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欧洲历史学家及政策科学家琳娜·菲克斯撰文指出,德国即将上任的奥拉夫·肖尔茨三党联合政府将延续默克尔时期较为稳健的对俄政策,而非各党派在竞选期间主张的强硬政策。
专家指出,德国在9月26日的议会选举后,由奥拉夫·肖尔茨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德国绿党(Die Grünen)及自由民主党(FDP)将在达成三党联盟条约后组建新一届政府。三党强调捍卫欧洲基于规则的秩序,对俄罗斯均持有不同程度的强硬主张,但是德国安全与能源政策的转变,将使新政府难以真正实现对俄罗斯的制裁。
第一,德国的安全政策,尤其是在核共享与裁军方面日趋保守,将削弱德国对俄罗斯的威慑力。肖尔茨所在的社会民主党在近年来开始反对德国接受美国的核武器,倾向于扩大德国裁军力度,并幻想俄罗斯也能作出相应的让步。而绿党可能偏离和平主义立场,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主张,反映出新政府内部的不稳定性。
第二,德国的能源政策难以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北溪2号”项目被德国延迟批准后仍有极大可能继续开展。社会民主党整体上接受与俄罗斯开展天然气合作,获得经济利益;绿党和自由民主党虽然基于地缘政治和环保理由反对该项目,但是尚未将其作为党派的优先事项。目前,为弱化“北溪2号”项目的地缘政治影响,在三党联盟会议中,由能源政策工作组而非外交政策工作组开展相关谈判。
第三,德国对俄罗斯紧密的贸易合作维持长期稳定的双边关系。2020年,德国对俄罗斯出口贸易额为231亿欧元,是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5年,默克尔出任德国总理后改变对俄强硬态度的情形,将会重新上演。
专家分析道,德国外强中干的对俄政策将会对德国乃至欧盟在东欧的影响力下降。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加紧军队部署,在波白边境纠纷中支持白俄罗斯的举动,考验德国及法国新一届政府的治理能力。德国作为跨大西洋联盟的一员,显然无法容忍对俄政策出现“真空”。
11月18日,前兰德国防研究所情报政策中心主任约翰·帕拉齐尼、兰德公司研究员瑞安·鲍尔及皮特·威尔逊共同撰写报告,分析称美国及其盟国对有意向进口俄罗斯武器的第三国采取的,附带制裁可能性的外交政策,可以有效地削弱俄罗斯对第三国的影响力及利用军火交易收益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
在报告中,专家分析了自2017年7月至2021年5月与俄罗斯达成军火交易的33个国家的案例,证明尽管不能评估美国与其盟国的外交手段对俄罗斯军火交易造成的损失,但是能够有效地引发“寒蝉效应”,使具有强烈交易意向的第三国最终放弃对俄交易。专家进一步分析不同国家的情况,指出前苏联或俄罗斯武器占武器总配置比例极高的国家,例如印度和越南,受制于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武器训练、修复系统,以及与前苏联或俄罗斯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即使面临美国的制裁风险,也难以迅速摆脱对俄罗斯的进口需求。而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和摩洛哥等国,如果美国能提供符合其安全需求的替代品,则较为容易放弃对俄交易。
专家总结道,美国为更好地实现《以制裁反击美国对手法案》(CAATSA)对俄罗斯的制裁目标,应当采取更为灵活和持续的外交政策。第一,美国需要长期努力,为第三国提供摆脱俄罗斯武器依赖的客观条件。对于与美国存在重要利益但依赖前苏联或俄罗斯武器系统的国家,如印度,美国的对印制裁可能恶化美印关系,应当让位于积极完善印度的现有武器配置,逐步增加非俄罗斯武器的比例。第二,美国及其盟友需要改进对第三国的外交叙事,即除了更近一步地强调俄罗斯在过去的“恶意行为”及对国际秩序的长期威胁外,淡化美国在外交上向该第三国施压的现实情况。
11月23日,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俄罗斯事务项目西蒙·萨拉赞撰文指出,尽管俄罗斯向俄乌边境增派军队加剧了两国冲突,但是短期内俄罗斯并不希望发动对乌战争甚至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东地区纳入俄罗斯的实际管辖中。
