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论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疫情后的印度与印太地区秩序重构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疫情后的印度与印太地区秩序重构 依据印太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关切,各种双边、小多边和多边合作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事态发展,日本、…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疫情后的印度与印太地区秩序重构

依据印太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关切,各种双边、小多边和多边合作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事态发展,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等国需要提高知名度和参与度,并为那些仍然严重依赖中国的国家提供合作的替代选项。印度的区域政策如今是由更具建设性的海洋政策、更加重要的海军地位、以及与利益一致国家的伙伴关系所决定的。印度需要认识并评估自身不断凸显的作用,因为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印度参与印太事务的步伐。

在中国专注实现其海上目标的同时,印度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其与邻国的往来,并在深化与美国接触的同时,加强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印太地区中等大国的联系。印度承认,其资产无法与中国的雄厚财力相提并论,但它确实与邻国有着密切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这正是中国所缺乏的。

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也是各国顺其自然的选择。印度主要通过防务合作加强印美战略伙伴关系,这对印度的区域竞争对手起到了强有力的制衡作用。印度已经展现了它的关切,并表示它不仅要加强与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伙伴关系,还要加强与东盟等地区机构的伙伴关系,并重新将重点放在东方。这和它早先的胆怯及其此前与东方周边国家的格格不入大相径庭。

从提高药品供应能力到改造足以制造关键卫生必需品的生产基地,再到向部分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印度不仅在印太地区成为了一个积极且有意愿的参与者,还成为了一个负责任的行为者。虽然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卫生危机,但其影响涵盖各行各业,并将在未来几年产生深远的后果。在这方面,印度作为印太地区直接利益攸关方的地位使其有优势发起对话,并协助建立一个平衡的安全架构,以处理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

【作者:Harsh·V.·Pant 哈什·V.·潘特,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项目研究员兼负责人,伦敦国王学院国际关系教授;Pratnashree Basu,加尔各答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与海洋倡议。】

113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india-in-the-indo-pacific/

专家评论

【论坛报】进退两难的印度

自独立以来,印度一直在贯彻一项杰出的外交政策,但现政府却稳步地使印度成为了美国的“准盟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范式转变。这一现象还催生了一种观…

自独立以来,印度一直在贯彻一项杰出的外交政策,但现政府却稳步地使印度成为了美国的准盟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范式转变。这一现象还催生了一种观点,即正是中国对印度施加的压力才迫使后者加入美国阵营。

目前中印关系的急剧恶化始于2017年的洞朗对峙,我们当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2019年,随着印度人民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必胜的信念(Triumphalism)再次高涨。莫迪政府改变了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政治地位,重划印度北部边界。回过头看,尽管如今克什米尔山谷非常平静,但中印边境却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军事对峙。这种做法最终产生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只有追随美国,印度才能和中国人算总账。看似天衣无缝,实则不然。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事实上,印度政府早已相信印度需要使其外交政策与美国的印太战略保持一致,并认为这一观点不需要经验事实提供支撑。

在印度,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美印伙伴关系非常重要,但同时也严重怀疑美国的意图和真实想法。美国共和党众议员迈克·沃尔兹与印裔美国政治家妮基·黑利上周在《外交政策》上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取名为与印度结盟正当其时It’s Time to Formalize an Alliance With India)。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非常巧妙,正好在布林肯构思西亚四方机制两周之后,在美印2+2部长级对话之前。这难道是一个巧合吗?美国不久前刚把印度拉入包括以色列和阿联酋在内的第二个四方机制。这一机制仅仅是美国在西亚的另一个扈从国集团,印度难道可以在其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吗?

阿富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绝望地发现,它的地区战略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该何去何从。另一方面,到2025年,中国将在关键技术领域超越美国。中国正在建立一支令人印象深刻的现代化海军,而美国却难以负担起一支合理的舰队。随着联邦政府年度财政赤字达到2万亿美元,美国分析人士预计,承受如此重担的美国政府很难击垮中国的产业,美国政府需要尽可能弱化减少其保卫台湾的承诺。

拜登政府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印度人应该因此而保持警惕。美国在军事上与印度建立了有史以来最紧密的联系,但却在经济上完全抛弃了印度,任印度接受命运的摆布。

【作者:M K BhadrakumarM. K 巴拉德库马尔,资深外交官,曾担任驻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111日报道

https://www.tribuneindia.com/news/comment/india-in-a-double-bind-332553

专家评论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南亚地区繁荣的必经之路:莫让国内政治影响周边关系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南亚地区繁荣的必经之路:莫让国内政治影响周边关系 近日,孟加拉国针对印度教少数群体的暴力事件、印度的反暴力事件以及全球印度教大会(Vishwa Hi…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南亚地区繁荣的必经之路:莫让国内政治影响周边关系

近日,孟加拉国针对印度教少数群体的暴力事件、印度的反暴力事件以及全球印度教大会(Vishwa Hindu Parishad)在特里普拉邦发起的集会,无一不在提醒人们,南亚地区安全态势存在严重的脆弱性。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联系是南亚地区强大力量的源泉。但如果缺乏精心培育,南亚的共同历史就会变成分裂和暴力政治的工具。保护该地区国家利益的核心在于建设一个强大、和平、互联的南亚地区。

此前,我参与的学者团体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的权力之路:漂流在世界波涛中的战略》的报告。我们讨论得出,印度与南亚邻国的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印度在这个政治稳定、经济相互联系的地区中能否发挥领导作用,是印度走向权力之路的关键。

作为该地区的超级大国,印度有能力而且必须在构建南亚地区合作方面主动出击。首先,迈向这一目标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是重新与南盟接触。如今,拒绝南盟的政策破坏了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潜力,也违背了印度的战略利益。因为这一举措为中国更深入地渗入南亚创造了新的机会。其次,印度要想成为地区领导者,重点在于扬长避短。它可以比中国更好地提供区域联系、市场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等软件服务。最后,印度在该地区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制于印巴关系的动态。印度应有效控制两国关系,让巴基斯坦为跨境恐怖主义承担风险与高昂代价,同时保持两国对话渠道畅通、逐步恢复贸易和运输。

国内政治可以而且确实扭曲了国家在全球舞台上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如果印度和南亚各国领导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以上关于南亚地区的设想都不可能实现。我国利益要求我们维护和推进社会与法治基础建设。只有这样,印度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大国,与邻国共同和平相处、繁荣发展。

【作者:Yamini Aiyar 雅米妮·艾亚尔,印度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1030日报道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blogs/voices/dont-let-domestic-politics-come-in-the-way-of-neighbourhood-ties/

专家评论

【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印俄北极合作前景展望

近日,印度总理莫迪在2021年东方经济论坛(East Economic Forum 2021)线上会议中致开幕词,强调了“上岩之城(Sangam,恒河、亚穆纳河与萨拉斯瓦蒂河的汇集点,有融合之意。…

