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边海观察 >>

张传娟:印度陆军参谋长放“狠话”:中国虽强大,印度也不弱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4日作者:资料来源:浏览次数:3197

莫迪上台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颇多波折,2017年6月至8月洞朗对峙事件使中印关系走向了最低点,事件的和平解决虽然保障了两国关系整体稳定的大局,但是中印之间的龃龉与矛盾依旧突出。2018年伊始,印度军方对华态度愈显“强硬”。印度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Bipin Rawat)在1月12日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三句话不离中国”,宣称:“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印度也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并“点名”孟加拉、不丹等周边小国禁止其“飘向”中国。


Bipin Rawat

印度陆军参谋长

出身于军事世家,获博士学位,拥有丰富的高海拔作战经验、实战经验和反叛乱作战经验,荣获了各类军事奖章。曾在靠近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印度北部和东北部边境地区服役,对中印边境防务情况和克什米尔地区熟悉。2016年12月晋升为为印度陆军参谋长。


 

(一)拉瓦特讲话

揭示当前中印关系两大焦点


拉瓦特此番言论究竟传达了什么信息?作为印度军方炽手可热的人物,拉瓦特的言论至少部分代表了印度军方对中印关系的态度,也揭示了当前中印关系中的两大焦点问题:

1.关于维持边界和平与安宁的问题

拉瓦特在发言中宣称:“在军事上,印度应将重点转向北部边境——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把关注点放在西部”。换言之,印度需要将其军事重点从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西部边境,转移到与中国接壤的北部边境。拉瓦特还认为,“随着冬天结束,中国军队很有可能将大规模重返洞朗地区。印度必须阻止中国军队在洞朗继续修筑道路,否则,当前的形势无异于在允许中国逐渐控制整个洞朗区域。洞朗对峙后,印度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LAC)上感受到了更多来自中国军队的‘压力’”。


中印边界争端由来已久,经过数十年的谈判,已经达成的各种协定中都强调维持边界和平与安宁,但印度以所谓“国防安全”为托辞所采取的种种举措和军方的强硬甚至敌对言论,不符合此前中印边界谈判达成的共识,也不符合双方在洞朗对峙解决时达成的共识。无论是安全防务重点的转移,还是进一步采取行动阻止中国在洞朗地区的存在,无疑都会引起中印边界形势的紧张,破坏两国长期以来遵守的维持边界和平与安宁的共识。拉瓦特的言论和印度在边境地区频繁的小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如何维持和巩固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可能会成为中印双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2.印度对中国在南亚影响力扩大的担心

中国所奉行的周边外交政策,不仅是要睦邻、安邻,还要富邻。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导建设“命运共同体”,希望与邻国积极发展关系,与邻国共同富裕。然而,印度却坚守传统狭隘的“势力范围”理念,视南亚国家为其后院,竭力对“后院”进行严密掌控。近年来,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南亚国家不断加强与中国发展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引起印度高度警惕和怀疑。


1月12日,中尼跨境陆地光缆开通,打破印度网络通信在尼泊尔的垄断,这一事件显然又刺激到印度,成为拉瓦特声称“印度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为下一场网络和信息战做准备”的一个直接动因。因此,拉瓦特一方面要秀肌肉,高调宣称“印度也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另一方面直接“点名”其周边国家,“我们不能允许这些邻国飘离(drift away from)印度,不管是尼泊尔、不丹、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还是阿富汗”,要求与这些邻国“共同遏制”中国。拉瓦特的此种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国内对当下中国在南亚影响力扩大的担心和不满。


拉瓦特的对华“强硬”甚至“敌视”态度对中印两国之间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达成共识解决边界问题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引起了中国外交部的严正交涉。虽然他在17日突然转变态度,表示“中印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恢复到了洞朗事件之前”,但是从拉瓦特前后的言论中也能看出中印两国之间在关于维持边界和平与安宁的问题上的分歧是比较大的,印度军方态度强硬,在很大程度上将继续强化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军事力量。


(二)中印关系的未来展望


针对拉瓦特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记者招待会上批评其讲话“不具建设性”,“不仅有悖于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也与双方推动中印关系改善发展的努力不符,无助于双方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1月17日,拉瓦特一方面转变态度,表示表示“中印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恢复到了洞朗事件之前”,但同时又声称“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拉瓦特在短短几天之内态度上的微妙转变或许能部分地反映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

1.中印关系在整体上仍将保持稳定发展

但是各类不确定因素增加

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都面临着共同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对和平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的需求同样迫切。莫迪执政以来,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两国高层之间的对话较之前有所增加,双方经贸往来也有很大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保证了中印关系的整体稳定发展。但同样瞩目的是,近年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突显。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态度反复、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紧张、拉瓦特之流的言论等都为缺乏足够互信的中印关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推进,在密切了中国同南亚各国联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印度,增加了印度的疑惧心理,给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2.以具体问题为对华外交导向的

“问题外交”思维模式更加突出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政府以中印之间存在着的双边、地区和国际层面等各种“问题”作为对话外交的出发点,并不断就这些问题向中国直接提出交涉或者通过多边舞台间接检验中国的态度,辅之以印度媒体的大量宣传鼓动,试图通过具体问题试探中国对印度的真实心态,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取得切实的对华外交成果。如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却要求以平等成员的身份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以中巴经济走廊经过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损害印度主权为由拒绝出席高峰论坛,试图对中国施加压力以达成其某种目的等。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印度将继续奉行“问题外交”,以零敲碎打的方式谋取扩大其利益或达成特定目的。

3.对周边邻国影响力的变动

将是未来中印关系中的一大重要议题

印度是南亚地区唯一的地区大国,在南亚的地缘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地位首屈一指。“一强众弱”是南亚地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由此也就造就了印度地区代言人与领导者的心理,长期以来对其周边邻国进行着严密的掌控。印度政府对周边小国内政的干涉及其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不能满足邻国的需求,引起了周边邻国的不满。相比之下,中国同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互联互通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吸引南亚其他国家的亲近。拉瓦特声称印度不允许、不能让其周边邻国从印度身边“飘走”,“飘向”中国,既是对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的疑虑,也是其自身不自信的表现。


面对敏感而复杂的中印关系,当前中国首先要着眼大局,致力于推进中印关系的健康稳步发展,增进高层之间的互访,加强战略沟通,消除战略疑虑、开展战略合作;同时,对于中印关系中的各类不确定因素要时刻保持警惕。其次,应进一步加强中印民间交往,促进双方之间的认知与理解。鼓励和加强两国相关学术界之间学者的互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文化活动上的互相往来,充分发挥民间人士的力量,逐步消除彼此之间的猜忌和误解,增进交流与理解,将对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本文作者:张传娟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付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