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边海观察 >>

万佳:《与台湾交往法案》或触及中美关系底线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5日作者:资料来源:浏览次数:5274

2月底,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鼓动“美台所有层级官员互访”的《与台湾交往法案》(Taiwan Travel Act,案号H.R.535)。此前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该法案,只待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字即可正式成为法律,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一举措具有明显的政治信号,该法案通过后台湾当局及其各部门负责人都将获得访问华盛顿的权利。此举无疑是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性改变,从根本上触及了中美关系关于“一个中国”的底线。


(一)《与台湾交往法案》的提出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当局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并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1979年4月10日,卡特签署了《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用于规范此后美国与台湾的“非正式”关系。《与台湾关系法》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构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基石。此后,台湾地区高层官员无权前往华盛顿访问。依据2001年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对台交流相关规定,美国国防部与国务院办公室主任以上级别的官员,不得以官方身份访问台湾。美国官员访台时也会避开敏感的国防、外交议题,代之以商务、教育交流为主。


所谓的《与台湾交往法案》最早于2016年提出。2016年9月15日,美国联邦众议院议员史蒂夫·夏波、布莱德·薛曼及泰德·波伊提出《与台湾交往法案》(H.R.6047),法案内容主要是意在促进美国与台湾地区间所有层级互访。在众议院提案后,联邦参议员吉姆·殷荷菲及马可·卢比奥也于9月27日提出参议院版本法案(S.3397)。这两项法案最终均未能在第114届美国国会通过。2017年1月13日,在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过境访问旧金山期间,联邦众议员史蒂夫·夏波、布莱德·薛曼、泰德·波伊及外交委员会主席艾德·罗艾斯重新提出《与台湾交往法案》(H.R.535)。2018年1月9日和2月28日,美国联邦众议院、参议院一致通过该法案。3月5日,法案送交至美国总统特朗普处。根据美国立法程序规定,美国总统应于收到法案的10日内签字,随即生效成为法律。《与台湾交往法案》(H.R.535)内容规定美国在政策上应该允许所有层级的美国官员前往台湾,并与对应的台湾官员会面;允许台湾高层官员进入美国,并在适当的尊重条件与美国官员——包括国务院、国防部以及其他内阁机构官员会面;鼓励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及任何台湾在美国成立的机构在美国进行正式活动,并使美国国会成员、联邦及各州政府官员、台湾高层官员参与其中,而不再受到限制。



(二)大陆及台湾岛内的回应

《与台湾交往法案》开篇第一句即是“为了鼓励美国和台湾之间的各级访问以及其他目标的实现,而设立此法”。(To encourage visit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at all levels, and for other purposes.)法案如经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将会对之前美台“受限的”高层级官员“互访”进行解禁,打破美国对台非官方关系的现状。此举无疑将打开恶化台海形势和中美关系的“潘多拉魔盒”。因此,大陆官方和台湾岛内在各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回应。


大陆官方对《与台湾交往法案》反应强烈。外交部对此立场明确,向美国挑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希望美国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以免给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干扰和损害”。法案于美国参议院通过后的第二天,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3月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该法案有关条款尽管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国台办则向台湾官方表明立场,对某些蠢蠢欲动的““台独”势力”提出严正警告。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在3月2日的应询时表示,“外交部已就此表明了我们的立场和态度。我要强调的是,美国会通过一系列涉台法案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我们坚决反对。我们也要正告台湾方面,不要挟洋自重,否则只会引火烧身” 。除了大陆官方之外,普通民众亦对《与台湾交往法案》有所关注。台湾问题,一直是涉及到两岸同胞民族情感的重要议题。法案公布后,大陆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坚决反对美台交往官方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美国难道忘记当初中美建交的基础是什么了吗?”,“美国很远,大陆才近”等等。


相较于大陆,台湾岛内对《与台湾交往法案》的态度则是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民进党当局对法案的提出和通过表示“高调欢迎”,从蔡英文到当局多个部门均持积极态度。蔡英文更是在推特上发文,“非常感谢美国国会,支持台湾的民主与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与台湾交换法案》将更强化并提升台湾与美国之间的持续性伙伴关系”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冷静的岛内分析人士则提出,“美国国会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需要制定《与台湾交往法案》”,“美国此举意在把台湾地区作为抗衡中国大陆的一个桥头堡,希望营造出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秩序。一旦引发危机,受冲击最大的无疑还是台湾自己”。台湾岛内媒体报道,美国戴维森大学台海问题专家任雪莉(Shelley Rigger)此前在华盛顿的一场研讨会上谈到美国会推“与台湾交往法案”问题时,用了一个形象的词:继续“戏弄”台湾。


(三)《与台湾交往法案》

背后的国际关系逻辑

《与台湾交往法案》自提出到国会通过,一直是中国大陆、台湾岛内和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毫无疑问,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政治的原因,台湾问题的解决抑或是恶化,离不开中美关系这一大的参照系。


首先,《与台湾交往法案》折射出美国官方层面对中国大陆崛起的疑惧心理。近几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抓手,创设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方案。美国作为苏联解体后的头号世界强国,仍不可避免地带有“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看待新时代下的中美关系。从最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将中俄定义为“竞争对手”、《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中渲染所谓大国竞争和“中国军事威胁”到最新特朗普签署对钢铁铝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中,可见一斑。《与台湾交往法案》归根结底,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企图利用“台湾问题”作为和中国大陆在东亚“讨价还价”的政治砝码之一。


其次,《与台湾交往法案》或为““台独””势力释放错误的信号,为两岸关系带来变数,加剧台海的紧张局势。自民进党政府上台之后,两岸关系由“热”转“冷”,并逐步走向“冷对抗”。根源在于民进党政府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走“柔性“台独””和“渐进“台独””之路,为两岸关系投下阴霾。十九大报告中以六个任何——“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一掷地有声的政治宣言明确体现出新时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决心。此前,法案公布之时,台湾岛内 “蔡英文将访问华盛顿”的舆论喧嚣尘上。台湾当局应谨慎看待《与台湾交往法案》,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大陆官方坚决遏制“台独”势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应对美国的“拉拢”保持警惕,以免沦为大国关系棋盘下的“弃子”。


最后,《与台湾交往法案》的效力和具体实施,仍需要我们“观其言而察其行”。在法律效力层面,特朗普本人的政治决策难以预测。如若签署该法案将会直接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甚至会导致中美对抗乃至断交。如若动用总统的否决权,也将会面临美国国内和台湾方面一系列的质疑。在具体实施层面,《与台湾交往法案》的具体冲击力多大则要看美国行政部门的态度。针对美国联邦参议院通过“台湾旅行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策不变,仍信守“一中政策”。行政部门与国会为独立部门,两者不能控制或代表对方发言。因此,法案最终的实际走向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注:《与台湾交往法案》(Taiwan Travel Act),也翻译为“台湾旅行法”。大陆和台湾岛内媒体多用“台湾旅行法”这一翻译,在此本文采用较为正式的表述“与台湾交往法案”。

 

本文作者: 万佳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