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西段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对峙仍在继续,双方都在巩固各自的军事阵地。尽管中印两国可以通过在过去几年中建立的对话机制来缓解紧张局势,但问题的解决仍然有待于中国军队作出撤退的决定。如果现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当前的对峙或许可以缓和,例如让两国军队都有限度地后撤几米,但这样又会使大部分受到“侵犯”的领土落入中国手中,反而实现了中方的利益。如果让中国同意撤出当前占领的区域,印度需要作出妥协,可能要停止在实际控制线本国一侧开展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被要求拆除已经建成的部分。
在2017年洞朗对峙的解决过程中,两国军队脱离了接触,中方也停止了相关的道路建设活动,但中国仍继续巩固其在占领区域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尽管印度的行动阻止了中国的进一步“入侵”,但却并不是改变局势的关键,印度针对中国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地区的行为模式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策略。多年来,我们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的种种事件中看到这一点。印度方面一直在实际控制线沿线进行小规模活动,但它没有能力和意愿采取军事行动来遏制中国。印度必须要明晰中国的蚕食策略,并制定有效的反制计划,这可能需要印度利用两国实际控制线的模糊性,在拥有战术优势的地区争取非对称性利益。只有这样,印度才能获得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印度不应当通过拉近与美国的距离来挑衅中国,其潜台词是与美国或其他被中国视为对手的国家保持距离将在某种程度上减缓印度受到的压力。这种理念背后的逻辑很奇怪,它暗示印度的外交政策是由美国政府所作出的。但印度政府应当根据中国的喜好来制定政策吗?为了实现印度的最大利益,印度政府应当根据本国的需求制定外交政策。根据印度政府往常的经验,印度与美国或其他主要大国之间牢固的关系可以为本国提供更多的外交回旋余地和应对中国挑战的能力。印度在国际社会中越孤立,在面对中国的压力时就越难以为继。
【作者:Shyam Saran 萨仁山,印度前外交秘书,曾于1997年至2001年担任印度驻缅甸大使,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6月2日报道
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analysis/as-the-lac-heats-up-reading-china-s-playbook/story-0b7pzNwsL282ktzMsj5Y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