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韩国总统室谈及尹锡悦政府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称:“包括与中国的合作。”
当天,总统室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尹锡悦政府印太战略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包容”,“这大概就是与美国印太战略存在差异的地方。”他表示,在经济上,中国的贸易量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因此,拒绝与华合作是极度远离现实的做法。
对此,韩国国家安保室长金圣翰当天在龙山总统室大楼新闻室发布了印太战略最终报告。这是韩国政府首次制定独立的地区外交战略。金圣翰表示:“韩国印太战略的合作对象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包括蒙古在内的东南亚、东盟、南亚、大洋洲、印度洋沿岸非洲等”,“将通过各地区的定制型战略探索合作关系。”报告指出:“为实现印太地区的繁荣与和平,应立足于国际规范和规则,以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为基础,与作为主要合作国家的中国追求共同利益,打造更加健康、成熟的韩中关系。”
1月4日,据塔斯社消息,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宣布,配备高超音速“锆石”导弹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将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地中海上航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以视频方式参加了此次活动。
绍伊古称,该舰航行期间将侧重于应对俄罗斯面临的威胁,以及与友好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护卫舰的士兵将演练在各种环境中使用“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和远程巡航导弹。
“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是22350型的首制远洋多功能护卫舰,由北方造船厂建造。它于2018年7月加入俄罗斯海军,装备有“口径-NK”巡航导弹,其装载的“锆石”导弹能够突破任何现代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
背景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国家。事实上,俄罗斯是世界三大原油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拥有最大的天然气储量,也是最大的天然气和石油出口国。俄乌冲突扰乱了全球能源形势。在此之前,由于封锁后能源需求超过供应,全球能源形势本来就不稳定。由于地缘政治动荡,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已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促使一些国家重新评估其能源供应和政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由于能源成本增加了58.3%,价格影响幅度最大。自俄乌冲突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继续从俄罗斯运往欧洲,部分甚至通过乌克兰的管道。这场能源危机使俄罗斯和其他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受益匪浅。
对欧洲的影响
欧盟90%的天然气需求来自进口,其中41%来自俄罗斯。欧盟还从俄罗斯进口了46%的煤炭和27%的石油。自俄乌冲突开始以来,进入欧洲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急剧增加,欧洲的石油价格和天然气价格相比前一年分别上涨了60%和400%。石油供应仍然可控,因为俄罗斯的原油运输仍然可以到达亚洲和非洲的客户,但天然气市场更困难,因为它依赖于液化工厂和管道等特定基础设施。仅在3月份,欧洲就向俄罗斯支付了价值超过220亿欧元(240亿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气。自4月初以来,俄罗斯每天向欧洲出口至少10亿欧元的能源。由于俄罗斯决定拒绝向芬兰等要求加入北约的国家以及保加利亚和波兰等拒绝以卢布付款的国家供应天然气,天然气供应在6月下旬被切断。在这些案例中,耗尽的少量供应都迅速恢复。但在7月11日,俄罗斯关闭了重要的“北溪1号”管道以进行定期维修,可能会切断德国60%的供应。如果俄罗斯选择不恢复管道,另寻供应将更具挑战性。由于存在这样的风险,德国政府已加快执行下一阶段的应急响应计划。
随着各国将其计划付诸行动,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减少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流入,未来几个月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到今年年底,波兰将停止进口任何俄罗斯煤炭、天然气或石油,而奥地利和德国正在建立天然气配给框架。德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石油、超过一半的天然气和煤炭依赖进口,是一个能源问题特别严重的国家。德国的当务之急是减少其在发电领域对天然气的依赖,但由于德国决定放弃核能,最后三座核电站将于今年关闭,这一任务变得更加困难。
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很少,而且是化石燃料的净出口国。因此,美国限制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决定对该国的能源安全没有影响。
供应链中断
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受损,对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物流供应链的立即中断产生的影响比对俄罗斯的影响更为严重。特别是由于乌克兰所有港口的关闭,黑海地区运输产品的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
对其他全球能源市场参与国的影响
鉴于2022年世界能源需求的近50%将由石油和天然气满足,供应缺口对国际社会构成挑战。由于战争中断了能源供应,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化石燃料价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涨。截至2022年7月5日,欧佩克每桶石油成本已升至114.3美元。全球天然气价格也从2022年1月的2.55美元升至2022年7月份的3.27美元。能源成本是生活成本危机和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随着全球价格的上涨,欧洲和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正在支付更多的费用。
减少对俄罗斯依赖的替代方案
为了谈判必要的采购,欧盟委员会建立了单一买家机制,并与美国达成协议,每天从美国进口150亿立方米。德国于2月22日放弃了对俄罗斯最近建造的天然气管道的批准,转而准备从卡塔尔和美国等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当意大利、荷兰和英国都在加紧建设风力发电时,比利时正在重新考虑放弃核能的决定。
到2027年,欧盟承诺将全面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可以增加从阿塞拜疆等非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商的管道进口,或者重启某些煤电厂。后者或表明欧盟绿色协议实现净零的目标将暂时推迟。据报道,欧洲各地的化肥厂产量减少,31个国家同意从各自的战略储备中使用石油。可以通过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减少气体排放,而其他气体可以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来避免排放。然而,即使考虑到这些替代能源供应和减少需求的选项,两者之间仍有相当大的差异,目前市场的担忧源于此。
