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希尔(Paul Heer)在《国家利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对华“接触”政策并未失败》(Engagement With China Has Not Failed)的文章,其中针对阿伦•佛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发表的新书《误解了中国》(Get China Wrong)进行了评注,他指出,美国对华“接触”政策虽然尚未成功,但不能直接定性为失败,仍然有机会成为修复中美关系的工具。
希尔认为,佛里德伯格的核心观点在于美国政治学家对于中国威胁程度的评估并未到位。佛里德伯格表示,中国想要在东亚地区建立起主导地位,排斥美国的影响力,但是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 “野心”。关于中国是否在发展同时排斥美国的问题,伊恩·伊斯顿(Ian Easton)在新书《最后的斗争:中国的全球战略内部》(The Final Struggle:Inside China's Global Strategy)中也进行了探讨,但是希尔指出,二位学者的观点并非完全具有说服力。
希尔提示,“接触”政策确实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是,佛里德伯格夸大事实,认为美国领导者并未察觉到中国的意图,希尔反驳道,实际上并不是“接触”政策导致中美双方格局的变化,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自身发展的瓶颈以及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
希尔同意佛里德伯格的说法,他指出,“接触”政策并未能达到美国最初希望的结果,中国离政治民主化越来越遥远,同时对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美国不得已需要对此进行回应,但是这些举动却被认为是美国对中国的“遏制”。
佛里德伯格还就双方目前相同的四项战略进行了列举,分别是:长期对抗;经济部分“脱钩”;准备军事应对侵略;展开“话语斗争”,挑战对方意识形态。但是他揭露,双方领导人过度自信,风险在于可能忽视对方的决心。
最后,希尔提到,“接触”政策本身是一次赌注,但是还未成功未能定性为“失败”,因此,佛里德伯格的原因分析过于绝对。除了中国政权的原因,中美关系是错综复杂因素混合的结果,“接触”政策仍然有机会成为恢复双方关系的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