞朗更深远处的更大的军事存在,还是被迫接受这种存在。这对任何领导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使印度赢得了这一回合,也可能赢不了下一次交锋。
人们甚至还可以认为中国达成了某些政治目标,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修路对峙问题。不丹以往总担心会陷在两大邻居中间,而现在为了避免卷入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冲突,它可能变得更不情愿在领土问题上招惹中国。尽管新德里对胜利抱有信心,但印度可能也知道北京不会不作持续努力就立即退让。为使两军在洞朗脱离接触,中印花费了超过10周的外交努力,远超2013和2014年中印边界的对峙,这些对峙仅仅持续了数周。
印度的介入也没有提供一种所谓的“模式”,其他国家可以在其他地方用来对抗中国过分自信的行为。刚开始时,依赖其在多卡拉有良好的前沿阵地,并且在锡金保留了较大规模的常驻军,印度在对峙点有战术优势。这些优势可能在限制中国的反应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后,如果中国在未来寻求纠正洞朗地区的军力失衡,印度就不太可能再用相同的方法阻止中国。最关键的是,许多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的其他国家很可能并不具备发挥这种战术优势的具体条件。
印度介入的其他因素也不能够被轻易复制。印度曾援引其在2007年条约中对不丹的承诺来证明其行为的正当性。但是不清楚的是,第三方是否能够兵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不受此类义务的约束,而直接介入中国与其邻国之间的主权纠纷。如果能够这样做,将会大大增加它们在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中的筹码。
以南海斯卡伯勒浅滩(中国称黄岩岛)为例。按照“洞朗模式”,中国若试图寻求在礁石上建立设施并常驻,美国就将会为了菲律宾的利益出面阻止中国的挖泥船填海造陆。然而,不同于印度公开支持不丹在洞朗地区的主权要求,美国在南海和世界各地的主权争端中都保持着中立地位。
这样的话,在斯卡伯勒浅滩的任何介入都意味着要求美国改变其中立政策,而改变这种政策将对美国在所有中国的领土纠纷中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那些因领土纠纷而对抗中国的国家积极向华盛顿寻求更大物质支持的时候,美国将会承担一系列它可能无法兑现的新的安全承诺。中国也将把美国的这种政策改变视为重大挑战,并在其与邻国的领土纠纷中做出更加强烈的反应,来试探美国的决心,甚至有可能采取有限的军事行动来阻止美国实施新的政策。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捍卫领土与共产党的合法性是休戚相关的。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输赢评判的框架并不太有用。 “脱离接触”是用来解决中印洞朗对峙的一个创举,外交官们为其设定了少而特定的条件,仅仅针对在“对峙点的军队”。更大议题,诸如中印不三国交界点的位置、中不关于洞朗的声索,都被放到了桌下。外交官们不披露对峙结束的条件,以保全彼此的颜面。
允许军队脱离接触,不让更复杂的问题阻止冲突的缓和。通过这种方式,两个核大国避免了让一场小规模对抗升级为一场更广泛和更危险的冲突。假使中国希望像在东海和南海一样继续坚持其对于印度和不丹的领土主张,政策制定者应该汲取教训。与其把事件简单地解释为计分板上国家对一个国家或另一个国家的得分,不如将重点转移到如何运用外交来避免军事对抗并减少冲突的机会。
本文作者:傅泰林( M.Taylor Fravel)
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副教授和国际安全研究项目成员 重点研究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
本文译者:邓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载于2017年9月1日《德克萨斯国家安全网站》
原文阅读链接:
https://warontherocks.com/2017/09/why-india-did-not-win-the-standoff-with-china/?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