自冲突开始以来,国际能源署一直关注俄乌冲突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为了缓解市场压力,并发出俄乌冲突不会导致供应短缺的明确信息,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已同意采取特殊措施,以调取紧急储备石油。
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
通货膨胀:在经历了十年极低的通货膨胀之后,欧盟27个成员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在7月份达到了9.8%,创下了25年来的最高水平。俄乌冲突之前,天然气批发价格上涨了约200%;基准天然气价格目前的交易价格为每兆瓦时250欧元以上,7月份达到了每兆瓦时340欧元以上的峰值,比一年前高了10倍多。批发电价也出现了类似的模式。
货币贬值对外汇的影响:在俄罗斯停止通过其主要管道向欧洲供应天然气后,欧元跌至0.99美元以下,创20年最低。由于欧元兑美元走软,已经应对通胀上升的经济体可能遭受更大的伤害。
金融影响和企业损失:西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切断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俄乌冲突发生后,一些企业就终止合同和撤资发表了各种声明。对这些企业来说,财务影响是巨大的。
更高的运输成本:由于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从俄罗斯运输原油的成本正在上升,这增加了沿此类路线运输货物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急于寻找替代来源,其他渠道的成本也在上升。
能源政策的变化,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和能源组合:特别是那些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国家需要新的战略,当前的能源危机正在加快能源转型,需要对可再生能源进行额外投资。从2022年底到2030年底,欧盟已设定目标通过REPower EU将天然气进口量减少三分之二。
其他国家的机会
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似乎正在向东部和南部转移,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正在增长。如果价格合适,这种能源波动可能会使中国和印度受益。从东地中海到中亚已经发现了天然气储量,但开发这些储量和修建将其商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需要数年时间。
前进的道路
俄乌冲突这样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对世界能源安全形势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能源供应和能源市场定价方面。
尽管俄乌冲突可能会加速欧洲能源转化进程,但考虑到东南亚和俄罗斯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可能减缓世界碳排放清零目标的实现。预计在一年内,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将停止从俄罗斯购买大部分石油,并在中东和其他地区寻找替代来源。沙特和其他国家可能会为了保持每桶100美元以上的价格而限制产量,只有在美国页岩行业能够带来新的供应变革时,这种倾向才会减弱。
预计双边和可能的多边协议将取代能源安全议程上能源自给自足的预想。其中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长期供应协议,还可能包括政治、贸易和安全方面的更深层次的联系。更多的天然气开发很可能会在世界各地进行,甚至在政治敏感地区,如以色列和黎巴嫩海岸附近的水域。
能源安全挑战将影响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促成新的联盟,同时也引发新的紧张局势和冲突。由于补贴是短期的和不可持续的,那些利用补贴来保护本国能源市场免受俄乌冲突影响的国家实际上可能会让未来的情况更不乐观。
各国在实现能源独立的同时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使得实现全球能源安全的道路成为一把双刃剑。为了减少欧洲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国际能源署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他国家也可以利用这些建议来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其中包括加快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研究,充分利用核能和生物能源,以及加大能源脱碳力度。这场危机突显了各国对于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并创造替代的可持续能源迫切需要。俄乌冲突的影响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对未来唯一可靠的预测是全球能源安全的不确定性和价格波动将会加剧。
10月11日,《外交学者》官网刊载一篇题为《印澳关系:评估印度外长的澳大利亚之行》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新德里观察员研究基金会安全、策略与技术中心主任拉杰斯瓦里·皮莱·拉贾戈帕兰(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于10月5日至11日前往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行访问。期间,苏杰生与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Penny Wong)、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勒斯(Richard Marles)举行会晤。
印度和澳大利亚都是“四方安全对话”集团成员,中国的崛起已成为双边关系乃至四方关系的焦点。苏杰生在澳大利亚-印度领导人对话中发表讲话指出,在政治和战略领域,两国在遵循国际法和建立基于规则的秩序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黄英贤则表示,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建立与印度的伙伴关系是澳大利亚区域目标的关键部分。在谈到印太地区的新兴战略秩序时,苏杰生表示,两国日益稳固的双边关系使两国能够在区域和全球层面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还提出双边关系的多面性和全面性。
目前双方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期举行各层级和各部门对话。两国日益趋同的战略利益使得两国在多边机制中互相支持。尽管俄罗斯和中国强烈反对,印度在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中对澳大利亚的核潜艇计划给予了支持,这被视作对澳大利亚在印度核供应国集团(NSG)成员资格以及反恐问题上给予支持的回应。近年来,两国军队多次参与双边和多边演习,加强了防务合作。2022年6月,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勒斯上任后不久就对印度进行访问,反映出印度在澳大利亚战略中的重要性,中国的武力威胁和贸易制裁措施也使得印度和澳大利亚决心加强合作以应对共同威胁。
印度与澳大利亚及其他“四方安全对话”成员国深化安全伙伴关系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俄罗斯,尽管目前为止该问题还未影响“四方安全对话”集团的运作,但是印度国防军火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俄罗斯,其他三个成员国对印度的微妙处境也表示出理解。在印澳外长会晤后举行的联合媒体简报会上,黄英贤表示“四方安全对话”集团运作地非常良好,各国之间的战略信任和一致性是深刻且坚定的,苏杰生也表示四方的利益高度趋同。