近日,印度总理莫迪在2021年东方经济论坛(East Economic Forum 2021)线上会议中致开幕词,强调了上岩之城(Sangam,恒河、亚穆纳河与萨拉斯瓦蒂河的汇集点,有融合之意。)的历史和文明意义,并指出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互联互通方面具有重要地缘战略位置,称其是欧亚和太平洋地区真正的上岩之城。北冰洋冰层融化与北海航线(NSR)的开通可能使该地区成为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重要航运枢纽。与此同时,冰层下未开发的碳氢化合物和其他潜在资源也即将为北极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保持主导地位,并将该地区视为其战略后院。俄罗斯总统普京大力发展破冰舰队体现了该国在北极的优势地位。普京下令加大对北极基础设施和矿产开采的投资,并对美国的担忧不屑一顾。俄罗斯副总理尤里·特鲁特涅夫(Yury Trutnev)预计,由于北极海洋变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跨越北冰洋的全年航运将有可能在20233月之前成为现实。

印度和俄罗斯双边关系有着悠久历史,印苏领导人在50年前就签订了《印苏条约》(Indo-Soviet Treaty),2000年印俄又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一直没有中断,并在安全和国防、医疗保健、能源、造船、外层空间、核技术等多个领域得到发展。多年来,两国人民往来以及社会和文化联系都大有进展。

近年来,印俄两国在北极地区呈现出合作的新局面。北极地区为印俄合作勘探潜在碳氢化合物提供了一个机会。为实现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现代化,俄罗斯正为其能源项目寻求外国投资。莫迪称能源是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支柱,他断言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伙伴关系有助于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稳定

北极航道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可能替代苏伊士运河。印俄金奈-符拉迪沃斯托克海上走廊可以把两国货物转运时间从通过欧洲航线的40天缩短到24天。为了保卫航线,印度将加强在该走廊的军事存在,从而增强它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地位。不仅如此,金奈-符拉迪沃斯托克海上走廊也将为俄罗斯提供新的战略选择,推动其远东地区对印度和东亚国家的能源及其他商品出口多样化,从而减少对中国的出口依赖。

印俄还将在北极地区保持国防安全合作。《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RELOS)》和两国拟议的海军谅解备忘录等文件将允许印度进入俄罗斯在北极的海军港口设施。俄罗斯和中国在北极地区有协同合作,而印度在该地区的存在将成为俄罗斯的对华平衡力量。

印度和俄罗斯在地理上相距遥远,但两国通过喜马拉雅山和北极建立了联系,这种极地互联互通使印度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天然伙伴。鉴于印俄之间的长期友好往来和既存的正式合作机制,两国探索北极互利新领域的时机已经到来。

【作者:Bipandeep Sharma,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Uttam Kumar Sinha,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029日报道

https://idsa.in/issuebrief/india-russia-in-arctic-bsharma-uksinha-291021

专家评论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中东四方安全对话?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中东四方安全对话? 小多边主义似乎成为了近期风潮。在印太地区的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对话站稳脚跟之后,第二个四方对话又正在酝酿之中。10月…

  1.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中东四方安全对话?

小多边主义似乎成为了近期风潮。在印太地区的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对话站稳脚跟之后,第二个四方对话又正在酝酿之中。101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华盛顿会见了阿联酋外长谢赫·阿卜杜拉··扎耶德和以色列外长亚伊尔·拉皮德,回顾了以色列和阿联酋《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 Accords)的进展情况。1020日,印度、以色列、阿联酋和美国四国外长的首次会晤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让印度加入到美阿以三边机制中。

新的四方安全对话意义重大。首先,这是对拜登政府目前积极参与各地区事务以应对中国的明确认可。拜登政府不仅推动了印太四方安全对话的发展,而且还建立了澳英美联盟。在中东建立新四方安全对话反映了美国的观念,即中国的挑战已经超出了印太地区,美国必须在其他地区也加以应对。

其次,中国挑战似乎也在推动印度参与地区多边机制。2020年的加勒万对峙以及中国在实控线沿线的坚定立场,使印度对印太四方安全对话的热情大大提高。印度加入这个新中东四方安全对话表明它也认识到,不仅印度北部和东部要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印度西部也不能幸免。

再者,印美都认为他们需要彼此来共同对抗中国。印度的物质实力使其成为美国如今重要的合作伙伴。印度也认识到,美国需要团结所有对抗中国的力量。因此,印度在与美国打交道时越来越放心。

第四,无论是印太地区还是中东地区的四方安全对话都反映出,各国面临着的来自中国的挑战不仅包括军事方面,还包括政治和经济等更广泛的领域。美国和印度正在为这场更广泛的斗争做准备,同时他们也决心应对中国的直接军事压力。

最后,以色列和阿联酋是印度和美国的重要伙伴。四个国家间都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这是建立中东四方安全对话的必要条件。不仅如此,以色列和阿联酋都是新兴科技强国,以色列在军事和民用设施领域的技术实力是众所周知的,阿联酋也在为外层空间探索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做准备。另外,《亚伯拉罕协议》将以色列和阿联酋团结在一起,从而解决了建立中东联盟的部分阻碍。

四方安全对话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小多边组织,其发展取决于特定的条件。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期待更多小多边组织的出现,即便它们的形式可能各不相同。总而言之,发展传统多边主义的困难正在导致人们重新关注小多边主义,中东四方安全对话就是又一个新的范例。

【作者: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 拉杰斯瓦里·皮莱·拉贾戈帕兰博士,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核与太空政策研究项目杰出研究员兼负责人。曾在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处担任助理主任。代表作:《龙之火:中国军事战略及其对亚洲的影响(The Dragon's Fire: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sia)》等。】

1022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a-quad-for-the-middle-east/

专家评论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在印中边界西段的再度对峙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在印中边界西段的再度对峙 在拉达克的寒冷荒漠中,冬天即将来临,而印度和中国的士兵们将继续对峙,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即使如今处在战术平静…

  1. 印度政策研究中心】在印中边界西段的再度对峙

在拉达克的寒冷荒漠中,冬天即将来临,而印度和中国的士兵们将继续对峙,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即使如今处在战术平静时期,低温、低压和高海拔也会对驻留人员造成伤害。中国军队本应因担忧士兵健康而撤出摩擦地区,但如今他们似乎丝毫不准备结束这一旷日持久的部署。不仅如此,中国还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大量现代化装备并针对印度举行军事演习。

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陆军对印度采取咄咄逼人的做法有两个主要驱动因素。一方面是它作为革命军队的制度利益,在台湾或南海问题上,陆军的首要地位正逐渐被空军和海军夺走。随着中国已经解决了与大多数国家的边界争端,中国陆军唯一可以体现其重要性的主要对手就是印度。另一方面是中国军队认为印度过去十年在中国边境领土部署了更多的军事力量。2017年的洞朗对峙是中国对印态度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对侵害本国领土主权的行为更加警惕。

