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中心】被迫向东看?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北极治理的未来

推文时间:2022-09-29     期数:65

9月16日,威尔逊中心转载题为《被迫向东看?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北极治理的未来》的文章。文章指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成为21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其影响远远超出乌克兰边界。事实上,这场冲突已经影响到了北极合作。鉴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击,其余七个北极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和美国)已将俄罗斯排除在北极理事会的活动之外。

亚洲国家在北极治理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自2013年被北极理事会接纳为观察员国以来,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韩国都在争夺对北极地区事务更大的影响力。在过去十年中,它们都通过各种投资努力增加了在北极的商业存在。尽管北极国家一直接受资本流入,但事实证明,它们对亚洲国家参与设置议程和形成北极地区行为规则并不那么热情。相反,北极国家更愿意在决策权和特权方面保留高度的排他性,限制非北极国家在理事会中的作用。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北极理事会最初暂停了活动,现在在没有俄罗斯的情况下恢复了活动。随着西方制裁将俄罗斯与全球市场隔离开来,俄罗斯可能会倾向于与非北极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开展更多合作,以实现其区域发展目标。由于这三个国家对该地区丰富的资源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更有可能在北极发起联合倡议。

随着西方金融制裁开始生效,大多数西方公司要么离开了俄罗斯市场,要么暂停业务。这为中国和印度公司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充分利用普京关于开发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议程,更深入地研究北极。与此同时,北极国家寻求北极理事会的替代方案,或在没有俄罗斯的情况下恢复活动,这可能会促使俄罗斯与中印建立替代的区域管理机构。这可能会导致区域治理两极分化,阻碍对区域问题的有效决策,将北极较小的国家——丹麦、芬兰、挪威、冰岛和瑞典——挤出决策过程,并将北极暴露在中印、中美权力竞争面前。

最重要的是,由于俄罗斯在外交事务中越来越关注其亚洲身份,北极治理可能会变得更加亚洲化。俄罗斯一直是亚洲的一部分,但从历史上看,俄罗斯战略决策更多地受到其欧洲国家认同的影响。由于西方制裁以及俄罗斯与全球经济和西方主导的全球组织脱钩,俄罗斯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在制定外交政策举措时利用其亚洲身份。这可能进一步认可非北极国家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并最终引发美中、美俄竞争对北极的溢出效应。此外,这种话语权上的相互竞争很可能会加大其他七个北极国家(A7)与俄罗斯之间的信任差距,并可能导致北极理事会最终解体。

展望未来,最好的情况是表现出高度的务实精神,在A8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恢复北极理事会的工作。然而,由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信任度低,而且可能会加强东欧国家的敏感程度,这可能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鉴于缺乏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重点应该放在最不利的行动方案上。其中一种方案是先发制人:阻止俄罗斯与亚洲联系,孤立俄罗斯,激励亚洲国家与北极理事会的西方成员合作,同时警告它们,如果继续向俄罗斯的北极项目投入资金,将受到严厉制裁。为此,最近举行的第二届印度-北欧峰会讨论了北极合作,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样做涉及艰难的战略权衡,因为这要求北极国家放弃排他的观念,减少与中印的战略竞争。这一方案提供了一条降低俄罗斯在北极影响力的道路,但它并不能阻止亚洲在北极的影响力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