在9月26日至30日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上,中国试图通过一项反对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向澳大利亚提供核动力潜艇的决议,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了立场文件,文件称AUKUS这一做法违反了《核不扩散条约》(NPT)有关规定,还指出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该问题上的违规和渎职行为。
消息人士称,印度驻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对AUKUS集团的倡议持客观态度,承认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评估的合理性。由于印度在这方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许多成员国关系密切,在印度的影响下,许多小国对中国的提议明确了立场。消息人士还称,中国意识到其决议不会获得多数支持,因此已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撤回关于反对AUKUS集团寻求向澳大利亚提供核动力潜艇的决议草案。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尤其是AUKUS集团的合作伙伴,对印度的有影响力的外交深表赞赏。
台湾地区外事主管部门负责人吴钊燮本(8)月24日分别接受ZEE MEDIA CORPORATION、ABP NETWORK、TV9、印度BBC、印度CNN、NEWS NATION、THE WEEK及THE TIME GROUPS等8家印度主流媒体专访,阐述中国大陆对台军演已“破坏”台海现状,对印太区域和平稳定构成严峻挑战;吴钊燮呼吁印度等民主阵营国家应加强与台湾合作,共同对抗“威权主义”的扩张。
吴钊燮感谢印度外交部日前公开表达对中国大陆军演严重“破坏”台海现状的关切。吴钊燮强调,中国大陆此次军演,举凡划设演习区、导弹落点、动员大批军机船舰与无人机对台湾与离岛进行“袭扰”,以及搭配网络、假讯息攻击等行动,均凸显中国“谋划已久”,以美国联邦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问台湾作为借口,操演中方长期准备 “侵台”行动的剧本。吴钊燮指出,中国大陆的“野心”并不限于台湾,中国透过”一带一路”计划将触角延伸至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巴基斯坦及吉布地等国,并透过“债务陷阱”等方式“谋取”海外基地,以图扩张政治、军事与经济影响力。印度与台湾同为面对中国军大陆军事威胁的“民主国家”,应该团结合作,共同阻止“威权主义”对外“扩张与侵略”。
吴钊燮强调,台湾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及“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决心坚定不移,将持续提升“国防实力”,并加强与美国等理念相近国家的安全交流与合作,共促台海及印太区域的和平、稳定及繁荣。
吴钊燮表示,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台湾与印度共享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双方在经贸、投资、高科技、半导体、文化及宗教等领域合作日趋密切。印度来台留学人数约2,500名,其中高达近千名学生在台攻读博士学位,人数位居各国之冠,更为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桥梁。吴钊燮也感谢印度媒体近年对“台印度关系”进行的各项正面友好报导,有效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好感;未来台湾将持续深化与印度合作,打造更友好的伙伴关系。
此8家媒体均为印度重要媒体,每日阅听众高达数亿人次,播放范围除印度外,更广及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等海外地区,极具国际传播影响力。
印度智库学者今天在报纸发表文章,认为印度与台湾同样面对网络攻击及不实讯息威胁,应该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度过网络风暴。
印度“金融快报”(Financial Express)今天刊出这篇文章,作者为印度智库“中国分析及策略中心”(Centre for China Analysis and Strategy)研究员夏海娜(Namrata Hasija)与“空中力量研究中心”(Centre for Air Power Studies,CAPS)研究助理金德尔(Divyanshu Jindal)。
文章指出,来自中国的“不实讯息”威胁与日俱增,谷歌(Google)光是今年第3季就关闭超过1万个YouTube频道,推特今年也暂停数以万计“掩盖侵犯人权事实”的“亲中”假帐号。
作者说,过去两年间,印度港口、铁路、电网、资讯科技基础设施、医疗机构、太空及国防产业都曾遭到中国的“网络攻击”,新创及半导体产业料将是下一波攻击对象;另方面,台湾平均每个月遭到多达3000万次的“境外网络攻击”,估计半数是来自中国。
这篇题为“共度网络风暴”的文章指出,印度正打造成为全球软体及科技中心,而台湾则是半导体制造产业的领头羊,印度希望吸引台湾厂商前来发展半导体产业,而台湾也希望分散原本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两国”利益交会、能力互补,在网络空间也同样易受攻击。
文章说,在数字经济及基建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印度与台湾的网络安全市场正快速成长,台湾基于来自中国大陆的“网络威胁”,已积极与美国等伙伴合作,提升监控及分析网络威胁的能力。
印度近年来在网络安全的因应也取得进展,除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伙伴的协助下建立网络安全机制,也在“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与经济合作倡议”(BIMSTEC)架构下,肩负起更大的维护区域网络安全责任。
作者认为,印度的东进政策(Act East)与台湾的“新南向政策”也应涵盖网络领域,以因应共同威胁与利益,并提到,“两国”一些研究机构已建立网络合作,例如“台湾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今年1月与印度堪坡理工学院(IIT Kanpur)签署资安技术合作备忘录。
伊斯兰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官兼助理编辑玛丽尤姆·马苏德(Maryyum Masood)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与印度共享核潜艇技术将破坏南亚稳定》(Sharing Nuclear Submarines With India Will Destabilize South Asia)的文章,文章指出,出于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目的,美国与印度共享核潜艇技术将破坏南亚稳定,美国对此应审慎决策。
文章指出,美国不断扩大的联盟导致了战略不稳定性以及加剧了核风险。2021年9月,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组成了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AUKUS),以便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根据该协议,美英将与澳大利亚分享核潜艇技术。中国认为澳大利亚作为《核不扩散条约》(NPT)的非核武器国家不能拥有核潜艇。AUKUS的合作伙伴则认为核潜艇的转让将促进所谓的印太地区的战略稳定并加强不扩散规范。由于印度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和美国也有可能向印度提供核潜艇。由印度、法国和美国构成的军事轴心被称为“India-France-US cooperation(INFRUS)”。