印度向媒体展示的新军事部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正试图重构对中国军队的防御性威慑。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这种重构的威慑力量是否适用于印度,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超出印度军方职权范围的因素。首先,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印度经济的急剧下滑,而政府对新型疫情处理不善又加剧了经济恶化。这意味着印度政府难以为军队现代化提供足够的资源。其次,执政党日益分裂的多数派政治让印度变得脆弱不堪。印度执政的意识形态也束缚了邻国的外交政策,进而对印度的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再者,印太地区的大国竞争也影响了地缘政治局势。最后,缺乏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制度制衡,让印度为国家安全问题的决策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在边境危机中,印度政府及其支持者几个月来一直否认中国进入印度领土,总理都发表了没有人进入印度领土的声明,以逃避政治责任。对于印度来说,政府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反悔说辞将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过去一年多,印度在中印边境危机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在否认和愤怒之间摇摆。为了抑制国内动荡,印度公开宣称的目标是恢复20205月之前中印边境实控线局势,截至目前仍未实现。在脱离接触的地区已经产生了新的现状——在限制了印度军队巡逻权利的同时,中国军队却仍驻扎在德普桑、温泉和碟木绰克地区。印度现在别无选择,只能为中印边境上的一切可能情况做好准备。

【作者:Sushant Singh 苏尚特·辛格,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任耶鲁大学政治学讲师和《印度快报》副主编。】

 

1022日报道

https://cprindia.org/sites/default/files/Squaring%20off%20again%20in%20the%20Himalayan%20heights.pdf

专家评论

【印度快报】印度的外交政策正在改变方向

【印度快报】印度的外交政策正在改变方向 据悉,印度将在11月的第二周举行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印度会议组织者的计划及其最终目的仍是一个谜团。它到底是希望在这次…

  1. 印度快报】印度的外交政策正在改变方向

据悉,印度将在11月的第二周举行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印度会议组织者的计划及其最终目的仍是一个谜团。它到底是希望在这次会议上仅讨论阿富汗问题,还是要趁此机会重启与中巴两国的关系?如果塔利班不参与会议,这次会议有可能成为没有主角的戏剧Hamlet without the prince),但塔利班领导人是否处于受邀之列仍不为外界所知。上述情况不禁使我们想到一个重大问题:印度的外交政策是否正在改变航向。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所有迹象都表明,随着塔利班重掌喀布尔政权,印度外交在近几周出现了重大调整。在阿富汗问题上,印度似乎倾向于与英美联合,对抗由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组成的欧亚轴心(Eurasian axis)。

中、俄、伊以及阿富汗的其它邻国将阿富汗和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置于首要地位,而美国却采取一种简单的两分法,也就是说,各相关方不是美国的伙伴,就是美国的敌人。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对当前局势不满的国家,印度与美英这些修正主义大国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事实上,所有主要参与方都知道,尽管当前的焦点是阿富汗问题,但地区局势未来会如何发展才是关键。后者将改变地区地缘政治。如今,美澳等国针对中俄两国的双重遏制战略dual containment strategy)已经昭然若揭。在这一环境下,印度不能再游移不定。正因如此,印度与伊朗之间短暂的交好已经失去了活力。印度已转向另一个极端,即与美国、以色列、阿联酋组成新的四边机制。

人们焦虑不安地等待着印度地区政策的这一变动被明确下来。不过,短期内印度在阿富汗和地区问题上仍将摇摆不定。印度是地区内国家,而四方安全对话和澳英美联盟不会在阿富汗问题上有什么作为。中巴两国在高耸的兴都库什山上紧盯着印度,中俄两国已经在中亚建立起了很难被美国突破的马奇诺防线。印度过去曾大肆宣传它对阿富汗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如今被证明只是黄粱一梦。这些都是摆在印度面前的严峻现实。

【作者:M K BhadrakumarM. K 巴拉德库马尔,资深外交官,曾担任驻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1021日报道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olumns/is-the-indian-foreign-policy-ship-changing-course-7580524/

学人菁评

【学人菁评】坎瓦尔·西巴尔:回应美国对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的批评

近日,印度前外交部长坎瓦尔·西巴尔在印度辨喜国际基金会发表署名文章,驳斥了美国对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立场的一系列批评。西巴尔称,美国的“印度专家”正在被鼓励并已采取…

近日,印度前外交部长坎瓦尔·西巴尔在印度辨喜国际基金会发表署名文章,驳斥了美国对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立场的一系列批评。西巴尔称,美国的“印度专家”正在被鼓励并已采取行动不断强调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以形成反印舆论

文章开篇,西巴尔直言道,促使印俄关系破裂将有助于西方达成其重要地缘政治目的,即俄罗斯多年来为推动多极化而建立替代性政治组织(如俄印中对话、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的努力实际上走向失败。他进一步表示,美国以俄乌冲突会导致俄罗斯国防消耗加大为由,公开呼吁印度减少对俄国防依赖。并质疑俄作为印度未来供应商的可靠性的底层逻辑在于,如果印俄防务关系破裂,美国将在印度取得重大军事收益。西巴尔认为,印度战略自主权的关键在于与所有大国保持联系,甚至是与相互敌对的国家。如果印俄关系开始崩溃,那么俄中关系将愈发牢固,印度对俄重要性降低,即实质上印度被视为有效地加入了西方阵营,将降低其在日益严峻的世界局势中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西巴尔指出,在外交事务上发表的《最后且最佳的机会——选择西方才会让印度成为一个大国》一文中,所谓的“印度专家”实质上认为印度的命运掌握在西方手中。这一观点是罔顾现实的盲目自大。将俄乌冲突视为视为全球社会未来的核心所在,是对过去西方帝国主义时代的倒退。西巴尔认为,随着俄乌冲突对欧洲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剧,“西方”是否会保持团结尚且有待观察。世界其他地区国家也可能对西方产生反感情绪,因为自1945年以来,未能在欧洲建立一个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安全架构给各国造成了不可接受的代价。作为曾经的印度驻俄大使,西巴尔表示印俄关系具有超越军事战略层面的联系。西方国家声称俄罗斯试图“重建其昔日的帝国”(包括中亚国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在内)是无稽之谈。就美国国际安全委员会称印度被俄“钳制”的说法,他强调印度与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这一说法只能体现出美国方面对印俄关系缺乏深入理解。

随后,西巴尔撕开了西方双重标准的虚伪面纱。对于印度因“无视俄罗斯的鲁莽行为可能对世界秩序起到的负面影响”被批评为“短视和冒险”。他一针见血地反问,“西方对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富汗的干预开创了哪些先例?承认科索沃是否有违联合国决议?”将印度的行为理解为担心普京会对谴责他入侵的国家削减贸易是在捏造事实,俄持续向欧美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直到他们自己切断供应或拒绝以卢布支付为止。西巴尔指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每月从俄罗斯进口约 230 亿美元的化石燃料。此外,尽管欧盟决定制裁俄罗斯石油,但却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作为例外。然而与印度相比,富裕的欧洲对俄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要低得多。甚至美国仍在从俄罗斯购买铀,以避免国内的电力供应中断。美西方对印度能源购买的种种限制,削弱了印度决策者对西方的信心和信任。美国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国,能从高昂的能源价格中获益良多。输家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印度“减少对俄罗斯军事装备依赖”被认为是“出于道德原因的正确举措”。那么增加对美依赖在道德上是否正确?为什么要在军事交易中引入道德?

