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彭博社(Bloomberg)发表报道并断言:印度将5万增援部队(及新装备)部署到北部边境各地,对中国采取了进攻性的军事姿态,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报道还指出,在指挥官被迫对中国的威胁采取防御姿态之前,这种从西到北的力量再平衡让他们可以进行“进攻性防御”,从而使针对中国的整体威慑姿态变得更加强大。尽管这些报道的基本事实无误,但媒体仅仅解释了“再平衡”的相关历史决策和表面效果。只有更深入地审视,才能务实地看待这个问题。
除了班公湖与凯拉什山脉地区的脱离接触外,印中军队在边界西段的对峙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两国都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大致保持在相同水平。所以五万军队的历史性调动绝不是突发性事件。印度基础设施及军队的建设一直按照能力发展计划进行,这一计划基于自2006-2007年以来对战略威胁进行的一系列分类评估(作者参与了两项此类研究,以考察军队的转型),以及中国研究小组(China Study Group,CSG)对印中接壤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
回顾中印军事的紧张局势可以发现两个事实:第一,印度领导人及军方早在近十年就意识到了日益增长的威胁。第二,如果说现在印度有能力在拉达克和“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等地部署更多部队与军事设备,那是因为构思于世纪之交、由团结进步联盟(UPA)政府最初推动、莫迪总理在两届任期内都积极贯彻的建设进程发展到了顶峰。全国民主联盟(NDA)政府在过去七年中持续且全面地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铁路、公路和航空建设让拉达克与“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好地和印度各地连接在一起,这可能间接导致了中国的“好战姿态”。因此,印度三军都进行了采购并积累了庞大力量。印度陆军还加强了后勤基础设施,旨在为常年驻扎高海拔和复杂地形地区的增派部队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印度历史性的军事转型有时是受邻国影响被迫进行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已经持续了十年的、缓慢且深思熟虑的建设进程。印度军事力量的再平衡只是事态发展的高潮,如果中国自2017年以来没有如此明显地对印度示强,这一进展可能未来几年都无法出现。边境对峙爆发恰逢新冠疫情蔓延,而印度加强了对边境的控制,这突显出印度的政策也许并不总是符合预期,但它们确实在危险来临时奏效了。
【作者:Birender Dhanoa, 退役少将,曾任教于印度陆军战争学院,并曾驻扎于印度西部边境。】
7月5日报道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rebalancing-forces-against-china-an-ongoing-process-or-a-paradigm-sh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