文章称,在目前的环境下,美国无法单独遏制中国,美国在亚太地区安全合作中必须依靠印度。如果INFRUS成为现实,美国将促成法国海军核推进技术向印度的转让,并使得印度的海上威慑力大大增强。INFRUS伙伴关系还将促使印度在核问题上采取更激进的态度,从而削弱地区稳定。在经济方面,如果印度控制了海上交通线并封锁了关键的咽喉要道,那么依赖海上贸易的地区国家将处于弱势地位。印度的海上优势地位将中断中国贸易和能源的自由流动,也会对“一带一路”倡议造成影响。
文章称,将法国的核动力技术转让给印度以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的这一想法在整个南亚政策界引起了震动。像INFRUS这样的核合作协议如果成为现实,将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地区大国将不得不升级其核武库以保持与印度的平等地位,从而导致横向和纵向的核扩散。考虑到印度对中国的挑衅,美国和相关大国最好能重新审视其对印度的南亚政策和对中国的方针。
负责印太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部长埃利·拉特纳(Ely Ratner)博士本周将启程前往印度和越南,深化美国与印太伙伴的合作。访问印度期间,拉特纳部长将与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唐纳德·卢(Donald Lu)共同主持第六次美印2+2闭会期间会议以及海上安全对话。通过上述会议,美印计划在明年的2+2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通过有关两国国防伙伴关系的一系列倡议,内容涵盖信息共享、技术、后勤和高端海军合作;访问越南期间,拉特纳部长将前往河内主持美越国防政策对话。目前,美国正在拓宽并深化与越南的全面伙伴关系。本次印太访问表明,美国致力于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努力,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的共同愿景。
美国企业研究所(AEI)高级研究员迈克尔·鲁宾(Michael Rubin)在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上发表题为《为什么美国应该在印度开设新的领事馆》(Why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Open New Consulates in India)的文章。该文为美国在印度设立新领事馆提出了五个地区作为建议选择: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锡克教徒占主导的旁遮普地区、印度科技心脏班加罗尔、人口众多的北方邦和与西藏事务有关的喜马偕尔邦。
文章对每一地区的选择都提出了对应的理由。对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作者认为自三年前印度撤销克什米尔地区自治之后,该地区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恐怖主义问题或骚乱。再加之该地区在国际争端、旅游中心和社会重要性各方面的巨大作用,文章建议美国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夏季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设立领事馆。旁遮普地区以锡克教徒为主,鉴于该地区和其美国侨民受到巴基斯坦“哈利斯坦”(“Khalistan”)分离主义运动影响,且美国旁遮普人在两国之间旅行的人数众多,文章建议美国在该邦首府或最大城市设立领事馆。班加罗尔(Bangalore)作为印度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也被放在了建议名单当中。文章指出,印度在旧金山设立了领事馆,保持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科技中心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性。此外,由于北方邦人口逾两亿,也被文章建议设立领事馆。最后,文章指出虽然喜马偕尔邦人口不到700万,但与中国西藏毗邻,现任达赖喇嘛居住于其冬季首府。作者指出,“此处的领事馆将比在中国的任何外交职位都更适合处理西藏事务,而不会越界公开支持中国的分裂主义”。
文章指出,虽然新德里总体上与华盛顿都致力于发展关系,但对美国及其在印度地方一级的外交官仍然存在重大的不信任,这是冷战和不结盟运动的不信任的遗产。作者认为美国应该从今天开始重视印度在全球中的重要性,重新组织外交手段。
持续七个月后,俄乌冲突似乎进入了非常阶段。俄罗斯宣布在四个控制地区的公投中获胜,为其加入俄罗斯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普京还宣布部分动员,征召30万预备役人员前往前线。这是一个重大转折。乌克兰最近取得了成功,美国领导的北约累计向乌克兰提供了600多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北约一方因核威胁而退出冲突,宣称公投为假,正在寻求提出新的决议来反对公投,尽管知道决议会被俄罗斯否决。
为什么冲突中没有一方考虑终止冲突?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受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和严重的粮食短缺。有鉴于此,结束冲突的外交手段和谈判协商早就应该是合乎逻辑的选择,但出于自身战略考虑,似乎没有一方考虑结束冲突,都希望在回到谈判之前取得更多收益。各方都知道不可能在这场冲突中成为彻底的赢家,但各方都决定延长紧张局势,以避免成为彻底的输家。
俄罗斯一方:
俄罗斯尚未实现其解放整个顿巴斯地区和乌克兰南部,以形成包围,与德涅斯特河左岸相连的战略目标。在长期的冲突中,俄罗斯没有从他国得到丰富的军事物资支持。因此,从军事角度来看,俄罗斯一个明智的选择是巩固其成果,从对俄不友好地区撤退,在对俄友好地区重新部署部队,调整战略安排。
如果俄罗斯的“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总统普京威胁使用核武器,北约则会开始关注其将如何应对。公投后预期的领土并入使核威胁愈加复杂,因为根据俄罗斯核政策,并入领土遭到袭击可能会引发核反击。如果芬兰加入北约,俄罗斯与北约的直接陆地边界可能会延长1000多公里。
俄罗斯意识到其在经济、外交、信息和政治战领域的局限性。俄罗斯备受批评的部分动员行动和对预备役人员的呼吁事实上与乌克兰在七个月前的军事戒严期间所做相类似,然而后者受到西方媒体的赞扬,这是重点针对俄罗斯的信息战。因此,俄罗斯将倾向于保留现有利益,并将冲突延长到冬季,这可能有利于俄罗斯重新取得优势,以实现剩余的军事目标,从而使自己在解除制裁的谈判中占据上风。
乌克兰:
总统泽连斯基接受了北约在其国家的如此多的政治、战略和军事投资,并在反击中取得一定的胜利,表面上乌克兰代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俄罗斯作战,从而削弱俄罗斯。然而,泽连斯基同样选择延长冲突。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乌克兰自独立以来失去了15%的原有领土,产生了超1000万难民,城镇被毁,伤亡人数众多,其宣扬的民主正在戒严和全民公投下挣扎。虽然美国领导的北约所提供的军事援助和武器可以增强其战斗力,有助于发动对峙攻击,但从俄罗斯手中夺回失地将非常困难,因为俄罗斯将使用已建设区捍卫自己的利益,在核威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北约对冲突的军事支持不会让乌克兰更接近停止冲突走向和平的道路,反而可能导致其领土结构长期变化,面临无休止的代理人冲突和长期增强的俄罗斯威胁。泽连斯基明白把他描绘成英雄和获胜者的西方叙事和信息战并不长久,但他将延长冲突,以保障他的政治生涯并持续获得援助。
北约:
乌克兰反攻的成功以及北约在经济、信息、外交和政治领域对俄罗斯的无军事、无接触、无公开冲突中取得的进展可能会让北约感到鼓舞,但北约担心的方面在于普京的核威胁不可轻视。俄罗斯如果宣布新获得的领土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在公投成功后逐步升级政策,那么其陷入困境时有可能发动战术性核打击。