在俄乌冲突上,印美实际存在利益分歧。西巴尔称印度坚持不在是非混杂的问题上选边站队,而是按照其国家利益行事。这与美国孤立俄罗斯、意图导致其经济崩溃、永久削弱其军事力量并导致政权更迭的利益不一致。他认为美国以越来越多的先进武器武装乌克兰,其明确目的是延长战争并加剧俄罗斯的损失,与印度希望通过停火和外交努力找到解决方案南辕北辙。西巴尔强调印外交政策不能受制于美国优先事项和偏好,尤其是在并非双边关系核心但纯粹基于美国权力游戏的问题上。他承认“美国已成为新德里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但这是基于共同利益,仅将其与印中关系联系起来是对形势的误读。印度并不指望一个“耻辱地”退出阿富汗的美国卷入印中边境争端。他认为美国要求印度增加对华的威慑,而非对华挑起军事冲突。如果美国真的卷入军事冲突,也将在西太平洋,而非喜马拉雅山。若印度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将提供不超过外交、物资和情报范围的有限帮助。

西巴尔对美国作为印度合作伙伴的可靠性提出质疑,指出美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将阿富汗交给塔利班,并留下大量武器,危及了印度的安全,还在诸多问题上干涉了印度内政。虽然“美国及其盟国可以在外交、财政和军事上为印度提供比俄罗斯更多的价值”,但是印度在上述领域向美国提供的价值远超巴基斯坦,而美国并未选择印度而抛弃巴基斯坦。且迄今为止,国防技术与贸易倡议 (DTTI) 一直是一张空头支票。美国虽将因其实力而占据上风,但印度自有其优势,印度是一个亚洲大国,在该地区富有影响力。对于西方暗示中国正在利用维护战略自主权和多极化欺骗印度的说法,西巴尔表示亚洲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前提,一个多极世界并不违背印度的利益。

面对美西方如火如荼的“招安”、“规劝”,印度战略界仍保持了一定战略自主的清醒认识。看似摇摆不定的印度对外政策,实际上一直坚守着国家利益的红线。 

学人菁评

【学人菁评】拉吉夫·巴蒂亚:四方安全对话战略承诺加深

5月24日,“四方安全对话”首脑会谈在日本东京举行。印度前外交官拉吉夫·巴蒂亚撰文称,解读峰会不应囿于峰会本身,而应从国际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四国内部双边关系持续巩固态…

5月24日,“四方安全对话”首脑会谈在日本东京举行。印度前外交官拉吉夫·巴蒂亚撰文称,解读峰会不应囿于峰会本身,而应从国际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四国内部双边关系持续巩固态势下,特别是从美印关系看待各国的外交走向。他认为此次首脑会谈使“四方安全对话”进一步深化和明晰了有关印太安全、地区繁荣的战略目标。

首先,峰会超越了乌克兰议题的限制。联合声明中虽处处含沙射影,但没有直接对俄罗斯作出谴责,且侧重整个冲突的人道主义方面。这与美国分别和日本、澳大利亚召开的双边会议所发布的联合声明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今日俄罗斯》5月24日的报道中,印度前外交部长,前印驻土耳其、埃及、法国和俄罗斯大使坎瓦尔·西巴尔(Kanwal Sibal)解释称,联合声明的这一特点是因为印度认为俄罗斯对印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并无威胁,“四方安全对话”应专注于印太地区,而在此次峰会中印度的这一观点“占了上风”。此前,由于印度在联合国的大多数反俄投票中选择弃权,印度分析人士担心乌克兰问题对印太地区特别是美印关系产生影响。巴蒂亚认为此次峰会为美印关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美国理解印度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并重新将重点放在应对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影响上。印美双方虽在乌克兰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显示出进一步加强四方安全对话及双边合作的充分准备。

其次,四方安全对话不改反华底色。巴蒂亚直言,四方安全对话的核心驱动力是对抗所谓“中国因意图成为亚洲第一大国而日益加剧的扩张主义和好战行为”。文章称四方安全对话已经就此形成了自己的战略叙事,从未明确使用过中国一词。印度前驻美大使萨尔纳(Navtej Sarna)称其为“代理命名”,这一外交手段在四方领导人联合声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们重申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使各国免受一切形式的军事、经济和政治胁迫”等。巴蒂亚认为,中国不仅是维系四方安全对话的“粘合剂”,也是推动该集团内部整合的“燃料”,这一点从不断扩大的对话议程中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方面,此次峰会上各国作出了一项新的承诺,即四方将在未来五年内向印太国家提供超过500亿美元的投资和援助。巴蒂亚认为虽然这笔援助的重点是东盟国家和太平洋岛国,但资金的一部分也许应到达印度洋地区,惠及非洲地区。巴蒂亚强调,峰会上宣布的《关键技术供应链原则》意义重大,因为它涉及到半导体方面的合作。巴蒂亚对峰会前一天启动的印太经济繁荣框架(IPEF)作出极高的评价,称其明显改善了峰会的氛围。他盛赞这一框架不仅是雄心勃勃的,同时具有可行性,必须得到有力的实施。

最后,印度“双向对冲”意图并无改变。巴蒂亚称印度建设性地高调参加了此次东京峰会,并同意加入印太经济框架,表明其致力于加强多边和双边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击退中国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然而,他指出印度并没有放弃金砖国家外交机制,除了继续现有的合作,印度还同意扩大金砖国家的成员国数量。他声称同时与四方安全对话和金砖国家保持接触充分体现了印度的战略自主性。坎瓦尔·西巴尔在题为《印度在东京峰会上的两场外交胜利》一文中称,全球经济正面临乌克兰冲突带来的新挑战,美国孤立和削弱俄罗斯的战略对欧洲和印度也有影响,其成功与否暂未可知。俄中战略关系的巩固对西方和印度来说颇具挑战。印度正在尽其所能,通过主持上合组织会议和参加金砖国家会议,保持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甚至中国的沟通渠道畅通,同时在军事和外交层面与中国进行双边接触以遏制边境对抗。作为此次四方安全对话“不在场的参与者”,面对印度国内甚嚣尘上的反华言论和极端主义思想,中国应持续观察,冷静判断。保持战略定力,管控分歧、加强交流,善用印度国内理性力量,鼓励印度在动荡的国际秩序中维持其真正的“战略自主”。

学人菁评

【学人菁评】库马尔:乌克兰战争后中印应走共存、合作还是竞争之路

后俄乌战争时代,中印关系将走向何方?印度战略界众说纷纭,近日,前印度军事行动总干事(DGMO)库马尔中将撰文称,“鉴于乌克兰战后的新形势,即自信的印度在全球的地位正…

后俄乌战争时代,中印关系将走向何方?印度战略界众说纷纭,近日,前印度军事行动总干事(DGMO)库马尔中将撰文称,“鉴于乌克兰战后的新形势,即自信的印度在全球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中国战略界需要重新评估其对印度的态度。两国正站在十字路口,这可能会影响两国未来到底会走上共存、合作还是竞争之路。”

