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通讯社”】赖清德就职演说分析:彰显台湾“主体性” 北京回应强硬

推文时间:2024-06-06     期数:152

赖清德5月20日发表就职演说。学者剖析,演说内容彰显台湾“主体性”,抛出两岸交流讯息是善意;从北京角度来看,这份善意与其阐述不成比例,国台办回应用字强硬。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表示,赖清德就职演说内容原则延续蔡英文,没有做出重大改变;内容也有提及重启对等观光旅游、学生到台湾就读等,这些都可视作对北京释出的善意。

庄嘉颖提到,赖清德在就职演说内容中,除了强调维持现状外,彰显了台湾“主体性”,称呼对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特别引述1992年会谈事实等用字,代表了其对于台湾“本位”的信心。

“我认为不管就职演说谈什么,北京都不会接受的”,庄嘉颖说,从赖清德当选以来,北京持续地对他贴上“麻烦制造者”标签,对于台湾军事“威吓”次数没有减少,一再地展现其对于赖清德的疑虑,不管就职演说内容是什么,北京都难有较具弹性的回应。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贤指出,下午国台办回应内容给了赖清德一些政治定性,包括“倚外谋独”“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等,回应用字算是蛮硬的;从北京角度看来,赖清德就职演说内容所释善意相较其他部分算微小。

王信贤试着解读北京对于赖清德就职演说的看待角度。王信贤提到,就职演说提到中国军事行动和灰色胁迫被视作全球和平稳定最大的战略挑战,对于北京来说,这是“恶意抹黑”;“台海的和平稳定是全球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的要素”,这则会被解读为“台海问题国际化”。王信贤表示,就职演说提到美国完成“印太安全补充拨款法案”立法,北京会视为“倚美谋独”;赖清德提及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这则会被解读为“两国论”,这些都是北京不乐见的,所以国台办以较硬的用字回应就职演说内容。

赖清德就职演说内容未提1992年会谈历史。王信贤认为,蔡英文在2016年就职演说与“国庆文告”都有提到1992年会谈历史,不过没有获得对岸回应;中共总书记2019年1月2日谈话提到“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后,蔡英文随即开了一场记者会,基本上已经是回应北京,“这题我不答了”,对于赖清德来说,这题根本不存在。

王信贤推估,可以预见北京将对民进党政府持续“文攻武吓”、施加压力;如何执行两手策略则是两难,旅游观光、学生来台就读是其对台社会经济融合政策。

“2016年中共没有接下来蔡英文的球,算是个战略失误”,王信贤认为,两岸关系互动就是这样,一旦没有接好球,下次连接都不用接了,赖清德就职演说看不出北京可以接受的地方;不过站在北京角度,要从哪里再找到答卷空间,“基本上已找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