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务】美国制造的竞争对手?

推文时间:2022-08-30     期数:35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J·内森(Andrew J. Nathan)在《美国制造的竞争对手?》一文中提出正确看待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参照米尔斯海默学者关于中美关系的现实主义视角,表明不可忽视中国给美国造成的威胁,但过多的夸大事实不利于处理当下中国对美造成的威胁。

针对米尔斯海默关于中国崛起的分析,内森在开篇肯定地理、人口优势及国际体系结构对于中国崛起的促进作用,但否定了前者所提出的“中国可以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观点,因为中国只算作全球的大国之一,对美国造成的威胁还不能定性为“生死攸关”。

接着,内森就上述的促进因素作深入解释:其一,中国人口结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危机、人口老龄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其二,地理位置并非给中国带来实际益处,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邻国,长期以来并未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保持高度的统一,同时通过长期地与美国进行合作、与中国树敌,推动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联盟计划,防止中国在亚洲称霸“得逞”。再者,内森从地理位置的另一方面进行考量,披露中国盟友数量稀缺的缺陷,无法在世界各地部署军事力量、联络同盟,而美国盟友数量的优势却能够压制中国经济和军事方面等实力。其三,当今世界多极化不能推动中国欲在世界形成的单极化目标。

内森还从中国对美潜在威胁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对于美国的联盟现状,他赞成米尔斯海默的预测,其认为中国的不满态度有可能引发中美之间发动大规模的灾难性战争,甚至有可能升级为核战争;然而,内森否认米尔斯海默描述的中国对台态度——“情绪化或扩张主义”,从法理性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拒绝上述观点,他进一步分析道,中国制止台湾独立的行为间接上促进了中国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提升台湾地区的风险程度。

内森也透过列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如在联合国维护人权、积极推广“一带一路”倡议、遵守国际自由贸易规则等,得出中国没有称霸世界意愿的结论,反而致力于从现有的国际组织中寻求更多利己的方向。

内森在结尾提出指导性建议,既不要高估也不可低估中国对美威胁,一味地制造恐慌毫无益处,要从时局中找到应对方案,防止愈演愈热。