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边海观察 >>

万佳:近三个月中国周边外交成果速览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5日作者:资料来源:浏览次数:4496

中国周边外交在中国的外交序列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外交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进入2018年,尤其是近两个月,中国周边外交全面布局,迎来了阵阵春风。 


一、近期周边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2018年春天,中国周边外交成绩亮眼。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开幕、朝鲜领导人短期内两次访华、中印领导人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庆祝活动和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一系列事件都是中国在“亲诚惠容”理念下积极开展周边外活动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东北亚地区,集中体现在朝鲜半岛局势接连发生重大变化之际朝鲜领导人接连访华、中日关系出现了“小阳春”。近年来在朝核问题上,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和“双轨并行”的思路普遍被国际社会接受并认可。金正恩分别于3月25日-28日和5月7日-8日到访中国,并同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举行会谈。中朝双方就当前的两国关系、半岛局势和国际形势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一系列共识。朝中社就金正恩访华发布一系列报道,并在《推动朝中友好迈入新的更高阶段的历史性事件》中指出此次访问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朝中友好关系的“重大契机”,也将推动新时期朝中友好关系迈向新的台阶。


中日关系一直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钓鱼岛问题、教科书问题、印太战略问题等阻碍着两国官方和民间层面的友好交往。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双边关系迎来回暖契机。4月,中日两国高层近八年来首度重启经济对话。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在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重申将进一步加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力争达成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中日两国则在卫生和医学科学、服务产业等领域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中方首次给予日方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额度。在“小阳春”氛围的环绕下,中日即将开启经贸合作的新周期。


东南亚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充分理解东盟国家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水准的强烈愿望,始终将发展理念贯穿于对东盟的合作与经济外交实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6日至8日正式访问印尼,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框架内继续推进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建设,并就“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建设合作进行探讨。5月7日李克强出席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庆祝活动启动仪式,随即中国-东盟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在中国昆明举行。东盟国家与我国地理邻近、文化相通,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一直是中国-东盟关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7年,双方贸易额达5148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2000亿美元。中国连续九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往来人员近50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超过20余万人次。


南亚地区,中印两国携手走出洞朗对峙带来的负面影响,双边关系回暖趋势明显。进入2018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印关系逐渐恢复良性互动的基本态势。2月下旬印度外交部秘书顾凯杰访华后,莫迪政府持续释放出改善对华关系的积极信号。继印度外交部长、国家安全顾问、国防部长接连访华之后,4月27日-28日的中印两国领导人在武汉的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两国领导人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下就涉及双边和国际层面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印度媒体对习莫会晤予以大篇幅报道,并称“这是一场心贴心的交谈”。去年由于洞朗对峙,两国关系一度紧张剑拔弩张。武汉会晤是中印两国寻求新交流模式的机会,两国保持频繁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深化合作,符合两国和亚洲地区发展繁荣的共同利益。习莫会晤结束后,中印双方在管控边界局势、重启边境贸易、促进中印经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二、积极部署周边外交的原因

2018年上半年中国政府积极与亚洲区域内大国重建友好关系的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抓手,促进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总体而言,近期我国积极部署周边外交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对华的遏制打压是中国积极开展周边外交,谋求周边环境稳定的主因。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无论是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亚太再平衡”还是特朗普政府强调的“印太地区”,均是对中国迅速崛起而作出的经济、军事、外交的综合反应,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防范、牵制、平衡”。从去年年末美国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将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到今年年初特朗普签署对钢铁铝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再到3月对华发起贸易战,美国一系列的举动对中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造成冲击。在中美关系面临挑战的大环境下,良好的周边关系将一定程度上防止域外国家对我国周边地区事务的渗透和干扰,从而成为中国抵御外部战略压力的“长城”。


第二,从周边形势来看,中国的快速崛起和亚洲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为21世纪初期的国际格局带来重大变化。2011年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预计2018年印度或将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日渐清晰。以中国、印度、东盟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而近两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出了“反全球化”的声音,纷纷设置贸易壁垒,一时之间贸易保护主义在发达国家中盛行。在此态势之下,中国和亚洲地区共同面临着“反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拓宽合作领域和层次,升级亚洲区域及全球经济合作机制,实现开放、包容、平衡及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和亚洲地区国家经济发展共同的需要。


第三,2018年上半年中国周边外交取得累累硕果也是基于中国和周边国家在互利互惠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合意”。中国凭借着其广阔的市场和政策优势,积极开展全球贸易,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是亚洲几乎所有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合作伙伴,而本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首要需求仍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亚洲互联互通日益深得人心。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区域合作体现了发展导向,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最终走向繁荣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前景可期。


三、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方向

首先,稳定周边环境成为对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5月15日,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化外交布局”,将重点放在周边,直面周边热点难点,着力塑造周边环境,从而把握周边外交的战略主导权。从现在起相当长时间内,周边地区的稳定既是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主要着力点,也是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担当的首要依托。在明确周边对华友好是主流的同时,也要对周边国家的各项动态予以观察和追踪。


其次,继续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开展周边外交重要抓手。周边既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首倡之地,也是初见成效、率先取得进展的核心区域。“一带一路”在理念和实践上为周边外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效整合了中国的“积极西进”与“海上突破”两种周边外交思路,成为周边外交的重要抓手。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积极推进。1月至4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有关国家新增投资合计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88.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完成营业额24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4%。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强调崛起后的中国将为亚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不是构成威胁。


再次,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各国也面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诸多共同挑战。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程的要求相比,现行全球治理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仍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在此态势之下,中国迎难而上,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由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丰富了全球治理的体制机制。中国可利用今年接下来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首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主场外交的机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方案的改革和建设。


最后,主动迎接新媒体快速发展为中国外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开展公共外交,进而讲好中国故事。新媒体的传播活动具有开放、多元、瞬时、互动、无障碍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成为表达意见、建立认同、塑造行为的工具,并深刻影响了外交的议程和结果。此前在“中菲南海仲裁案”、“洞朗对峙”、“一带一路”倡议等议题上,西方部分主流媒体借助自身的话语权优势,在国际社会大肆渲染“中国扩张”和“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形象。鉴于此,我国的今后的外交工作中可进一步深化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认识,将新媒体外交置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框架之下,积极利用新媒体外交这一手段为塑造国家形象服务。



(本文作者: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17级硕士生 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