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后,外界依先前经验普遍认为,美企将是中国未来在美中贸易战上可下工夫的对象。但美媒分析,美企在特朗普第1个任期帮中国说话的一幕,不会在第2个任期重演,理由是美企不再将中国视为机遇之地。
《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第1个任期内,美企纷纷表达与中国打贸易战“对美国人没好处”。包括苹果(Apple)、耐克(Nike)和小型零售商在内的企业当时说,提高中国进口商品关税将导致消费者面临更高价格。而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农户和其他企业则警告,中国方面将征收反制性关税。
如今,随着特朗普准备回任,以及中国市场曾有的吸引力已经消退。美中实施的政策,使美企更难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取得成功。
专家认为,美企在中国做生意更加谨慎,且所有行业都是如此。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即表示,他们的会员企业已逐渐转往他国进行新的投资。
报道指出,造成这一现况的最大问题是中国经济。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大经济体,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每年近10%的幅度成长。2024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的成长。但经济学家们认为,2025年实现这一目标将更加困难。
过去,出于对中国市场成长潜力的考量,美企还能“忍受在中国做生意的种种困难”,包括潜在的知识产权损失,以及来自中国国企的压力。
报道以星巴克为例指出,2016年,时任星巴克执行长舒尔茨(Howard Schultz)曾表示,中国有望成为星巴克最大的市场。但此后,星巴克一直受到每杯仅2美元以下的中国本土咖啡连锁店冲击,且已落后于中国本土一线品牌瑞幸咖啡。现任执行长强生(Kevin Johnson)2024年10月更因此表示,星巴克正考虑在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024年12月,通用(GM)汽车承认中国业务疲软,市占率已从2018年的13.7%降到2023年的8.4%,原因是如比亚迪等中国本土车厂如今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何迈可(Michael Hart)表示,在中国推展业务的美企,面临着来自中国国企和私企日益激烈的竞争,这些企业受益于政府补贴或政策。
报道提到,华盛顿政府方面的政策和政治氛围,也导致美企更难在中国推展业务。以苹果为首的许多美企,已建立了依赖中国代工厂的供应链,产品出口到美国时就会面临特朗普扬言加征的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