首先,不同于其他学者的意见,专家坚持俄罗斯总统普京作出的军事决策是理性的而非情绪化的。专家认为,俄罗斯是否采取军事行动取决于三个要素:俄罗斯的重要国家利益是否受到明确威胁,军事干预是否可以有效阻止威胁,以及俄罗斯是否已经穷尽低成本的非军事措施或非军事措施无法应对过于紧迫的威胁。据此分析,在俄乌冲突中,(1)与西方军事力量联系紧密的乌克兰,即使不考虑加入北约的问题,也已经偏离对俄罗斯的中立立场,构成对俄罗斯周边安全的明确威胁;(2)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虽然可以攻占乌东地区,但是无法在乌克兰及北约军队的压力下向基辅以西推进;(3)俄罗斯仍计划在今年及明年初与美国开展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对话,因此除非两国谈判破裂,否则不能认定俄罗斯已经穷尽非军事手段。
其次,俄罗斯对乌东地区进行实际管辖弊大于利。专家从军事力量、经济支持、社会稳定及对外关系等方面逐一排除俄罗斯在短期内吞并乌克兰东部的可能性:(1)军事层面上,实现对乌东地区的军事占领需要俄罗斯在顿巴斯的基础上调动大量军队,并且长期镇压克里米亚北部地区及顿巴斯西部地区的抗俄起义行动。而在维系统治的过程中产生的人员伤亡可能影响俄罗斯政府的国内外声誉。另外,吞并乌东地区后,俄罗斯将失去战略缓冲区,与敌对的北约势力直接接壤。(2)政治层面上,俄罗斯在吞并乌东地区将失去向基辅施加压力、远离西方国家的筹码,而西方国家对乌西地区的渗透会进一步巩固当地的反俄情绪。(3)经济层面上,俄罗斯难以承受在乌东地区建立有效统治的经济压力,即为保障该地区最低生活水平与维系政府运转的年度财政支付力度,参考俄罗斯经济学家谢尔盖·亚列克萨申科的估算,在除去克里米亚地区后将高达243亿美元。即使俄罗斯可以克服财政压力,也难以承受西方国家必然对其施加的经济与技术制裁。制裁措施将一方面沉重打击俄罗斯急需高新技术改善产业结构的脆弱经济体系,又加深俄罗斯对中国经济力量的依赖性。
最后,专家强调,作为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已经不需要更多领土,且吞并乌克兰东部地区在短期内不能为俄罗斯提供足够的收益。
12月3日,美国前国防部阿富汗问题顾问、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名誉主席安东尼·H·科德斯曼发布报告,指出虽然加强军事存在至关重要,但要想成功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竞争威胁,还必须成功应对灰色地带冲突及“白色地带”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竞争。
专家表示,任何与中国或俄罗斯升级到战区或更高级别的战争,任何涉及核冲突的战争,或任何导致关键设施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大破坏的战争,都会给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带来巨大的成本和损失,因此为应对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潜在威胁,以及来自伊朗和朝鲜的较小威胁,美国战略必须超越冷战时期的威慑和作战思想,专注于寻找可以减少紧张局势和战争风险的合作领域,通过盟友和经济伙伴加强威慑力量,并利用外交、贸易、投资和政治影响力来实现美国利益并打击主要竞争对手的敌对行动,削弱对方影响力。
专家认为,在“白色地带”,即政治、经济和外交竞争中,官方研究报告可以作为非机密的“影响力武器”向外界传达中国、俄罗斯等国构成美国主要的安全威胁等信息,以此赢得美国盟友的共识。专家以美国国防部最新发布的2021年《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为例,指出该报告的大部分内容均来自于非机密的官方报道,并逐渐成为各国的分析参考文件。与中国相比,美国国防部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的国家报告覆盖面相对有限,缺乏对特定国家的战略分析或其未来能力和趋势的全面分析。此外,相关报告中均缺少政治、经济和外交竞争,也不包含该国军事和安全活动对邻国和美国战略伙伴的影响。
专家指出,美国应制定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的官方年度报告,并且需要更多利用其他官方报告和网站,以便影响其他政府、情报分析人员、外国军队和外交官。专家强调指出,官方报告并非反对公共和媒体的公开简报,二者对推广官方政策、塑造美国及其盟友对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的一致看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此外,相较于其他手段和措施,官方报告的成本十分低廉。
按条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