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极理事会:国际平台未来的设想"圆桌会议召开,重点探讨了北极地区寻求互利合作方式,以及加强该区域的相互信任和安全等问题。
俄罗斯外交部巡回大使、北极理事会高级官员委员会主席尼古拉·科尔丘诺夫表示,俄罗斯有兴趣就北极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和联合工作。“北溪2号”项目的实施证明了俄罗斯在任何条件下开展国家间合作的能力,然而当前个别国家不愿在共同关切的项目上继续合作。就此,俄罗斯愿意在任何规模的项目中扩大与非北极国家的合作,共同努力,加强互信,降低北极安全风险。他强调,如果北极理事会未能满足俄罗斯在《2035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规定的国家利益,俄将评估继续在北极理事会框架内合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北极发展项目办公室理事会主席尼古拉·多罗宁指出,如果没有俄罗斯,继续在北极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可行性极低,俄在北极领土的开发方面相对自给自足,且基本上控制着北方海航道。
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教授杨晨向与会者讲述了北极大国关系军事化的问题,认为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的决定将决定北极的整体安全格局。专家指出,有必要关注非北极国家在北极问题上的地位。关于北极法律地位的分歧一直是俄中在北极合作的最大障碍,中国并不声称在北极地区拥有与俄罗斯相同的权利,但其合理要求应得到应有关注。
印度圣雄甘地大学国际极地研究中心主任K.M. Seethi表示,印度计划加大组织北极地区的合作,新德里将自己视作全球“第三极”,因此参与北极事务对印来说是一个具有地缘政治重要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