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中,印度与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的不对称逐步加剧,这对印度的外交政策造成了重大挑战。莫迪政府上任之初对中国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姿态,这最终导致了2017年中印军队在中国、印度和不丹三国交界的洞朗高地发生对峙。自此以后,中印双方一直在努力防止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并避免在边境地区采取挑衅行为。2018年4月,在洞朗对峙事件之后,印度总理莫迪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举行了首次“非正式”会晤,并于今年10月在印度马哈巴利普兰延续了非正式会晤的形式,这反映出两国为保持双边关系稳定而作出的努力。但这些并没有阻止中国在印度周边的“扩张”。因此印度继续加强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下的安全合作,以抗衡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十年来,印度经济增速放缓,莫迪政府重新采取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战略,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印度政府近期拒绝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决定,与1991年以来各党派政府所推行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自由化政策背道而驰。印度政府正在努力提高关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产品,或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这一切将不可避免地阻碍印度经济走向全球化。
随着莫迪总理在国际舞台上闪亮登场,人民党领导的政府为印度外交政策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处于区域和世界经济的边缘,将会难以维持其积极的对外形象。此外,城市污染加剧,治安状况恶化,克什米尔地区仍处于非正常状态,印巴关系也徘徊在历史最低点,这些都为印度的国际形象蒙上了阴影。
【作者:Shyam Saran 萨仁山,印度前外交秘书兼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2月13日报道
https://www.indiatoday.in/magazine/guest-column/story/20191223-soaring-hopes-deepening-anxieties-diplomacy-1627573-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