这篇题为《乌克兰战争后中印应走共存、合作还是竞争之路》的评论文章首先耗费大量笔墨介绍了“灰色地带”与混合战争的作战理论。在这一叙事背景下,中国维护主权的行为被该作者视为是一种“灰色地带”威胁并对此大肆诋毁污蔑。作者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与巴基斯坦愈发频繁地对印度发动了混合战争,以实现包括领土野心在内的国家目标。”除此之外,作者颠倒黑白,称自21世纪以来“在印度北部边境中国解放军试图从多方位以激化边境摩擦点、发动军事恐吓、实施战狼外交以及心理战等手段实现其战略目标。”目前中印双方已就边界问题进行了15轮军长级会谈、22次特别代表级别会谈,但“收效甚微”。中国改善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被作者称作是“蕴藏着更大的战略阴谋”,表示这些措施“不仅是为了发展边境村庄建设以谋求管辖治理合法性同时提高军事反应速度,更是在试图采取混合胁迫措施,使北部边界成为印度战略焦点,防止印度重新关注印太和其领海海域,从而对印度不断增强的战略信心造成不利影响。”作者强调,“印度必须注意中国遵循的‘三战战略’,即心理战、法律战、舆论战并伴有军事威胁配合。”混合战争没有明确的界限,重点在于直接或通过第三方代理实施信息战(IO)和心理战(PSYOPS)。“社交媒体武器化”的表征是大量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传播泛滥。在查谟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东部”地区,还有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及乌克兰等国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展示了“社交媒体武器化”的威力。作者分析指出,随着多边主义和当前多领域混合战争的到来,国家之间特别是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等有核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二元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为了解决当前安全困境,印度在保留其战略自主权的同时,正在通过风险对冲以对抗中国。”文章盛赞印度“在战略上非常精明地出牌”,支持多极世界和亚洲范式,而不是陷入零和博弈,以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印度大力推行的东向行动政策也是为了增强印度在东盟国家中的影响力,“调整安全、防务和贸易领域关系”以制衡中国。在大国关系上,作者认为印俄久经考验的准盟友关系正在因为俄中战略融合而“沦为国防合作和规模有限的经济合作。”该现象背后难掩印度对美打“中国牌”的实质,“幸运的是,印中关系恶化的同时美中关系也逐步走向破裂。”但是作者也认识到“其他大国与中印巴三边关系并无甚交集,纵使印度签署了一些安全联盟协议,仍不得不独自与中国和巴基斯坦打交道。”印度从未放弃追求战略自主和独立,在一篇名为《亚洲再次崛起,印度必须抓住机遇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的文章中,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员马图毫不掩盖印度的战略野心。他提出要“抓住美国影响力衰弱的时机,对国际政治潮流加以形塑而非单纯随波逐流,从而成为新秩序中的领先国家,这样一来便很少能有大国能对印度固有政策立场构成干扰。”

“乌克兰战争体现出,拥核国家间也存在常规作战的空间。”作者表示,这一现象使印度战略思考增加了一定实用主义和敏感性色彩。“印度坚定地认为,实控线问题将对印中关系的更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而中国则截然不同,呼吁双方将边界问题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就此,在文章最后,作者站在印方立场提出几点应对思路,提出要“在双方基础设施对称和非对称领域建立不同的机制;为实控线设定明确的红线与相对宽容的阈值;研究并积极应对中国《陆地国界法》;利用西藏、台湾、印度历史上的实控线主张进行影响渗透;提高网络、空间、电磁等非动能领域的国际法专业知识储备”等。

针对这些举措,我国也应该未雨绸缪,主动引领塑造中印边境地区管控模式,增强相关专业储备。同时持续关注、高度警惕、积极应对印方打出的西藏牌、台湾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文中所言,“互信必须由双方一砖一瓦地建立起来”,“不断要求中国为促进与印度的和解迈出第一步”的印度,也应该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敏感性予以相应的尊重。

 

学人菁评

【学人菁评】斯瓦兰·辛格:新型的印度-越南轴心在印太地区出现

印度防长辛格于6月17日结束了对越南河内为期三天的访问。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院教授斯瓦兰·辛格对此发表了题为《新型的印度-越南轴心在印太地区出现》的评论文章。文章…

印度防长辛格于6月17日结束了对越南河内为期三天的访问。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院教授斯瓦兰·辛格对此发表了题为《新型的印度-越南轴心在印太地区出现》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辛格此次访问不仅强化了印越关系,而且表明,除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美国的四边安全框架外,越南已经成为印度“印太战略”最有力的支柱。这种迅速加强的双边伙伴关系预示着将对更大的印太区域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首先指出,辛格的访越之行是印度强硬外交政策的又一例证。在莫迪执政的八年期间,印度政府在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面变得越来越坚定,并承受住了来自朋友和敌人的压力,而这种变化在越南得到了最恰当的赞赏,巩固了两国长期战略合作的基础。在过去的八年里,印越双边贸易增长了一倍多。但让印越走得更近的还是其对中国在南中国海不断扩大影响力感到日益增长的担忧。由于两国在该地区都拥有重要的商业和战略利益,因而,印越两国发现了它们更大的愿景,如通过东盟的“印太展望”和印度的“东向政策”或“印太海洋倡议”,协同他们迅速转变以防务为中心的伙伴关系,这有望使这个新型的印越轴心成为印太机制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文章重点论述了印越伙伴关系“以防务为中心”的“轴心”定位。作者认为,印越关系已经从几千年的文明、文化联系以及20世纪反殖民斗争的同志关系(Camaraderie),转变为21世纪地缘政治视域下一系列以防务为中心的强大伙伴关系。今天,这种伙伴关系已包括定期高层互访、军事训练和交流、联合海军演习、国防物资和联合生产、情报共享以及联合国和平行动合作。事实上,近年来印越伙伴关系开始转向更大范围的海上多边友好关系,这使得它们的合作成为预测印太地区格局不断变化的有趣因素。文章详细列举了辛格此次访问的成就:如向越南边防军移交了12艘高速舰,这是从国防出口转向联合国防生产的重要标志;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这表明双方未来合作的性质正在发生改变。