美国可能会从与乌克兰的武器、能源和冲突后建设的合同中受益,这或许证明最近增加援助存在有助于实现削弱俄罗斯,以抵御欧洲潜在竞争对手目标的合理性,但其最大的战略损失是使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在战略伙伴关系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俄罗斯可能会开始采用替代性金融体系,从而减少对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依赖。
北约受到俄罗斯对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的温和回应的鼓舞,急于加强这两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以确保其北侧长期处于良好的集体安全态势,这对于中俄在北极地区和北大西洋的足迹而言也有意义。北约将继续敦促俄罗斯结束冲突,同时支持乌克兰继续抵抗,直到乌克兰消耗殆尽,因为如果在俄罗斯拥有相当大一部分土地的情况下举行谈判,北约将被视为弱者。目前俄乌冲突已经造成数百万难民与雇佣军混在一起,俄罗斯交战边境加长,俄罗斯将在吸取错误教训后进行重组,无疑不会为欧洲带来和平。北约已表示愿意牺牲其能源和经济利益以实现和平目标。为了长远有效地打击对其不友好的俄罗斯,欧盟需要增加国防开支,同时将一些主权决定交给美国。
未来发展:
尽管西方存在一些持相反意见的言论,专家认为乌克兰可能不会夺回较多领土,未来对峙打击、秘密行动和一些导致俄罗斯人员伤亡的战斗将继续发生,这将引起俄罗斯的同等或更强烈的反应。
在围绕乌克兰地区的大国争端中,一方面,全球需要的是结束这场冲突,但因为俄罗斯尚未实现其在当地的战略目标,谈判并不现实。进行谈判对于说服北约解除制裁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没有任何约束普京的影响力,因此对其最方便的选择是不承担任何人员伤亡的后果,并通过持续的代理人冲突削弱俄罗斯。泽连斯基决定延长冲突的考虑更是如此,他明白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他将失势。在目前的进攻阶段,俄罗斯似乎已经取得了充足优势,但前景仍不够明朗。俄罗斯的公投和核威胁已将冲突推向下一阶段,北约对此尚未做出回应。
近日,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本次金砖峰会的主题是“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会后发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简称《北京宣言》)聚焦加强和改革全球治理、团结抗击疫情、维护和平与安全、完善金砖机制建设等议题,达成75项共识。金砖五国中,印度既是上月QUAD东京峰会的成员之一,又即将参与由美西方国家主导的G7会议,其外交灵活性与战略摇摆性可见一斑。
一、第十四届金砖峰会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6月22日-24日,金砖国家接连举办了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以及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金砖领导人峰会,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叠加共振以来中印俄领导人首次举行的线上会晤。
百年变局之下,金砖国家的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的25%,贸易总额约占世界的18%,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金砖国家2022年的合作重点,主要包括:践行多边主义、团结抗击疫情、促进经济复苏、推进高效务实合作、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化人文交流、完善机制建设。6月23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举行,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皆出席了此次由中方主办的金砖峰会。会后发表的《北京宣言》中89次提到“发展”,105次提到“合作”。宣言指出,重申对多边主义的承诺,维护国际法,包括作为其不可或缺基石的《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在此体系中各主权国家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全球经济治理对各国确保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拓展和加大参与国际经济决策和规则制定进程。宣言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呼吁世贸组织所有成员避免采取违反世贸组织精神和规则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此次会议还确立了“加快金砖扩员进程”的重大决议,同意继续开展“金砖+”合作,推进金砖扩员进程。随后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邀请了包括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埃及、哈萨克斯坦、塞内加尔、泰国、阿尔及利亚等的十多位非金砖国家领导人出席。
此次金砖峰会的召开,恰逢美西方国家三场峰会——欧盟峰会、G7峰会和北约峰会轮番登场之际。在西方的“小圈子”不断制造对抗与分裂的当下,金砖国家代表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发出的多边主义呼声显得更加及时和可贵。
二、印度国内对此次金砖峰会的反应
在新冠疫情蔓延、印中持续对峙与俄乌冲突爆发的三重背景下,印度国内对此次金砖领导人会晤的“略显纠结”。在充分肯定金砖国家平台作用的同时,主张采取灵活、平衡的做法。
其一,印度视金砖国家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发声平台,高度肯定平台的机制性作用。此次莫迪政府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与会即是最好的例证。自三月王毅外长访印之时,印度国内就出现了“莫迪总理可能将于六月底参加金砖峰会”的舆论。此后,印度陆续参与了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在线启动、金砖国家协调人第二次会议、金砖国家外长视频会晤以及第十二次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等一系列活动。6月21日,印度外交部正式发布了莫迪总理将参与金砖峰会的通知,并表示“金砖国家已成为讨论和审议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问题的平台”。印度总理莫迪23日发表讲话时称,“对全球经济治理持相近态度”使金砖国家走到了一起。新德里政策中心研究员辛格强调,俄罗斯并没有排除在国际舞台之外,这次峰会是一次正常的接触。出身印度政治世家、现任《印度教徒时报》外交事务编辑的苏哈西尼·海达尔总结了此次峰会达成的多项合作协定,她认为在印中边境持续对峙的当下莫迪政府出席金砖领导人峰会本身就传递了友好的信号。印度经济学家、印中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穆罕默德·萨基卜则发出了“印中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未来金砖国家达成任何努力乃至成功至关重要”的呼声。
其二,相较美西方主导的QUAD东京峰会与即将举行的G7会议,印度国内对于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态度较为冷淡,甚至表现出一种回避的姿态。印度最早关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报道出现在三月王毅外长访印之后,其后一直陷于沉寂,直至六月中下旬中印两国外交部先后发布正式的峰会通知。峰会举办前,印媒关于此次领导人会晤的介绍多转引中国发布的官方活动。诸如“印度将阻止金砖峰会上出现‘反美’的声音,确保峰会所发表的联合声明都是中立的”的消息更是甚嚣尘上。金砖五国领导会晤当天,《印度时报》更是发布了题为“印度应尽可能与金砖平台合作,但其核心利益在于西方”的社论,指出“金砖五国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联系和合作是有意义的。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印度的利益在于更多地与西方结盟,以对抗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压力,并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的军事依赖。”总体而言,相较此前的QUAD峰会,此次金砖领导人会晤无论是报道数量还是报道深度都难以望其项背。印度国内甚至出现了“面对面峰会优于线上峰会,因此印度更重视四方而不是金砖”的舆论风向。
