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印举行了军队指挥官会议,并发布声明表示“双方将继续进行军事和外交接触,以化解紧张局势,确保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会议表明,想要让中国放弃对加勒万河谷、基阿姆温泉和班公湖地区的控制权还需从长计议。过去一个多月的对峙表明,中印为维持实控线沿线和平而建立的信任措施已经失效。
中印边境地区最初的信任措施建立在1993年的《边境和平与安宁协定》(Border Peace and Tranquillity Agreement,BPTA)的基础上,两国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实际控制线”由此产生。因为双方对实控线的位置看法不一,两国承诺共同检查和确定其“看法不同”的部分实控线。在随后的20年里,中印陆续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与条约,确定了与实控线相关的制度、限制了中印双方在实控线沿线地区允许使用的武器并规定了巡逻人员在争议领土上相遇时的标准操作程序。
自2008年以来,中国对印度加强边境防御的行动感到震惊,开始提议双方签署边防合作协议(Border Defence Cooperation Agreement,BDCA)。中国希望印度停止进行边界建设,因为在双方信任措施下不需要加强边防建设活动,但印度表示反对。两国最终在2013年10月13日签署了边防合作协议,重申了过去达成的共识,并强化了两国军事行动部门与国防部间的联系。2015年莫迪访华时,极力主张中印双方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以解决边界问题,否则就退回到1993年协议中确定实控线的阶段。但中方回避了这个问题,称确定实控线的进程“遇到了困难”。据印度官员称,双方对实控线看法的不同导致了中方终止了这一进程。边防合作协议未能解决所有问题,中方显然看到了搁置实控线问题的优势,并提议将未确定的实控线视为双方都应当遵守的“准则”。不过,中印关于实控线的分歧仅涉及沿线部分地区,建立信任措施的目的是减少由此引发的紧张局势。但现如今,中国似乎在暗示不再遵守相应的协议,并试图制止印度长期的建设活动。
【作者:Manoj Joshi 马诺伊•乔西,印度观察家基金研究会杰出研究员、评论员和专栏作家、前印度政府国家安全问题组成员。代表作:《失落的叛乱:九十年代的克什米尔(Lost Rebellion: Kashmir in the Nineties )》等】
6月8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indo-china-row-signals-breakdown-of-confidence-building-measures-6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