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美国企业研究所发布题为《对中国或墨西哥征关税,但不能同时对两者征税》的报告。报告指出,在美国,双边关税的影响通常被高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可以迅速填补空缺;在受扭曲的市场中,美国通过提供高销售利润吸引新生产,从而减轻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因此,如果通胀是首要问题,美国应避免同时对中国和墨西哥实施广泛关税。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关税在拜登政府期间大多被保留。2019年关税全面实施时,美国消费者通胀率为2.3%。但随着时间推移,替代效应增加,通胀影响减弱。2025年,对中国的关税可能大幅上升,税率或从25%翻倍至50%。这或许不会显著推动通胀,但特定商品价格可能上涨。如果中国关税与全球20%的关税相叠加,或将墨西哥纳入全球关税范围,情况将显著改变。
2017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额为5050亿美元,墨西哥为3130亿美元。2023年,中国降至4270亿美元,而墨西哥增至4750亿美元。但墨西哥进口的激增主要在2021年,而中国进口的最大下降发生在2023年,墨西哥已经部分取代了中国。这与拜登政府在2021年保留特朗普关税有关,这使墨西哥进口更具竞争力。
报告认为,关税实施后,墨西哥不仅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其规模远超德国,且与中国竞争比加拿大更激烈。如果中国关税再度提高,墨西哥将成为最重要的替代来源以抑制通胀。在关键领域如汽车零部件、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和电气组件,墨西哥正逐步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然而,对墨西哥单独征税的呼声也存在。美国也可能在2025年与中国开启贸易谈判。墨西哥作为替代供应来源,对抑制中国关税引发的通胀至关重要,同时对两者征税将显著增加通胀风险。
11月25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