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在外交事务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吾之敌人的敌人》(Enemies of My Enemy)的文章,其中回顾了过去和现在的国际秩序,揭露国际秩序的排他性,并渲染中国威胁论。
贝克利指出,国际秩序正在土崩瓦解,其修复方法众说纷纭,但共同点都在于通过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进行协商,实现双赢和多赢局面。但他揭露,国家间任何结盟的行为都是自身安全利益的副产品。而目前,由于中国的“好战”情结和追求霸主地位的欲望,中国邻国和其他同盟国家正在加紧贸易与投资,隐形地将中国区别化对待。贝克利预测,这有可能形成一种与中国竞争的国际秩序。
贝克利认为,历史上的国际秩序,都具有排他性,运用社会学家的“内群外群效应”(the in-group/out-group dynamic),哲学家的“萨卢斯特效应”(Sallust’s theorem),以及政治学家的“消极党派效应”(negative partisanship),揭露了唯我独尊,鄙视对手的态度。贝克利还通过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分化的例子来证明排他性。
贝克利强调,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试图推广自由秩序成为国际秩序,迎接全球化时代。尽管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自由秩序将会是国际秩序中的一个例外,因为它的门槛比较低,具有包容性,以至于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各国的深度交流,击败重要的对手,正如苏维埃的下场。
然而,自由秩序仍然具有排他性,助长民粹主义、宗教和独裁反对派,这些情绪在冷战后重新复燃。与此同时,自由主义并非带来了真正的自由,反而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气候变化,政治极端化,经济危机,金融海啸和难民危机等。虽然政治学家提出修复国际秩序的建议,寻找共同的敌人,将国家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但目前还缺乏一个共同的敌人。
贝克利笔锋一转,暗指中国有可能成为西方国家“共同的敌人”。他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外交已经从“温和”转向了“战狼式”外交。他还披露,不论是军事科技发展,还是经济运作,中国都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欲望”,“图谋”在亚太乃至世界获得霸主地位,还指控中国是反民主力量,控制民众的日常行为,侵犯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对中国进行负面、消极方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