文章接着概述了印越轴心的未来发展路线图。作者将印越共同面临的“中国挑战”视为该新型轴心未来发展轨迹的主要动因,认为此次访问所达成的首份后勤支援合作谅解备忘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该备忘录不仅允许两国军队使用彼此的基地进行维修和补给,而且便利和简化了两国的行政程序。发布《关于印度—越南面向2030年的防务伙伴关系的联合愿景声明》是印度防长此次访问的第二个突破性进展,该文件旨在“显著加强”双方防务伙伴关系的范围和规模。对此,印度防长也解释道,更广泛的“利益趋同和共同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密切防务和安全合作”是维持印太地区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章最后强调印越“以防务为中心的轴心”的战略伙伴关系正在不断深化发展。作者分析了该伙伴关系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坚实政治基础。他认为越南政府明了无论是在河内与法国的长期战争中,还是在与美国的战争中,亦或是在后来与柬埔寨的冲突中,印度在国防问题上是唯一支持它的非共产主义国家。当然,东盟的扩大以及印度在90年代推出的“东向”政策等结构性因素也为印越双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两国关系在莫迪访问越南期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定期的双边和区域论坛上保持联系。多年来,印度已成为越南在石油勘探、农业和制造业领域的主要合作伙伴,不过目前重点显然已经转向军需供给与共同生产、情报共享和联合军演、其他海上和多边合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部分西方学者过分渲染“中国威胁论”,斯瓦兰·辛格教授在文中以相对温和及模糊的用语如“不断崛起的中国”“中国挑战”等来描绘印越新型轴心发展轨迹的主要驱动力,主张新型印越轴心在印太地区已经出现,并有望成为该地区格局变化的新的火车头。与此同时他也明确强调,与一些西方大国不同,印越两国始终保持与中国接触,而非对抗或完全疏远中国,两国都相信能够通过以接触的方式来实现对中国行为的约束。不可否认,辛格教授在文中所解读的印越轴心模式是值得关注的,因为越南历来不愿意让外国军队如此自由地进入其军事设施,该轴心的建立使印度成为第一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原文如此)。但在笔者看来,鉴于作者在文中提到印越两国对中国在南海地区扩大影响力的日益担忧,因此,印越这种以防务为中心、以应对中国崛起为主要目标的战略伙伴关系,仍然是美国印太战略的一种折射,对于维持印太地区正常秩序和格局难以产生深远影响

学人菁评

【学人菁评】丽莎·柯蒂斯:最后且最佳的机会——选择西方才会让印度成为一个大国

近日,新美国安全中心智库印太项目负责人,丽莎·柯蒂斯(Lisa Curtis)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最后且最佳的机会——选择西方才会让印度成为一个大国》一文。作者…

近日,新美国安全中心智库印太项目负责人,丽莎·柯蒂斯(Lisa Curtis)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最后且最佳的机会——选择西方才会让印度成为一个大国》一文。作者在文中表示,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态度,暴露了其在多领域依赖于俄罗斯的脆弱性。因此,印度应该利用俄乌冲突这一机会,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并且大胆投向西方的怀抱。因为与俄罗斯相比,美国及其盟友能够在外交、财政和军事上向印度提供更多帮助,与美欧并肩作战并不会给印度带来任何损失。

文章指出,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主国家不同,印度在此次俄乌冲突中始终保持中立态度,甚至在某些问题上选择支持俄罗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积极地加强了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尤其是加大了对俄罗斯原油的购买。尽管印度的购买量仍远低于欧洲国家,但欧洲国家正努力大幅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相比之下,印度给予了俄罗斯一条可能的生命线。对印度决策者而言,尽管令美国不快将会对印度的前景造成负面影响,但他们预计,印度对于美国制衡中国至关重要,因此印度可能不会遭到强烈反对。到目前为止,他们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拜登政府对印度的中立表态只发表了温和的批评。

作者又将矛头指向中印边境冲突,她认为印度拒绝谴责俄罗斯的入侵行为,原因不仅仅是对于俄罗斯的军事依赖,而更多的是着眼于俄政府长期以来向其提供的外交支持,包括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支持,因此印度不愿与伙伴国家发生冲突。在2020年6月中印爆发边境冲突后,印度立即向俄罗斯寻求外交援助,希望俄罗斯能缓和紧张局势,防止全面冲突的爆发。印度官员估计,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力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因此它或许能够使得中国退让。而俄罗斯确实在中印边境冲突缓和后,牵头了一次线上的俄中印三边外长会议,以调解中印间紧张氛围。

作者接着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讲,印度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印度政府的做法是十分短视且极具危险的。虽然谴责入侵可能会恶化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但拒绝表明立场可能会疏远一个更强大的国家——美国。尽管拜登政府对于莫迪政府中立的态度表示不满,但也理解印度不可能在一夕之间便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的耐心是有限度的。随着俄乌冲突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印度始终不改变自身立场,美国越有可能将印度视为一个不可靠的伙伴国家。因此,尽管印度自身不愿意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选边站队,最终莫迪政府依旧需要在两者之中做出选择

作者明确表示,中立和支持是有区别的。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印度继续进口大量的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美国可能会将印度视为一个纵容者。为了保持美国与印度不断深化的关系,美国的决策者们希望确保印度不会为俄罗斯的入侵提供便利,还希望印度摆脱对于俄罗斯的军事依赖。同时作者指出,如果美国想让印度进一步融入自己的阵营,远离俄罗斯,那就应该采取额外的措施,比如,可以让印度获得更多美国的敏感技术,以增强印度的防务能力;还可以激励美国私营公司在印度共同开发与生产更多的高科技军事装备,以使印度拥有大规模采购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明显的美国中心主义,通过鼓吹美国优势,借机贬低中俄,蓄意挑拨印度与中俄关系。一方面,作者强调,对印度而言,拥抱西方可能会令其不安,因为印度有着引以为傲的战略自主的传统,它更倾向于一个不必在主要地缘政治集团之间做出选择的多极世界;另一方面,作者又针对中国说事,认为中国乐于利用印度的担忧,并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当前的局势,甚至声称中国将这场冲突视为一个机会,通过承诺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以拉拢印度,同时在莫迪政府与拜登政府之间制造隔阂。文章最后十分露骨地表示,印度不应该参与中国所建立的体系之中;印度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不被中俄两国所利用;同时印度还应该展示自身实力,包括公开反对俄罗斯的侵略,而不是被普京政府吓倒。这就意味着印度应该深化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只有美国才是帮助印度实现其大国雄心的最佳选项。然而,印度战略自主的传统决定其并不会如作者在文中所描述那般,追随美国以实现大国雄心,相反,印度依然会在各方势力之间摇摆,因为只有保持中立才是最符合印度国家利益的战略方针

学人菁评

【学人菁评】德鲁瓦·苏杰生、坦维·马丹:四方安全对话需要更硬的刃——发展集团安全势在必行

近期,美日印澳在日本举行的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备受世界关注。5月17日,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美国分支执行董事德鲁瓦·苏杰生(印度外长苏杰生之子)与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

近期,美日印澳在日本举行的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备受世界关注。5月17日,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美国分支执行董事德鲁瓦·苏杰生(印度外长苏杰生之子)与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坦维·马丹合作撰文造势,指出此次的峰会将涉及从印太经济框架这类多边经济项目到斯里兰卡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再到中国近期与所罗门群岛达成的协议等区域发展事态。本次峰会也将是该集团加快安全合作的一次重要机遇。现在是时候让四方安全对话发挥其潜力了。

文章首先指出,四方安全对话并非一个边缘组织,白宫将其描述为“一个关于印太事务的……首要区域小集团。”四方安全对话必须就印太地区的共同安全关切开展更多合作,以确保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危机如地区军事冲突和自然灾害,并管理其可能实现目标的期望值。作者认为,虽然四方安全对话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但目前中国日益增长的自信,要求该集团必须采取更为紧迫的行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无端攻击”只会使四方安全对话变得更有意义。文章甚至渲染“亚洲在中短期内也有发生此类侵略的可能性,以及遏制或应对这种侵略的必要性”,四国集团确保该地区集体和平与稳定的使命变得更加关键。

