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这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与印度之间以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对比。1990年,中国的GDP总额为3600亿美元,与印度大致相当;现如今,中国的GDP总额几乎增长了4倍,达到14万亿美元以上。1990年,中国与美国之间的GDP相差20倍,现在这一差距被缩小到1.5倍。随着经济总量的显著增长,中国加大了在军事领域的投入,提高了本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推行一项持续性的发展规划,将自身建设成一支“现代化、可以快速机动且杀伤力强的地面部队”。
权力格局的变化将中国与美国以及印度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不平衡状态,中国不再有兴趣维持原有的行为模式。中国现在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在必要的时候也会使用武力——与美国以及印度构建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将体现出如今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渐拉大,中国渴望将过去中印之间的平等关系转变为不平等关系。不久前,中国的目标还是通过支持巴基斯坦将印度压制在南亚区域之内;而现在,中国已经决定取代印度,成为印度次大陆甚至整个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力量。在崛起为富裕而强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重大利益的国家后,中国希望印度接受其成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主导力量的现实,拥抱并受益于中国的地缘政治规划,避免与美国开展安全合作。对美国而言,中美力量对比的改变促使中国力图阐释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即大国之间必须要尊重彼此所在区域的核心利益:中国尊重美国在美洲和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尊重中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但如果美国撤出关岛以东地区以及印度承认中国在西太平洋至非洲东部沿海地区的主导地位,中国将称霸印太地区。更有甚者,如果俄罗斯将在中亚地区的政治与军事领导权让给中国——鉴于中俄两国实力愈发不对等,这种假设似乎很有可能实现,那么中国的霸权将笼罩整个欧亚大陆和印太地区。
但是,印度和美国不愿意重新定义与中国的关系,两国不愿意放弃各自长期以来的国家利益。在国家间权力平衡发生变化时,国际政治体系中还没有配套的法律或体制机制能够对国家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中国与美国以及印度之间的僵局对中印、中美乃至整个亚洲的国际秩序意味着什么?对此,唯一类似的历史经验或许就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冷战。印度政界和思想界某些人士曾提出警告:印度不应当参加新的冷战,他们强调不结盟运动的优点,并提倡在此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新冷战的对手——中国——在过去50年中一直“占领”印度的领土,并声称对其享有主权。中国在印度周边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与实力威胁着印度的安全与利益。印度不可避免的要与美国及其亚洲盟国进行安全合作,以此更好地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自4月份以来,中国悍然且无端地“侵占”了印度的领土,这可能会加速印度与美国之间的安全合作,并推动印度与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脱钩。
中印两国力量平衡的变化导致了2013年以来的一系列边境危机。其实,不仅仅局限于边界问题,中国与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利益冲突都有可能更多地引发此类危机。同理,当中国的实力在二十一世纪20年代达到或超过美国的水平时,中美关系很有可能会受到南海、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地区危机的冲击。如此一来,中国、印度和美国(印太地区的三个主要国家)之间的敌对行动和反应很有可能决定新冷战的格局。
【作者:S. Kalyanaraman S.卡利亚拉曼,印度国防分析与研究所研究员,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印度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9月21日报道
https://idsa.in/idsacomments/the-china-india-us-triangle-kalyanraman-2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