其三,印度知识精英普遍认为需要在金砖国家中采取“平衡”和“灵活”的做法,既要在金砖国家中发挥引领性作用、谋求经济利益,又要与中俄保持适当距离、坚持“西方优先”。《印刷报》资深战略评论员乔蒂·马尔霍特拉言简意赅地指出“现实主义原则主导了此次莫迪与中俄领导人的对话”。《印度教徒报》6月26日发表题为《一块砖一块砖地建设: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的社论,称“分歧并不意味着金砖国家无法在利益相一致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前外交秘书萨仁山强调,“此次金砖峰会难以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但印度坚持在许多地区和国际平台上保持其存在。这突显出印度今天的外交范围需要各种基于利益的联盟,而不是建立排他性的伙伴关系”。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项目研究员哈什·潘特认为金砖国家内部共识的局限性正变得非常明显。继乌克兰冲突之后,俄罗斯可能与中国更加接近,印度在该平台内的战略机动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因此莫迪政府需要在金砖平台中变得更加灵活。
三、印度“多向结盟”外交底色浓厚
当前印度外交更多地表现为在对立或存在矛盾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间左右逢源、两面下注。无论是百年变局下的中美竞争还是美西方对俄的顺轮制裁,莫迪政府都主张采取实用主义的“多向结盟”战略,通过“以小博大”的外交手腕,争取印度的利益最大化。此次金砖峰会,印度既希望保有金砖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利益合作的重要抓手,又不愿过多亲近俄中两国以免“惹恼”美西方国家。
一方面,莫迪政府的“多向结盟”是要通过构建基于议题、以结果为导向的多向结盟,“制衡中国在亚洲的崛起”,塑造多极化亚洲,获得更多朋友、更少敌人、更多善意和更大影响。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其2020年出版的《印度之路:不确定世界的战略》一书中写道:传统同盟内部的信任在削弱,固守“不结盟”原则或寻求正式同盟关系,均不符合印度的利益。随着新冠疫情肆虐和俄乌冲突爆发,印度的目标就是要推动西方将其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转向印度,由此助力印度的持续崛起。因此,莫迪政府连任以来大大加快了与美西方达成“同盟化”关系的步伐——不仅与美日澳三国构建了一个军事后勤相互支持的防务体系, 还参与到了意在推动区域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印太经济框架”首发国之列。
另一方面,印度虽然现下选择了与美接近,但其终究难以回避经济需与中国合作、国防需要俄罗斯合作的现实性议题。美国智库兰德(RAND)资深分析师葛莱斯曼(Derek Grossman)指出“随着大国竞争的持续升温,不仅是美中之间,美俄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印度想要维持在大国间的平衡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就“中俄印”关系而言,三边合作可以在国际政治体系变革中扮演平衡器的作用,也是多极化世界秩序的三根主要支柱。印度参与中俄印合作利于纠正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有关印度外交加速倒向西方的误解,展示印度坚持东西方平衡外交传统的决心。2022年3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是QUAD中唯一未公开谴责俄方的成员国,这在美国倡导的“盟国协同”中实属罕见。印度通过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中立”,维持了与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还提升了自身“待价而沽”的筹码。就“日美印”三边关系而言,印度先后于2018年、2019年与美日两国建立了“2+2”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对话机制。日美印三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融合趋势在逐渐加强。三国战略合作的目标是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从而维持印太地区的所谓“均势”。
简言之,印度要想真正实现其“大国梦”,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等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多边平台中离不开中俄两国的支持。以西方为首选的“多面结盟”式的外交固然能为印度带来一时的高光色彩,但其代价是永久性的损害了与中国这一最大发展中国家以及俄罗斯这一最大国防军备供应国家的关系。孰轻孰重?莫迪政府应该做出正确的取舍。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13日发布消息称,正在与印度海军实施联合训练,时间为9月11日至17日。报道称,训练在安达曼海至孟加拉湾实施,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出云”号和“高波”号,印度海军的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和战机等参加。海自透露称,训练了反潜战、射击、防空战等。9月8日,日印两国在东京召开了外长防长磋商(2+2),就扩充联合训练达成了共识。海自一把手、海上幕僚长酒井良在13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今后也将继续努力强化日印合作。
9月14日,兰德公司发布题为《印度尼西亚寻求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安全支持》的文章。文章指出,自从1955年万隆会议举办以来,印度尼西亚一直因其在外交政策中严格遵守不结盟政策而闻名。11月,印度尼西亚将在20国集团会议上接待全球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
然而,文章认为,印度尼西亚的不结盟政策在它自己的周边地区——印太地区内破裂。对于美中新的大国竞争,印度尼西亚并没有置若罔闻,而是悄悄地、坚定地支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近年来,由于中国和印尼在纳土纳群岛地区的争端,两国之间的双边外交和安全对话基本上陷入僵局。不过,两国经济关系依然牢固,但也只是“生意关系”。
相比之下,印尼与美国的关系更加多元化,两国一致认为有必要共同对抗中国。例如,上个月,两国联合参加了“加鲁达盾牌(Garuda Shield)”年度军事演习。其中一次海军演习是在包括纳土纳群岛在内的廖内群岛举行的,这显然是对中国发出的威慑信号。中国没有与印度尼西亚举行过类似的军事演习。尽管印尼可能不会经常用语言表达,但它与美国的目标相同,即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不容“胁迫”。
然而,也有人认为,美国与印尼接触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真正的经济战略,而这实际上是中国与印尼外交的最前沿。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印度尼西亚重视美国,因为它有助于威慑中国。如果美国能够弄清楚自己对于同印尼发展经济关系的态度,那么美国或许能够提供一个可行的替代接触渠道。
