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在第二波新冠疫情中摇摇欲坠时,来自40多个国家的援助涌入了印度。人们认为接受援助意味着印度政策的转变,也是印度深陷疫情的体现。有人认为印度过去不接受援助,或者认为接受援助是软弱的标志,这些观点都是谬论。
印度拒绝接受外国援助的“神话”可以追溯到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期间,印度政府在这一时期开始正式停止接受外援。印度不仅拒绝了日本,还拒绝了美国和以色列的紧急援助。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表示:“我们觉得我们自己能够应对这种情况。”这一政策似乎持续了十年。但实际上,印度从未停止接受外国援助。2004年后,接受援助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印度开始只接受八国集团的援助,只接受每年捐助2500万美元以上的援助。因此,虽然捐助者的数量减少了,但印度接受的援助金额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为什么公开接受援助引发了轩然大波呢?一方面,学术研究表明,接受外国援助的政治意义与一个国家对自己国际地位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这比民族主义自豪感要更加复杂。提供和接受援助可以展示捐赠者的“优越地位和强大力量”,也会体现接受者的“劣势地位和无能为力”。因此,外国援助有时被视为一种塑造国家声誉的工具,赋予捐赠者声望并使接受者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每个国家的声誉都是由集体信念建立的,而不是由援助等单一因素建立的。因此,在需要的时候有国家和组织向自己提供援助,可以被视为声誉良好的结果,也可以被视为国家地位的体现。这种观点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国际社会对印度的援助。特别是如果我们将印度与同样受到疫情蹂躏的巴西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国际社会对巴西的援助远不及对印度的援助。当然,理想情况下,印度在应对疫情方面存在的机构失灵理应永不发生。但考虑到事实的确如此,国际社会的慷慨是一种恩惠,而不是一种诅咒。
【作者:Manjari Chatterjee Mille,波士顿大学帕迪全球研究学院副教授、牛津大学助理研究员;Vidhu Priya Mukundan,波士顿大学帕迪全球研究学院硕士研究生。】
6月20日报道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opinion/the-politics-of-foreign-aid-in-india-10162420015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