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四方安全对话近年来所取得的进展。第一,四方安全对话已经具有更为机制化的身份,涵盖四方成员多个级别的会议,包括领导人会议、部长会议、高级官员会议和次级事务专家会议,并定期发布联合声明,概述共同立场。第二,四国政府扩大了对话的范围,就越来越多的问题建立了正式合作,并为该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系列政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还基于四国的互补优势建立区域性倡议,例如,结合美国技术、日本融资、印度生产能力和澳大利亚物流,向印太地区运送新冠病毒疫苗的公共卫生倡议。第三,四方安全对话在安全议程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双边安全关系同样得到了加强。该集团就中国构成的战略风险进行了最高级别的磋商,并讨论了更广泛的印太地区的安全问题。如今,四方安全对话成员一方面通过更为频繁的联合军演,为安全合作与发展做出了真诚的努力,另一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双边安全安排和协定,强化了其内部关系。

针对四方安全对话面临的阻力,作者重点强调应当发挥其在安全方面的潜力。虽然四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暴露出内部分歧,但这并没有使其内部关系变得紧张。四方安全对话反而为其成员共同应对该地区新出现的资源和能力限制带来的挑战,­­提供了一个平台。尽管美国在其关键战略文件中概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区域性议程,但美国政府只批准了有限增长的国防预算。正因为美国无法独自承担印太区域的安全,这些限制进一步加强了美日印澳分担更多责任的必要性。因此,提高四方安全对话克服这些限制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部分原因在于该集团的持久性取决于其兑现承诺的能力。四方安全对话必须证明它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集团,既要向其成员展示其效用,又要向区域社会表明它有能力解决区域问题。四方安全对话确实体现了一种不同的分担责任的方法,即基于更松散的联盟和更好的协调来实现印太区域安全与稳定。

文章最后对四方安全对话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首先,四方安全对话必须专注于落实与巩固其现有的倡议,并使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组织的接触多样化。其次,四方安全对话成员也必须具备灵活性,通过他们之间的无缝协作,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发展做好准备。再次,四方安全对话还应专注于深化其安全接触,以解除印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对四方安全合作抱有的担忧。鉴于其面临的挑战的紧迫性,四方安全对话自身需要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中国问题上。最后,四方安全对话还应加快现有双边合作活动,并扩大其安全合作领域

综上,文章借由俄乌冲突,引申出四方安全对话重视印太区域共同安全关切的必要性,尤其是通过渲染“中国威胁”以及“台海问题”等,提出此次四方安全对话应当优先考虑集团安全议程的建议。尽管作者一再声明四方安全对话不是一个安全联盟,也不会成为一个安全联盟,但文章最后仍毫不掩饰地强调,随着四国在日益严重的全球危机面前寻求合作与协调,以及中国在整个印太地区不断增加的军事存在和自信,四方安全对话必须制定更强有力的安全议程,才能够在未来几年内维持自身和该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学人菁评

【学人菁评】普拉卡什·南达:美国“楔子战略”的目标:为什么印度仍是西方最重要的“摇摆力量”

《欧亚时报》编辑委员会主席普拉卡什·南达在其文章中指出,尽管美国与欧洲的北约国家对新德里在俄乌战争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持强烈的保留意见,但美国与欧洲北约国家正日益清…

《欧亚时报》编辑委员会主席普拉卡什·南达在其文章中指出,尽管美国与欧洲的北约国家对新德里在俄乌战争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持强烈的保留意见,但美国与欧洲北约国家正日益清楚的意识到,不能疏远或对抗印度这个“全球摇摆国家(global swing state)”,因为印度将在维持世界地缘政治秩序的稳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文章首先指出,乌克兰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欧洲战争,它并没有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已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事实。文章引用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的话说,冷战时期,全球秩序的中心断层线是美苏在欧洲的对抗,现如今,欧洲只是地缘政治大戏中的一个插曲,而亚洲才是真正的主角。当今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从大西洋转移到乌拉尔山脉以东,可能影响全球秩序的地缘政治争端和安全困境集中于亚洲沿海地区,世界正在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来应对中国的崛起。

在南达看来,亚洲复杂的政治动态不易自发地生成如在乌克兰发生的那样激烈对抗。乌克兰战争不会改变亚洲的基本地缘政治格局,除非美国从其印太战略上分心。在这里,无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国家利益方面,西方主张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而不是俄罗斯。在这场竞争中,印度是西方的天然盟友。像印度这样的摇摆力量给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带来了优势。但如果印度向中国倾斜,情况将会不同。正是意识到这种基本的地缘政治因素,现在西方国家才改变了其早先对印度在乌克兰战争中保持中立立场的严厉语气。如今,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战略自主”和国家利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对“全球摇摆国家”作为一个地缘政治词汇的来源和意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方丹(Fontaine)和丹尼尔·M·克里曼(Daniel M. Kliman)在《全球摇摆国家: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国际秩序的未来》中的理论逻辑,认同印度是“典型的全球摇摆国家”,即拥有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经济体,居于一个地区的中心地位或成为多个地区的枢纽,并在国内拥有民主政府的国家。因此,就美国的外交政策而言,关注印度这样的摇摆力量可以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回报,因为它们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比起中国或俄罗斯等老牌大国来更加灵活和开放。此外,它们对于是否承担新的全球责任或者使关键挑战的解决复杂化等问题所作做的选择,可能会对国际事务的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文章还指出,从过去两个月各国政要对印度的高调访问可以看出,印度作为“全球摇摆国家”的国际形象正在日益提升。现在印度希望扮演一个重要的全球角色。印度近年来不断寻求扩大后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就是明证。

文章对于印度的平衡外交政策进行了评论,认为印度一直在外交政策实践和选择中淡化军事冒险主义或武力主义,尊重所有国家的领土主权,倡导以规则为基础的治理以及印太地区“所有国家的安全和增长”,也被视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者借用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帕特里克 · 库吉尔(Patryk Kugiel)的话说,尽管印度不是欧洲的正式盟友,但它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仍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在对待印度的方式上,欧盟应当考虑印度作为“全球摇摆国家”的角色以及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将会如何影响国际体系。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对于应对全球挑战、建立新的规则和机构将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作者也毫不忌讳地论及西方尤其是美国希望印度站在自己这一边,以应对中国的挑战,并指出中国学者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上海大学的连波认为,与其说印度是一个“摇摆国家”,倒不如说是美国“楔入战略”的“目标国家”。就实质而言,美国的楔入战略就是要通过阻止亚洲出现战略联盟或战略合作,以孤立中国,其目的是为了修正国际秩序,减少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印太秩序带来的冲击,而印度则是美国“楔入战略”的目标国家。

综上,俄乌冲突及美欧对俄制裁的持续升级使一向摇摆的印度在外交事务中面临巨大压力。虽然新德里保持中立态度受到美欧国家的严厉指责,但同时也使印度成为各方势力争取和关注的焦点。南达从乌克兰战争的本质、全球摇摆国家的作用以及美国“楔入战略”的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印度的平衡外交政策进行辩护,主张将印度这样的“摇摆力量”稳定在自己一方,对美国或任何欧洲大国来说都意义非凡。文章最后指出,在这种情形下,任何针对印度在俄乌战争问题上保持沉默而进行的不当批评,都会反过来影响西方的长期利益;把印度这样的摇摆力量推向中国或者俄中阵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区域动态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俄外交部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联合声明发表评论