印尼与中国的关系纯粹是交易性的,因此停滞不前。但中国对印尼的影响不应被最小化。美国必须大力争夺印尼的青睐。
9月16日,威尔逊中心转载题为《被迫向东看?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北极治理的未来》的文章。文章指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成为21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其影响远远超出乌克兰边界。事实上,这场冲突已经影响到了北极合作。鉴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击,其余七个北极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和美国)已将俄罗斯排除在北极理事会的活动之外。
亚洲国家在北极治理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自2013年被北极理事会接纳为观察员国以来,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韩国都在争夺对北极地区事务更大的影响力。在过去十年中,它们都通过各种投资努力增加了在北极的商业存在。尽管北极国家一直接受资本流入,但事实证明,它们对亚洲国家参与设置议程和形成北极地区行为规则并不那么热情。相反,北极国家更愿意在决策权和特权方面保留高度的排他性,限制非北极国家在理事会中的作用。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北极理事会最初暂停了活动,现在在没有俄罗斯的情况下恢复了活动。随着西方制裁将俄罗斯与全球市场隔离开来,俄罗斯可能会倾向于与非北极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开展更多合作,以实现其区域发展目标。由于这三个国家对该地区丰富的资源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更有可能在北极发起联合倡议。
随着西方金融制裁开始生效,大多数西方公司要么离开了俄罗斯市场,要么暂停业务。这为中国和印度公司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充分利用普京关于开发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议程,更深入地研究北极。与此同时,北极国家寻求北极理事会的替代方案,或在没有俄罗斯的情况下恢复活动,这可能会促使俄罗斯与中印建立替代的区域管理机构。这可能会导致区域治理两极分化,阻碍对区域问题的有效决策,将北极较小的国家——丹麦、芬兰、挪威、冰岛和瑞典——挤出决策过程,并将北极暴露在中印、中美权力竞争面前。
最重要的是,由于俄罗斯在外交事务中越来越关注其亚洲身份,北极治理可能会变得更加亚洲化。俄罗斯一直是亚洲的一部分,但从历史上看,俄罗斯战略决策更多地受到其欧洲国家认同的影响。由于西方制裁以及俄罗斯与全球经济和西方主导的全球组织脱钩,俄罗斯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在制定外交政策举措时利用其亚洲身份。这可能进一步认可非北极国家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并最终引发美中、美俄竞争对北极的溢出效应。此外,这种话语权上的相互竞争很可能会加大其他七个北极国家(A7)与俄罗斯之间的信任差距,并可能导致北极理事会最终解体。
展望未来,最好的情况是表现出高度的务实精神,在A8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恢复北极理事会的工作。然而,由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信任度低,而且可能会加强东欧国家的敏感程度,这可能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鉴于缺乏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重点应该放在最不利的行动方案上。其中一种方案是先发制人:阻止俄罗斯与亚洲联系,孤立俄罗斯,激励亚洲国家与北极理事会的西方成员合作,同时警告它们,如果继续向俄罗斯的北极项目投入资金,将受到严厉制裁。为此,最近举行的第二届印度-北欧峰会讨论了北极合作,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样做涉及艰难的战略权衡,因为这要求北极国家放弃排他的观念,减少与中印的战略竞争。这一方案提供了一条降低俄罗斯在北极影响力的道路,但它并不能阻止亚洲在北极的影响力上升。
9月15日至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将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举行。这将是继2019年6月在比什凯克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后的首次面对面峰会。此前两届峰会分别以线上和混合形式在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举行。前印度驻哈萨克斯坦、瑞典和拉脱维亚大使阿肖克·萨詹哈尔(Ashok Sadzhanhar)特别撰文强调了此次峰会的重要性,并对会议形势作出了研判。
萨詹哈尔将领导人是否亲自到场参会看作一个重要的风向标。他指出,目前还不清楚除了同为本组织成员的三个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领导人之外,还有哪些领导人将亲自参加这次元首理事会。最有可能出席的是伊朗领导人,因为这是其成员国资格获批后举行的第一次峰会,伊朗已为此努力多年。此外,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的官方声明,但萨詹哈尔认为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莫迪总理将亲自到访乌兹别克斯坦参加此次峰会。回顾过去,莫迪总理出席了自2015年以来的所有上合组织峰会。其次,在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的领导下,乌兹别克斯坦已成为印度在中亚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安全和战略伙伴。莫迪和米尔济约耶夫互动密切、相互理解,结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两国元首互访频繁,米尔济约耶夫曾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两次访问印度,莫迪也分别于2015年7月和2016年在出席上合组织峰会期间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对印度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原因有三。第一,乌兹别克斯坦是与阿富汗接壤的三个中亚国家之一。阿富汗已成为印度和该地区的巨大安全威胁,塔利班为大量恐怖组织提供了避风港。乌兹别克斯坦作为阿富汗最大的电力供应国,享有经济信誉,并积极与该国保持接触。乌兹别克斯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让塔利班相信,如果它希望得到全球外交承认,就应该确保激进组织不在该地区及其他地区从事恐怖活动。阿富汗现任领导班子还须走向代议制政府,并确保妇女、女童等少数群体的安全和权利。第二,乌兹别克斯坦在促进与中亚的连通性以及恰巴哈尔港和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运营方面也发挥着核心作用。第三,印度将在于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正式就任下一年的轮值主席国。
