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题为《拉下中国“海上民兵”的帷幕》的报告。报告提到,自2016年完成在南沙群岛的人工岛前哨基地建设以来,中国已将重点转向控制整个南海的平时活动。这一转变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中国“海上民兵”的扩张,这支部队表面上从事商业捕鱼,但事实上与中国执法部门和军方并肩作战,以实现中国在争议海域的政治目标。
报告第一部分叙述了中国“海上民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历史。第二部分讨论了目前“海上民兵”构成的关键方面,包括命名习惯、地域分布、民兵船只类别和国际法地位。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政府资助“海上民兵”和指导民兵行动的补贴制度。第四部分分析了“海上民兵”船只背后的所有权网络。第五部分提出了识别“海上民兵”船只的方法,指出:第一,来源于中国官方或官方媒体的直接身份识别仍然是识别民兵活动最直接和最决定性的指标;第二,现场摄影和现场视频,以及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数据收集,为直接识别民兵船只和记录其行为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第三,商业卫星图像和AIS数据在识别和跟踪民兵部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与已知的民兵船只和港口的联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有力指标;第五,通过南海行动者的持续报告工作,以及使用开放获取的中文材料和遥感数据,完全有可能查明“海上民兵”的身份。
报告还提到,2021年3月和4月,菲律宾和越南努力收集并公开发布聚集在牛轭礁(Whitsun Reef)的中国“海上民兵”船只录像和照片,是该报告最大的民兵身份来源证明。这反过来又表明,菲律宾、越南和其他有能力在南沙群岛附近操作船只和飞机的地区行动者,在确定和公布中国“海上民兵”部署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全面绘制中国“海上民兵”部队的地图,必须掌握开放的和商业上可获得的数据,但还不够,地方政府的水上能力是关键因素,就像在牛轭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