5月6日,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就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泰国外交部于5月4日发表的联合声明发表评论。这三国分别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和亚太经合…

      5月6日,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就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泰国外交部于5月4日发表的联合声明发表评论。这三国分别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轮值主席国。

      俄方注意到,联合声明中呼吁各国以强烈的团结意识共同应对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挑战,确保区域发展的积极势头。俄方认为,该联合声明为加强多边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在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氛围。

       评论表示,俄方将一如既往支持东盟在亚太地区国家关系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俄方一直是全球治理体系中负责任的、有建设性意义的参与者,俄方将继续为推进国际对话与合作做出努力。

法国国防

【la nouvelle tribune】法国和印度希望加强伙伴关系

印度总理莫迪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月4日会谈后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法国在声明中表示将积极参与印度的国防生产计划。此外,两国还强调了双方在军备领域的长期合作和相互信任…

印度总理莫迪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月4日会谈后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法国在声明中表示将积极参与印度的国防生产计划。此外,两国还强调了双方在军备领域的长期合作和相互信任,声明提到,即使新冠疫情爆发,法国仍及时向印方交付了“阵风”战机,实现了两国在国防领域的合作。

莫迪总理曾于2020年5月提出“自给印度”倡议,目标是在包括国防在内的各个工业领域提升本国生产力。对此,两国表示将支持发展跨部门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法国在先进国防领域、制造和出口领域的参与,通过创造性的方法共同建设“自给印度”。

莫迪总理于星期三会见了马克龙总统,法国之行是他对欧盟国家进行国事访问的其中一环。这是莫迪总理在马克龙总统成功连任后首次与他举行会晤。

法国国防

【资本报】印度拟为其新航母购入二手“阵风”战机

在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成功连任后,印度总理莫迪决定继续推进两国在国防领域的合作。据法国电视台BFMTV报道,莫迪应飞抵巴黎同马克龙会面,以进一步商榷两国的大型战机合同。…

在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成功连任后,印度总理莫迪决定继续推进两国在国防领域的合作。据法国电视台BFMTV报道,莫迪应飞抵巴黎同马克龙会面,以进一步商榷两国的大型战机合同。这份合同涉及114架空军“阵风”战机和57架海军“阵风”战机。法方将战机分为26架和31架两批,分别交付给印方“维克兰特”号航母(INS Vikrant)和“超日王”号航母(INS Vikramaditya)。

 对印度而言,其首要任务是在印太地区与中国对峙时不至太过落于下风,同时为“超日王”号航母2023年正式服役做好准备。据《论坛报》报道,法国正在考虑向印度出售二手海军“阵风”战机。倘若这些战斗机在果阿实验成功,印度将拥有一支协调一致的空海“阵风”机群。同美国波音公司的“F-18超级大黄蜂”舰载机不同,达索公司的海军“阵风”战机更加适配于“超日王”号。因此,如果印法就此项合作达成一致,达索公司将在与波音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国防部今年1月表示,目前印度政府仍然掌握着主动权,要达成协议还需多次洽谈。2016年,印度采购了36架“阵风”,目前还有3架等待今年交付。此外,达索公司表示,近六年来“阵风”系列战机订单共计已达285架。

对外关系

【法国总统府】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分别与日本、阿塞拜疆、芬兰、立陶宛、印度领导人通电话

3月1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先后与日本首相、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芬兰共和国总统、立陶宛共和国总统以及印度总理举行会谈,具体内容如下。 与日本首…

    3月1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先后与日本首相、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芬兰共和国总统、立陶宛共和国总统以及印度总理举行会谈,具体内容如下。

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先生的会谈

    两国领导人回顾了七国集团成员国协调采取的严厉制裁措施,包括将部分俄罗斯银行从SWIFT通讯系统中移除、针对俄罗斯中央银行的措施、冻结俄罗斯领导人及分裂主义实体的资产、禁止两用物品出口。七国集团成员保持密切联系以加强制裁措施。双方还重申有必要增加向乌克兰和当地民众提供的人道主义支持。

与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先生的会谈

    本次会谈是两国领导人于上周日交流的延续。双方继续讨论了如何在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方面加强对乌克兰支持,以及乌克兰危机造成能源市场失衡的应对方法。

与芬兰共和国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先生的会谈

    两国领导人讨论了乌克兰危机的最新进展。他们重申欧洲在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方面加强对乌克兰支持,并对俄罗斯实施强有力制裁的一致决心。他们对企图破坏该地区稳定的新尝试保持高度警惕。

与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先生的会谈

    两国领导人回顾了乌克兰局势的演变,以及欧洲伙伴国家在实施对乌克兰的支持措施及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方面展现的团结一致。他们还重申了北约盟国确保该联盟成员全面安全的决心,并对任何试图进一步破坏欧洲大陆稳定的企图保持极高警惕。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特别向立陶宛总统强调,法国军队在爱沙尼亚和罗马尼亚的北约前沿阵地的加速部署进展迅速。

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先生的会谈

    会谈重点讨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特别是对平民的影响,此前一名年轻的印度国民在乌克兰哈尔科夫的炮击中不幸丧生。

    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与印度总理就尽快达成停火、确保人道主义援助准入畅通及保持密切协调的重要性达成一致,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框架内。

对外关系

【La Tribune】法国电力集团接近与印度就核电站项目签订协议

法国电力集团证实,关于其在印度建造六座欧洲压水反应堆(EPR)项目的讨论“进展顺利”,并希望“在未来几个月内”达成协议。这将是法国电力集团在国际上签署的最重要项目,以…

法国电力集团证实,关于其在印度建造六座欧洲压水反应堆(EPR)项目的讨论“进展顺利”,并希望“在未来几个月内”达成协议。这将是法国电力集团在国际上签署的最重要项目,以建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两国希望加强“法印战略伙伴关系,尤其是在印太地区”,并“在未来几个月内加强交流,以在杰塔普的核电站项目中取得进一步进展”。

然而,该项目也曾多次停滞不前。2009年,阿海珐(Areva)公司在时任总统萨科齐的推动下推进了此项目,但由于公司陷入困境,该项目便被法国电力集团收购。此外,2011年日本福岛的核电站危机也导致该项目陷入停滞,法国电力集团因此频频遭遇挫折。

因此,和印度的这份协议可能将帮助法国重建和其他国家的核能联系,以期恢复这些反应堆在国外的销售,并实现马克龙对法国核能复苏的期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核设施,其装机容量达到9600兆瓦,足以为7000万户家庭供电。然而,这个项目多年来一直受到当地的反对。反对者特别关注该项目可能对杰塔普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造成的的地震风险,以及排放核废料对当地捕鱼的影响。而法国电力集团更倾向于社会效益,认为该反应堆的建设将为当地数万人提供就业机会。该集团在 2021 年表示,该项目还将在整个项目期间(约 15 年的时间内),为法国核工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并在一百家公司内创造数万个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