萨詹哈尔认为对于俄中两国来说,此次峰会重要的目的之一在于发出两国并未被孤立的信号。他预测此次元首理事会将是“高朋满座”的景象,俄中巴领导人都将亲自到会。对俄罗斯而言,普京希望借此次峰会巩固其在中亚的影响力,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一直在下降。对中国而言,中亚对中国及其旗舰项目“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在最近几个月显著增加。在乌克兰危机之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通过俄罗斯向欧洲运送货物的路线受到了阻碍。乌兹别克斯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大大增加,预计明年将开通延迟已久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以及连接中巴经济走廊的铁尔梅兹-喀布尔-白沙瓦铁路。此外,萨詹哈尔指出上合组织一直被认为是由中国驱动的。因此,中方领导人到场出席合情合理。俄中领导人还将重申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上宣布的“无限制”伙伴关系。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两国与美国和西方的冲突现在已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突出。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也可能到场出席,他需要减轻自己目前面临的国内压力,巴基斯坦希望在上合组织中成为地区舞台上有影响力的参与者。
萨詹哈尔表示,如果普京出席,很可能会与莫迪举行双边会晤。这将是印方尝试了解俄罗斯在乌克兰未来目标,两位领导人携手规划双边合作未来方向,特别是在国防和能源领域的宝贵机会。而印中领导人会晤只有在中方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才能举行,因为印度不太可能提出双边对话的要求。由于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愿意放松其在实际控制线上的“扩张主义政策”,因此最高级别的双边会议能否产生任何重大的积极成果仍存疑。然而,莫迪可以借此向中方领导人传达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强烈而坚定不移的观点。由于一系列国内因素和双边考虑,莫迪和巴基斯坦领导人谢里夫不太可能举行会晤。目前,谢里夫的领导地位摇摇欲坠,尚不清楚他能在位多久。在这种情况下,印巴所达成的任何协议或谅解的有效性与寿命都显然有限。
最后,萨詹哈尔对印度在上合峰会的外交成果作出展望。莫迪总理将利用在撒马尔罕的机会,推进印度与伊朗在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和恰巴哈尔港的合作以及双边战略和经济方面的伙伴关系,并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领导人展开磋商,抓住加强双边和地区关系的新机遇,从而推进印度与这些国家的多方面关系。借此次峰会之机,印度将深化与多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伙伴关系,促进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安全、政治、经济和商业利益。
9月7日至9日,法国外交部长下属负责发展、法语国家和国际伙伴关系的国务秘书克丽索拉·扎夏洛布罗(Chrysoula Zacharopoulou)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她与东盟秘书长林玉辉(M. Dato Lim Jock Hoi)举行了会谈。双方讨论了2021年3月启动的法国-东盟发展伙伴关系,表示希望该伙伴关系在2022-2026期间的行动计划取得成功,并希望加强双方在卫生和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根据马克龙在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克丽索拉重申了法国对其在印太地区合作伙伴的承诺,包括与他们一起努力维护基于法治和多边主义的秩序。此外,她还参加了20国集团发展部长会议,并与印度尼西亚、日本、塞内加尔和德国的与会代表举行了会谈。据悉,此次会议旨在鼓励20国集团成员国进一步支持受俄乌冲突影响的伙伴国家,努力保障全球粮食和能源安全,加强发展融资,并探索在卫生等领域的合作议程。
2月26日,印度国防部国务部长阿杰伊·巴特(Ajay Bhatt)主持开幕两年一度的“2022-米兰(MILAN-22)”海军联合演习。本次联合军演由印度东部海军司令部主办。来自友好国家39个代表团、13艘舰艇和1架海上巡逻机将参与此次演习。
印度海军在声明中表示,此次演习相较以往的“米兰”军演的规模都更大、形式更多样,反映了印度作为海洋领域负责任和可靠的合作伙伴的地位日益提高,彰显了印度海军对全球海洋安全的承诺。“2022-米兰”军演的目标与莫迪总理的“萨加尔”愿景(SAGAR)相一致,将在通过合作实现和平与繁荣的区域协同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次日,印度海军参谋长哈里·库马尔(R Hari Kumar)出席军演并发表主旨演讲。库马尔表示,各国只有在海洋领域开展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安全和发展,“全球公共产品”的未来取决于共同的合作努力。他还指出,海洋是全球贸易和繁荣的生命线,保持海洋自由进行商业贸易是大多数国家的核心利益。
此次演习最大的焦点是扩大印度的军事外交,这是今年邀请参演军队数量最多的一次军演。印度海军在声明中称:“印度海军不仅可以投射军事力量,还可以拓展外交。为此,进行联合多边演习是汇集不同海军的一项重要活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派出军舰参与此次演习意义重大,因为他们也意识到中国海军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此条整合了《今日印度》2月23日的报道:https://www.indiatoday.in/india/story/indian-navy-exercise-milan-fleet-review-visakhapatnam-countering-china-indian-ocean-region-1916986-2022-02-23
还整合了《印度快报》2月28日的报道: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india/countries-need-to-collaborate-in-maritime-domain-to-achieve-growth-navy-chief-7793953/】
近日,由于乌克兰冲突,西方正在考虑对俄罗斯武器贸易施加额外的经济制裁,这为印度购置的俄罗斯军事系统的交付带来了不确定性。除了现有装备的备件和供应品,不利的制裁可能影响S-400防空系统和“塔尔瓦尔(Talwar)”级护卫舰等至少三个装备的交付。知情人士表示,其中最为棘手的是2018年购置的四艘“塔尔瓦尔”级护卫舰的交付问题。其中两艘护卫舰在俄罗斯生产,另外两艘则将在印度果阿(Goa)造船厂建造,但在乌克兰制造的动力装置尚未交付,且无法通过其他国家代替交付。因此有人担心,乌克兰供应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该武器的交付产生不利影响。
此前,俄罗斯已向印度交付第一批S-400防空系统,但另外四批仍悬而未决。尽管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俄罗斯会推迟交付,但乌克兰的长期危机令人担忧。由于印度决心深化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尽管西方国家的制裁不会导致任何项目关闭,但会造成付款延迟和程序上的困难,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化解。印度和俄罗斯已设法绕过所有受美国影响的银行进行军事系统交易,即大部分通过卢比-卢布直接交易。
此外,印俄合作生产的“布拉莫斯”导弹和印度自主生产的AK-203突击步枪也可能受到制裁的影响。
2月23日,美国波音公司向印度交付了第12架P-8I海上巡逻机,这是根据与印度国防部2016年签署的期权合同交付的另外四架飞机中的第四架。波音印度防务公司常务董事苏伦德拉·阿胡亚(Surendra Ahuja)表示,随着P-8I海上巡逻机的交付,双方将继续深化伙伴关系,波音公司将致力于与印度国防部队密切合作,以满足印度的作战需求。
波音公司还将向印度海军飞行人员提供培训、备件、地面支持设备和现场服务,以提升印度本土制造、维护和支持印度海军P-8I机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